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2014-04-14 19:23赵婷龙惠珍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螺杆菌幽门胃炎

★ 赵婷 龙惠珍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以下简称Hp)自1981年发现以来,至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目前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Hp与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慢性胃炎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其发生原因极为复杂,包括感染、营养障碍、饮食与不良生活习惯、免疫因素等,而Hp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慢性胃炎患者中有85%~90%感染Hp[1]。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以下简称Hp相关性胃炎)的优势逐渐被认同,现将近10年来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根据Hp相关性胃炎的症状,可将其归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腹痛”等范畴。李东垣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内伤,脾失健运常被认为是本病的根本病机,由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病因诱发。

现代中医各家对Hp相关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认识各不相同。向志平[2]认为,本病的发病过程中,Hp即湿热邪气的持续感染是其致病因素,脾胃气虚是其病理基础,气滞血瘀是其病理产物,三者互为因果,影响本病的发展、变化和转归。周正华等[3]认为病机实质以“脾虚”为本,“湿阻”为标,由于脾虚不运,湿浊中阻,气机阻滞,进一步导致郁久化热,热伤胃阴。久病入络,出现胃络瘀血等多种复杂病理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气滞、郁热、血瘀等病理变化又为Hp附着、繁殖、致病提供了客观条件。吴耀南等[4]将厦门地区30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辨证后发现,Hp(+)的发病情况为:脾胃湿热型>胃络瘀血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实证>虚证)。他认为,Hp与中医湿热之邪属性相似。实证患者,正邪相争十分剧烈,则Hp感染率也较高。虚证患者邪气较弱,正气已虚,脾胃虚弱,湿热之邪较难纠缠,故Hp感染率较低。而郑昱等[5]收集160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发现Hp感染率由高到低排列:脾胃虚弱型、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认为虚证感染率明显高于实证。

2 中医药治疗

2.1 专方专药 樊振等[6]采用清幽解毒汤(半夏、黄芩、竹茹、佛手、黄连、蒲公英、太子参、半枝莲、枳壳、乌贼骨、白豆蔻、炙甘草),治疗湿热中阻型Hp相关性胃炎48例,结果显示清幽解毒汤能有效杀灭Hp,缓解临床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胃镜下胃黏膜炎症程度。唐大军[7]采用分阶段治疗Hp相关性胃炎30例,第1阶段(第1~15天)给予化湿理气汤(苍术12g,豆蔻仁4.5g,厚朴9g,藿香9g,枳壳9g,香附9g,陈皮9g,槟榔9g,黄芩9g),第2阶段(第16~90天)给予健脾和胃汤(党参12g,茯苓9g,白术12g,甘草4.5g,陈皮9g,半夏12g,木香9g,砂仁4.5g,菝葜30g,佛手9g,石见穿15g,谷芽15g)。结果显示,Hp清除率达93.33%,总有效率为76.67%,包括临床症状的改善,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的消失,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清除。李明星[8]拟清幽门螺杆菌方(法夏、黄芩、黄连、党参、黄芪、甘草、公英),治疗44例Hp相关性胃炎病人,与西药三联对照,结果观察组根除率88.16%,明显高于对照组72.15%。国文华[9]自拟解毒愈胃汤(半夏10g,厚朴10g,苏梗12g,涪陵20g,黄芩15g,黄连6g,蒲公英30g,海螵蛸30g,浙贝12g,吴茱萸2g),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102例,症状改善及Hp转阴的总有效率为90%。孙国民[10]采用自拟中药治疗Hp相关性胃炎病人60例,方药(党参10g,藿香12g,佩兰12g,薏苡仁30g,白蔻仁10g,苍术12g,厚朴10g,茯苓12g,菖蒲12g)。结果表明,中药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临床效果显著。

2.2 中成药 郭莲怡等[11]用益胃宁胶囊(黄连、公英、白及、三七粉、大贝、珍珠粉、元胡等),治疗Hp相关性胃炎60例,Hp根除率91.67%,与传统三联疗法根除Hp(88.33%)有相近的疗效,但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疗效持久,不良反应及复发率低。李平等[12]自制蜂胶左金胃三联胶囊(蜂胶、黄连、吴茱萸),治疗Hp相关性胃炎62例,结果显示中药组服药4周与西药组2周的Hp清除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且中药能较好地改善临床症状。苏光华[13]采用肠胃清口服液(黄芪、党参、白术、猪苓、陈皮、仙鹤草、薏苡仁、木香、预知子、野葡萄藤、红藤、石见穿),治疗Hp相关性胃炎50例,结果Hp根除率达52%。

2.3 中医实验研究 罗桂香等[14]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半夏泻心汤能明显降低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的TNF-α,改善胃粘膜炎细胞浸润程度,明显提高Hp转阴率。吴施国等[15]研究结果显示,左金丸治疗Hp所致大鼠胃炎的主要作用机制通过抑制杀灭Hp,升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降低血清丙二醛含量,从而起到对Hp所致的胃黏膜损伤的良好恢复作用,且较西药修复损伤作用更为明显。饶梅冰等[16]发现,抑阳清幽颗粒能明显抑制大鼠Hp相关性胃炎胃部的炎症分级及Hp分级,对幽门结扎、口服乙醇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2.4 其他疗法 韦娟姿等[17]采用中药内服配合穴位敷贴法治疗脾胃虚寒型Hp相关性胃炎59例,中药(黄芪20g,花椒10g,干姜10g,桂枝10g,白芍15g,炙甘草10g,厚朴10g),同时予以穴位贴敷药(吴茱萸15g,制附子10g,干姜10g,桂枝15g,延胡索20g,广木香10g,丹参15g)敷贴于双侧胃俞、脾俞、足三里、中脘穴和神阙穴,结果Hp根治率达89.83%。屈玉疆等[18]通过腹部推拿治疗Hp相关性胃炎30例,临床症状缓解、胃镜下炎性表现减轻以及Hp转阴的总有效率达90%。刘礼梅等[19]采用针药结合的方法治疗Hp相关性胃炎40例,针刺取穴(足三里、中脘、内关),配合中药脾胃培元方(党参15g,黄芪20g,白术15g,茯苓15g,黄连6g,陈皮10g,甘草6g)。临床症状消失、Hp转阴且一年不复发的总有效率达到85%。赵洁萍等[20]用中药联合耳穴贴压治疗Hp相关性胃炎52例,自拟扶正解毒汤(党参12g,茯苓15g,白术12g,蒲公英30g,黄连9g,吴茱萸2g,白芍15g,枳壳9g,陈皮9g,丹参15g,甘草6g)。同时,配合王不留行子贴压耳穴(主穴:胃、脾、皮质下、神门、交感、耳迷根)。总有效率96.2%,Hp转阴率86.5%,均明显高于西药三联疗法对照组,且复发率低。

3 评价与展望

中医药治疗Hp相关性胃炎取得了较好效果,不仅提高了Hp清除率,而且改善了胃镜下胃黏膜炎症程度,同时减少了不良反应,降低了复发率等。然而,在治疗方面仍存在不足,值得我们思考及进一步研究。①尚未建立起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体系,各成一家,难以有效发挥中医辨证治疗的优势。②目前所做的临床研究病例较少,缺乏大宗病例的前瞻性研究,说服力不足。因此,笔者认为:①可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入手,探索标准化的辨证分型方案,提高中医药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规范度。②应加强临床实验设计,采用严密的双肓、随机、对照、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方法,并确立统一的疗效判定标准,实现实验设计的精确度。相信经过我们不断努力,一定能摸索出中医药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新途径。

[1]池肇春,亓玉琴,董全江,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149.

[2]向志平.中医治疗HP感染性慢性胃炎组方初探[J].四川中医,2010,28(5):29-30.

[3]周正华,杨强,陈大权.清胃合剂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病湿热壅滞型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8):504-505.

[4]吴耀南,黄墩煌.厦门地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与发病季节及HP感染的关系探讨[J].光明中医,2009,24(12):2 234-2 235.

[5]郑昱,谢建群,李萍,等.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医辨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06):1 210-1 211.

[6]樊振,李瑞.清幽解毒汤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湿热中阻证的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32(5):20.

[7]唐大军.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30例[J].西部中医药,2013,(09):66-67.

[8]李明星.清幽门螺杆菌方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84例[J].河南中医,2006,2(26):30-31.

[9]国文华.自拟解毒愈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102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5):54-55.

[10]孙国民.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60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2):109-111.

[11]郭莲怡,郭敬姝,金旭鹏.益胃宁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6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7,15(2):117-118.

[12]李平,张军会,周华.蜂胶左金胃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9(4):17-18.

[13]苏光华.肠胃清口服液治疗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20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5):32.

[14]罗桂香,尹抗抗.半夏泻心汤及其有效组分黄芩苷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胃黏膜保护作用和对TNF-α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19-20.

[15]吴施国,蒋通荣.左金丸对幽门螺杆菌所致胃炎模型大鼠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3):275-277.

[16]饶梅冰,曾小会,周瑞玲.抑阳清幽颗粒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实验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7):962.

[17]韦娟姿,吴大斌.中药内服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观察与护理[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05):339-340.

[18]屈玉疆,玄志金.腹部推拿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0例[J].中国针灸,2013,33(08):743-744.

[19]刘礼梅,李学军,高翔,等.脾胃培元方合针灸治疗HP相关性胃炎远程疗效观察[A].针灸经络研究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354-355.

[20]赵洁萍,王晓丽,李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J].光明中医,2013,28(07):1 486-1 487.

猜你喜欢
螺杆菌幽门胃炎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5种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比较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治疗之我见
辨证治疗慢性胃炎65例
萎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8例
不同胃黏膜病变中TFF3表达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