资源经济、中国经济发展及其正相关关系
——基于1991-2010年间数据的分析

2014-04-14 01:41陈万象卢秀波罗子欣
探索 2014年2期
关键词:贡献率资源经济

黄 寰,陈万象,卢秀波,罗子欣

(1.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610059;2.成都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31;3.大庆油田电力集团物资管理中心综合办公室,黑龙江大庆 163314;4.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 610071)

所谓的资源经济,顾名思义即是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的经济,概括来讲即是从事各类自然资源的勘查、开发、加工、利用、流通以及再利用为主导产业的经济。研究资源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即是研究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的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将发生许多革命性的变化,资源的消费和生产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的资源经济领域将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深入对我国资源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内在关系进行研究,对于制定正确的自然资源发展规划、推进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有效补偿,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构建节约型社会和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自然资源概况与资源经济发展特点

(一)我国自然资源概况

1.地域辽阔,资源总量大国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从自然资源总量看,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按自然资源总量的综合排序,我国是世界第四位。其中矿产资源探明储量潜在价值居世界第三位;水能、太阳能和煤炭资源分别居第一、二、三位,石油资源居世界第八位;耕地、草原面积居世界第四位,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六位。

2.人均自然资源占有率偏低,资源人均量小国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为1/4,人均森林与林地面积为1/6,人均森林蓄积量为1/8,人均草场面积为1/2,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为1/2,人均能源消费量为40%。从现已探明的资源储量与人均可利用量来看,中国石油储量占世界石油储量的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不足5%,铝土矿不足2%,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人均值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2。2000年,中国石油、天然气与煤的人均可采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55.4%。

3.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

由于气候、地貌、地质等自然条件的内部差别,资源分布很不平衡。从水土资源看,北方地多水少,南方水多地少,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总数的63.9%,水资源占全国总数17.2%,长江以南地区耕地占全国总数的36.1%,水资源占全国总数的82.8%。从东西部地区的差异性看,东部生产力发达,工业城市集中,能源严重不足;西部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程度低。如煤炭集中于晋、陕、蒙三省区,占全国保有储量的68%,石油主要分布在渤海、松辽、塔里木、准噶尔四大盆地,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约占全国可开发水能资源的67.8%;铁矿集中于辽、冀、晋、川四省,占全国保有储量的60%;磷矿集中于云、贵、川、鄂四省,占全国保有储量的70%。现有的资源潜力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资源潜力大、富集程度高的地区多为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和经济发展滞后地区。

4.资源种类齐全,但资源质量不高,自然生产力低

在土地资源中,山地多,平地少,其中高于海拔500米的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4。在矿产资源中,矿种齐全配套,我国目前已发现矿产162种,已探明有储量的矿产148种,但是贫矿多,富矿少,组分复杂,综合矿多,单一矿少;中小型矿多,大型矿少。例如我国铁矿保有储量中贫矿占90%。大部分内陆国土,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我国资源开发难度大,生产成本不断增高。

(二)资源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个国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和科学研究方向通常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是相对应的,这是资源经济学研究的时代特征。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条件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往往是粗放型的,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表现为,通过自然资源数量上的开发利用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表现为对资源的严重依赖,是资源依赖型的增长方式。随着经济的增长,国家的工农业生产水平和科技水平会有所提高,同时自然资源同经济增长的矛盾开始变得突出起来,资源获取的成本上升。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单纯依靠资源的大量投入与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变动困难重重,在生产要素数量投入的基础上注重技术进步的作用,提高要素的技术含量,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走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道路,就成为了现实经济生活的必然,即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就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在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时,自觉将自然资源因素纳入到经济增长体系中去,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

二、资源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一)中国经济发展总体状况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6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特别是在经济方面,GDP已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01202.0亿元,32年间增长了110倍;人均GDP由1978年的381元增长到2010年的29992元,增长了79倍。

表1 1978、1979、1989、1999、2001-2010 年国内生产总值表(单位:亿元)

(二)资源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贡献的定量分析

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获得快速稳定的发展,其中资源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弄清资源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对资源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进行定量分析。

1.资源经济对经济总量的贡献分析

定量的研究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找出其变化的规律,是资源经济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资源管理、开发和保护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利用1991-2010年间的统计数据,采用自然资源经济贡献率研究主要自然资源产业产值在当年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进行资源经济对我国经济总量贡献的定量分析研究。

反映经济总量的统计指标现在有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及传统的工农业总产值等。由于自然资源是一个外延边界很难准确界定的概念,要从广度上全部计算它的产值也缺少数据的支持,在这利用的是主要的自然资源,采用的是统计资料数据。在此,定位在劳动直接作用于自然资源,取得了初级产品的阶段,不包括后续的加工业,也与统计口径相一致。本文研究采用传统的工农业总产值指标与自然资源产业总产值的对比,这样虽然不是把自然资源产业与全部的经济总量对比,但却解决了同口径问题,也基本上反映了自然资源对经济总量的贡献。按这样计算出的贡献率见下表2所示。

表2 自然资源经济贡献率(单位:亿元)

图1 1991-2010年我国资源经济贡献率

由表2和图1可见,贡献率在1991-2000年十年里,一般都在25%~30%左右;2001-2010年间,贡献率逐步下降并在15%左右趋于稳定。由此,可以比较清楚地反映出,近二十年来,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尽管一次性的资源产业产值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说明自然资源仍然是当前我国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2.资源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自美国有序清算机制的经济贡献率,反映了资源产业产值在工农业经济量中的比重,历年的连续数据,可以反映资源经济的变化情况。但由于不是与社会经济全部总量进行对比,也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使研究更加深一步,本文又利用现在比较常用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指标来进行进一步研究。

通常,经济增长贡献率是指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的大小。在总量上用下列公式计算:

经济增长贡献率=(a×Z)/P×%

其中:a为资源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Z为资源产业的增长率;P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运用该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1991-2010年二十年间的经济增长贡献率,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1991-2010年间经济增长贡献率(单位:亿元)

从表3的计算结果看,资源产业的不同年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变化很大,逐年之间难以找出其中的规律,缺乏实际的可比性。但研究结果认为,该方法虽然不像经济贡献率那样具有很好的规律性和实用价值,但方法本身的原理是严谨的,公式反映的经济量之间的关系是准确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资源产业对经济增长是有贡献的,该方法仍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三)资源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

上文我们对资源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行了定量分析,可以看出资源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同时,由表3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下图2。

图2 我国资源产业与GDP增长趋势图

从图2可以看出,1991-2010年间,GDP与资源产业产值都成稳定上升的趋势,做出二者之间的散点图(见图3)。

图3 我国资源产业与GDP散点图

由图3我们可以看出GDP与资源产业产值之间具有近似的线性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假设二者之间成正相关关系,并假设资源产业产值为X,设GDP为Y,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aX+b。运用SPSS软件计算出系数(见表4)以及模型汇总表(表5)。

表4

由表4可以写出该回归方程为:

Y=3.725X-15466.339

可知,系数a为3.725,是正数,说明二者成正相关关系。

另外,根据表5可知,R=0.996,说明二者高度相关,由此可知原假设成立。

表5 模型汇总

本文从资源经济的概念入手,对国内外有关资源经济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简要综述,介绍了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状况和资源经济的发展特点,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着重阐述了资源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和二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资源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成正相关的关系。同时,本文只证明了资源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正效应,没有分析资源开发过程中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将会逐步降低,资源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势必会减小,这些都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仲素梅,武博.国内外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

[2]宗寒.关于资源经济的几个问题[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1).

[3]彭分文.对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辩证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1997,(3).

[4]马子红,胡宏斌.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理论评述[J].经济论坛,2006,(7).

[5]吴新文.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与关系研究[J].经济师,2008,(10).

[6]王成.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0,(6).

[7]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6,(1).

[8]韩亚芬,孙根年,李琦.资源经济贡献与发展诅咒的互逆关系研究——中国31个省区能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07,(6).

[9]冯宗宪,俞炜华等.资源诅咒的警示与西部资源开发难题的破解[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7,(2).

[10]胡鞍钢.中国资源与经济发展[J].中关村,2005,(12).

[11]程宏伟,刘丽,张永海.资源产业链演化机制研究——以西部地区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

[12]关凤峻.自然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的定量分析[J].资源科学,2004,(4).

[13]王艳,程宏伟.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利益矛盾研究综述与展望[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

猜你喜欢
贡献率资源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