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病的防控

2014-04-15 12:58宋光亮张弥申
今日畜牧兽医 2014年8期
关键词:疹块猪丹毒猪瘟

宋光亮,张弥申

(江苏沛县龙固兽医站,江苏徐州221613)

猪丹毒是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猪丹毒症状、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多年来,猪丹毒病在我国已经很少发生。然而,近些年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有逐渐递增趋势。本病预防与治疗均有成熟的方法,然而,由于多年未见本病。部分兽医特别是青年兽医对本病没有足够的重视,除了疹块型猪丹毒较易确诊外,其他型误诊率很高,尤其是急性败血型。见于误诊病例的频繁发生,我们对该病近年的流行情况、临床表现进行了研究,找出和发现近年本病发生的临床特点,给该病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诊断依据。以便减少误诊。本文将对该病近几年临床上的一些特点进行阐述。

1 研究背景

猪丹毒病自1878年首次发现以来,已有百余年历史。该病在我国最早发现于四川,1946年以后,其他各省相继有所报道,是威胁我国养猪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计划经济时,养猪量较小,政府提供免费免疫。该病在我国很少发生。但由于猪只仍有带毒现象等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控制。近年,随着我国养猪业的快速发展,集约化、高密度饲养和不科学的饲养管理,不但引入了一些新病,濒临灭绝的一些传统疾病也死灰复燃。这种情况下,猪丹毒也搭上这班快车,发病率逐年递增。给我国发病地区养猪业造成不可忽视的经济损失。任由发展下去,未来几年将是威胁我国养猪业的一种主要传染病。不是耸人听闻。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该病。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尽管世界各国以及我国学者都对猪丹毒进行了广泛、深入细致地研究。如1959年美国44个州报道了猪丹毒。到1984年美国猪丹毒发病明显下降,但到2001年,本病在美国中西部再次流行(optiessnig等,2004)。我国只是近几年才有个别地方死灰复燃。虽然一直以来,人们对猪丹毒病的研究从未中断,但多是对血清学以及疫苗等方面的研究。真正从近年来猪丹毒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方面细致研究的比较少见。养猪从业人员对本病的了解少之又少。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早年曾把该病和猪瘟、猪肺疫并列为猪的“三大传染病”,经过几十年的防治,本病基本得到控制,但是,近几年由于所谓“高热病”的肆虐,人们把防疫的重心转移,为了更有效的防止猪瘟,人们加强了猪瘟的免疫(因为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疫苗,可能在预防猪瘟上,不如猪瘟单苗3~5倍量注射效果好),而忽略了猪丹毒的防疫,再加上多年来,猪丹毒病在本地基本见不到,因此基层防疫工作,对该病的防疫抓得不紧或根本不防疫。本研究主要是分析猪丹毒近年来发病特点,经过对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方面细心观察,为猪丹毒病印象诊断提供更多依据。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同时提醒养殖从业人员,本文使养殖从业人员对猪丹毒病有清醒认识,第一,了解和掌握猪丹毒病的临床特点;第二,严格防控猪丹毒病复发。

2 流行病学新特点

2.1 近年发病流行时间

从我们近些年临床诊疗记录看:本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2008年12月20日首次发现一例。本病例发病猪是一散养户购入的100千克后备母猪两头。第二次发现是在2010年5月18日。本例发病猪是一散养户饲养的28日龄哺乳仔猪(乳猪也发病)。以上两例均是单发(周边乡镇以及同村养猪户均未见发病)。

2013年9~10月某村散养户以及相邻(约300米范围内)养猪户大户均有发病死亡。2014年6月14日、6月18日分别发现两个村各有一养猪户发现猪丹毒病例。两村直线距离约5千米。

2.2 近年发病感染年龄

虽然与以往相同之处,以3月龄以上的架子猪最易感,但经产母猪出现高的发病和死亡,乳猪也发病。

3 临床症状新特点

在流行初期个别猪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随后其他猪相继发病,病猪全身皮肤和鼻、唇、耳及腿内侧等处皮肤和可视黏膜呈不同程度的紫红色,死亡很快。

顽固的病例,疹块融合后坏死结痂形成皮革状,外观似猪披上盔甲。慢性疹块皮肤出现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型隆起的疹块。疹块大小色泽不定(多与出疹块时间有关),与周围皮肤界限分明。

多数病例共同特点是:体温:看上去喜卧尚未出现疹块的,体温极高,测温都在42℃~43℃,出现疹块的患猪体温多在41℃左右,很少达到42℃;精神:从眼神看精神尚好;运动:喜卧懒动,但警觉性高。一旦有人靠近60千克以下的仔猪很快起立躲避,威胁解除立即卧地;死亡率:后备和经产母猪发病,也同样是喜卧,懒动,有人员入栏,警觉性增高,视线跟随入栏人员活动范围转,并做好随时躲避的准备。但(可能是关节等处疼痛)不到万不得已时,还是得过且过,尽量不动。只有在入栏人员继续跟进时,则立即走开,同时发出无助的叫声。急性病例有时呕吐。

4 病理变化新特点

皮肤菱形或方形疹块是唯一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病变。

急性猪丹毒:心内、外膜有出血点;肺充血、水肿;胃、十二指肠、空肠:黏膜出血;肝呈暗红色肿大,小叶中央静脉充血,质地脆弱,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且凝固不良的血液;脾呈樱桃红色,充血、肿大,被膜紧张,质地柔软,边缘钝圆,切面暗红外翻,脾小体和小梁结构模糊,白髓暗红容易刮脱;肾暗红色肿大(大红肾),弥散性出血,界限模糊不清,皮质增厚;膀胱黏膜通常可能出现充血区。是一种多发性增生性关节炎,关节肿胀,关节囊内有多量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液,心内膜炎病变为溃疡性或呈椰菜样疣状赘生性心内膜炎。由于大量的血栓增生物在瓣膜上进一步被机化,使瓣膜变形,导致瓣膜孔狭窄和闭锁不全,继而发生心肌肥大,心腔扩张等代偿性变化,造成猪心力衰竭而死。

5 防治措施

预防:每年按计划预防接种,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国内有弱毒苗GC42、G4T10、和灭活苗。还有二联、三联苗。猪丹毒杆菌无处不在,因此很难根除。

5.1 严格隔离,杜绝引种引病

外购种猪必须严格隔离60天,有条件的猪场应进行血清学分析;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严格按程序防疫,应防即防,不能随意进行。

5.2 疫苗接种

在常发病地区及高发季节,考虑到母源抗体,可于断奶后首免,间隔一个月再接种一次。以后每六个月免一次。一旦发病,可对其他健康猪紧急接种。

5.3 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工作并降低饲养密度

夏季以每栏不超过8头为宜,每头商品猪占用面积不低于1.5~2.0平方米为宜。且要注意均衡营养。

5.4 搞好卫生,保持舍内干燥

减少冲栏,避免出现高温高湿,加强舍内卫生的清理,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5.5 中大猪发病及防控治疗

场内集中在中大猪发病、突然出现高烧、特别是体温有达到42℃~43℃的病例,不能及时诊断的情况下,可首先肌注青霉素,同时观察治疗效果。并根据情况,采取下一步防控措施。

治疗:病猪隔离治疗,首选青霉素类药,要缩短注射间隔时间并加大剂量,每千克体重5万国际单位,肌肉或静脉注射,每天3次,连用2天,以后1天2次直至痊愈,同时对猪场严格消毒。同群未发病猪用青霉素肌肉注射预防,每千克体重3万国际单位,连用3~4天。其他圈舍可用阿莫西林拌料或饮水,连用1周。

6 小结

最急性猪丹毒可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急性常于3~4天内死亡。病死率80%左右,不死者转为疹块型或慢性型。该病是一种急性、热性、败血型传染病。也是一种人兽共患病,除猪外,牛、绵羊、马、犬、禽类、鱼类和人等也能感染 。近年发病,经产母猪发病死亡率较高,乳猪发病率也较高,是其主要新特点。青霉素仍是治疗本病的理想药物。

因多年来该病较少发生,人们对该病认识不够。因此近年发病损失较重,特别是部分散养户,发现病猪皮肤发绀,总与蓝耳病联系,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本文提醒大家猪丹毒已经卷土重来,养猪从业人员要认识该病的新特点,时时警惕,不要把这种防、治效果均好的猪病误认为蓝耳病、猪瘟等临床上有皮肤发绀现象的疾病,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猜你喜欢
疹块猪丹毒猪瘟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亚急性型猪丹毒并发皮肤感染的治疗
浅谈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生猪屠宰检疫中猪丹毒病的检疫及处理方法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猪丹毒的诊断和防控措施
猪丹毒的防治
一例猪丹毒病的诊治体会
浅谈猪瘟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