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附76例报告)

2014-04-15 09:10周妮施龙陈华芳王盈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4年6期
关键词:肠套叠肠壁包块

周妮 施龙 陈华芳 王盈

(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诊断科 湖北荆门 448000)

小儿肠套叠指的是肠管套入其相连的肠腔内,从而导致肠内容物通过困难的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婴幼儿时期急腹症。该病是导致肠梗阻的重要原因,约有15%~20%的肠梗阻因此造成[1]。该病多见于2~10个月的婴儿,男性发病率相对更高,且以春秋季节更为多见,可伴发于胃肠炎及上呼吸道感染之后[2]。腹痛、便血、呕吐、腹部肿块等为该病的典型临床症状体征。该病如不能获得早期诊断与及时正确的治疗,将导致肠梗阻甚至肠坏死、穿孔等的发生,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由于婴幼儿难以将症状表述清楚,导致该病诊断较为困难,漏诊或误诊率均较高[3]。超声作为一种使用方便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无创伤,可重复性较强,近年来在腹部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笔者回顾性分析了7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小儿科于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疑为肠套叠患儿76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22例,年龄4个月至2岁,平均(15.4±10.2)个月,病程2~24h,平均(12.7±10.1)h。其中所有患儿均有阵发性腹痛,伴有血便患儿56例,伴有腹部包块患儿55例,伴有呕吐患儿32例,伴有发热患儿22例,伴有血白细胞增高患儿26例。所有患儿均经X线空气灌肠复位或外科手术探查证实肠套叠诊断。所有患儿既往均无肠梗阻病史,无腹部手术史,近期无感染性疾病史,除外肝肾功能障碍性疾病,除外凝血障碍性疾病。

1.2 仪器与方法 所有患儿均使用Philips SONOS4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及频率为5~11MHz的高频探头进行扫查。检查时所有患儿均取平卧位,充分暴露腹部,嘱患儿家长按压患儿四肢,使之保持安静,难以合作者,可于检查前给予水合氯醛口服或苯巴比妥肌肉注射以镇静。首先使用高频探头以脐周为中心对患儿腹部进行全腹扫查,了解肠管是否扩张、肠壁层次是否清晰、是否有腹部包块、腹腔积液以及肠蠕动情况,对观察到包块患儿,对包块进行横切面、纵切面以及斜切面等多切面扫查,以了解包块位置、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探头加压时包块变化等信息,并通过彩色多普勒观察包块内部及周围血流信号的分布情况。

1.3 肠套叠超声诊断标准 ①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哭闹、呕吐、阵发性腹痛、黏液性血便以及腹部触诊可及包块;②腹部包块纵切面:呈“套管征”或“假肾征”;③包块横切面:呈“靶环征”或“同心圆征”改变;④淋巴结:腹部超声检查可见增大的腹腔淋巴结,并伴有腹腔积液[4、5]。

2 结 果

经上述检查,本组76例患儿均经超声诊断为肠套叠,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100%。

2.1 腹部包块情况 所有患儿均查见腹部包块,包块边缘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内部回声不均匀,横切面表现为外层环状低回声中心区高低相间混合回声或一致性高回声的“同心圆征”或“靶环征”,纵切面则表现为多层平行的高低相间回声带的“套管征”或“假肾征”。

2.2 彩色多普勒血流情况 本组68例患儿经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测得肠壁血流信号,8例患儿未测到血流信号。8例未测得血流信号患儿同时合并肠壁水肿。

2.3 肠壁情况 8例患儿在包块上方可见肠管扩张,内容物积聚,肠蠕动减弱或亢进,同时合并肠壁水肿。

2.4 腹腔淋巴结情况 其中16例患儿可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主要表现为脐周或右下腹见多个低回声实性结节,边缘清晰,分界清楚,形态规则,皮髓质结构清晰,呈串珠样分布。

2.5 治疗结果 对68例彩色多普勒能测得肠壁血流信号患儿行空气灌肠复位,均成功。另外8例未测得肠壁血流信号者,经空气灌肠复位,其中4例复位成功,另外4例失败并转外科手术治疗,治愈。

3 讨 论

肠套叠是小儿肠梗阻最为常见的病因之一,尤其是<2岁的婴幼儿。该病起病较急,进展较快,且不少患儿同时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等,较容易误诊,从而导致严重肠梗阻而造成肠管的缺血坏死,严重者可危及患儿生命。肠套叠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类型[6]。原发性肠套叠主要与梅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以及肠系膜淋巴结肿等先天畸形以及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另有研究证实,原发性肠套叠与生长抑素也有着一定关系。生长抑素能够对胃肠运动进行调节,在肠套叠早期患儿中,可发现血浆生长抑素水平的降低[7]。继发性肠套叠多见于>3岁小儿,该病与过敏性紫癜以及肿瘤(以淋巴肉瘤最为常见)、肠息肉、先天性肠道狭窄等有关。>3岁小儿因肠管相对较为粗大,肠套叠发生后较少形成完全性肠梗阻,同时有自行整复松解可能,因此症状多不典型,且病程也可较长[8]。关于肠套叠的诊断,一般来讲,通过患儿阵发性哭闹、血便、腹部肿块三种临床症状体征并存的三联征,并不困难。但肠套叠临床误诊率却一直居高不下,常被误诊为细菌性痢疾、急性坏死性肠炎、低钾性肠麻痹以及过敏性紫癜等疾病,导致延误治疗,从而造成肠坏死或肠穿孔等,严重者可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9]。

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且设备性能及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等均有了长足的进步。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肠套叠的诊断,与传统的X线空气及钡剂灌肠检查相比,方法更为简便,且创伤较小,无辐射,可重复性高[10]。为了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笔者对76例最终确诊为肠套叠的患儿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主要从腹部包块、局部血流、肠壁情况、腹腔淋巴结情况以及治疗结局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76例患儿均查见边缘清晰、界限清楚、回声不均的腹部包块,横切面表现为“同心圆征”或“靶环征”,纵切面则表现为“套管征”或“假肾征”的典型肠套叠超声特点。同时8例患儿在包块上方查见扩张的肠管,且肠蠕动减弱或亢进,同时合并肠壁水肿。血流方面,68例患儿可测得肠壁血流信号,后经空气灌肠复位成功,另有8例未测到血流信号,空气灌肠复位成功4例,另外4例转手术治疗。76例患儿中16例可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但肿大的淋巴结边缘清晰、分界清楚、形态规则、皮髓质清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准确率高,可重复性好,同时为非侵入性检查,对患儿无创伤,无辐射,操作简便,值得推广应用。

[1]白雪洁,郭万亮,陈文娟,等.苏州市儿童急性肠套叠发病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12,33(2):116-119.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36-1339.

[3]许波,王曼秋.小儿肠套叠误诊4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8):4417.

[4]段雅琦,王建华,丁桂春.小儿肠套叠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1,8(9):2034-2037.

[5]Territo HM,Wrotniak BH,Qiao H,et al.Clinical signs and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intussusception in young children undergoing ultrasound in the emergency room[J].Pediatr Emerg Care,2014,30(10):718-722.

[6]刘金凤,辛英.小儿肠套叠诊治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4):8331-8332.

[7]陈宏坤,李明伟.回盲部系带与小儿原发性肠套叠病因探讨[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20(5):529-530.

[8]席錾.儿童继发性肠套叠病因探讨及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44.

[9]刘道喜,唐平.小儿肠套叠误诊原因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4):43,45.

[10]孙志英,贾化平,梁会泽,等.高频彩色超声在婴幼儿原发性可复性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4(5):683-684.

猜你喜欢
肠套叠肠壁包块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腹性紫癜所致肠壁改变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参数变化超声观察
以腹部包块为首发表现的子宫内膜癌一例
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提示大肠肠壁增厚的临床意义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全内脏反位合并直肠癌肠套叠1例
肩部巨大包块同时伴毛鞘癌及鳞癌1例
异位巨大囊性包块蒂扭转1例超声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