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强森林经营的科学管理

2014-04-16 18:09张秀荣龙江县海洋林场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4年1期
关键词:耕作林业森林

张秀荣/龙江县海洋林场

进一步加强森林经营的科学管理

张秀荣/龙江县海洋林场

一、前言

一个民族在土地的经营中记录下自己的历史,一种文明也在土地的经营中留下自己的烙印,中华文明源于繁茂的森林和河流,我们的先人在森林的庇护下生长,在森林孕育的河流两畔的沃土上开始耕作,农业文明使人类逐步离开了采猎社会的基础——森林,在农耕的体育中加速了社会的聚合与发展。工业文明又使人类又重新回到森林之中,但不是采猎而是采伐,并把自然生长的森林改造为可更好地满足自己愿望的人工林:一种按农业的模式设计的树木耕作体系,大量使用速生树种,高密度种植,设计尽可能短的采伐周期、甚至人工施肥等,以期得到最大的利润回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开始感到多年生的林木耕作不像农业耕作那样稳定,可重复利用、可控制,人工林和天然林之间是有些不同。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随着对空气污染,土地酸化、病虫流行、洪水泛滥沙尘肆虐等痛苦的直接体验,人类也开始感到自己对森林的需求不止是木材纸浆等物质原料,还有灿烂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和洁净的水,还有森林与生俱有的防风固沙、保水保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功能,而这些“森林产品”对社会的作用正在超过其直接物质原材料生产的作用,这就是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阶段向生态文明阶段进步的标志。

在21世纪开始的时候,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从工业文明阶段向生态文明阶段的过渡,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了具有世界意义的两个主题,突显出人们对自然环境脆弱性的深切关注,一种对赋予了人类恩惠的地球的关注。我国整体文明的发展也使得社会对保护生活质量和生活空间的需求也变得十分强烈,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到保护森林与保持全球可持续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和重大意义。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可持续的森林。唯此,才会有与之相关的森林产品和服务功能的持续,所以,森林首先必须是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然后才能作为有生产能力的作业对象;另一方面,森林又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也就是自然成为社会对自然关注的最主要的承载物。这对林业研究和林业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确保森林的近自然特性、保持生物多样性和多型性,并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还要可持续地带来效益,包括木材生产、环境保护和休憩服务等效益。这就是可持续林业的基本特征,就是多功能生态林业的基本要求。

以促进我国林业在多功能生态经营目标导向下的发展,本文总结和分析了我国林业发展的历史和当前的主要经营管理模式,希望能够有抛砖引玉和作用,使我们的林业在可持续发展目标指导下努力探索广袤多样国土上适应于各种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多种森林经营模式,并通过这种积极探索使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进一步提升,为社会快速而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和再生资源基础。

二、我国林业的历史回顾

回顾我国人与森林的历史,中华文明的初期源于繁茂的森林和河流,我们的先人在森林的庇护下生长、在森林孕育的河流两畔的沃土上开始耕作,农业文明使祖先逐步离开了采猎社会的基础——森林,在农耕的体系中加速了社会和聚合与发展。工业文明又使我们重新回到森林之中,但不是采猎而是采伐,无序的采伐和征战的破坏导致主要人口集聚地区的天然森林资源消失殆尽。

新中国成立后造林努力有了很大成效,但是我们在广袤的、多样化土地资源上长期地推广了一种过于单一的人工林经营模式:一种按农业耕作模式设计的树木耕作体系,大量使用速生树种、高密度种植、设计尽可能短的采伐周期、甚至人工施肥等,以期得到最大的的利润回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开始感到在大部分地区的多年生林木耕作不像农业耕作那样稳定、可重复和可控制。几十年后我们发现,我们森林的平均蓄积量还不到每亩6个立方米,大部分地区森林病虫害流行、土地退化严重、林木生长不良甚至停止,这些地区几乎没法实现最初设计的经营目标。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随着对空气污染、土地酸化、病虫流行、洪水泛滥、沙尘肆虐等痛苦的直接体验,我们也开始感到自己对森林的需求不止是木材纸浆等物质原料,还有灿烂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和洁净的水,还有森林与生俱有的防风固沙、保水保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功能,而这些“森林产品”对人口密集地区的作用正在超过其直接物质原材料生产的作用。我们的社会正在从工业文明阶段向生态文明阶段进步,单一的人工林经营的模式却完全不能适应这种发展对林业的要求。

旨在保持环境、经济、社会协调状态和连续进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我国社会生态文明阶段的主要特征之一,生态林业被认为是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林业的基本要求是,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来优化森林结构和功能,永续充分利用森林最佳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基础就是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必须持续存在的,由多种成分和相互关系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

回顾国际和国内的林业历史,我们是否可看到在中国从南到北的土地其实包含了一个全球的尺度,在这个尺度上其实不可能以一种局部有效的模式来“放之四海”!例如在目前还存在天然森林保护或掠夺性的皆伐作业都是不可行的,而近自然森林经营模式是否可能是这些地区的一种可行模式?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深远的文化传统,对人类与森林关系的思考和研究也非常先进,其实“近自然林业”的原始理念早在公元前300年间就已经出现,可考证的如《孟子》所曰:“斧斤以时人山林,树木不可胜用也;……,树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引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先人的意思是,若懂得适时适量地进入山林采伐林木,森林资源是可以持续利用的;若懂得在庭院之内种植桑树,则到老不愁穿戴衣帛;林木若实现持续利用,人民生活即有了一生可靠的保障。孟子一言“斧斤以时入山林,树木不可胜刚也”,道出了近自然和多功能可持续林业的基本内涵,也道出人类一直追求的“通过利用而经营森林”之近自然林业的最高境界。

但是,这个森林与人类基本关系的核心内涵却在我们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被逐步淡化,以至于当今我国的林业经营管理和实践中几乎失去了这种先人智慧与科技发展的历史链接,给人们留下“中国林业科技的历史不足60年”这样一个的错误的印象,才会出现从先人“斧斤以时入山林,树木不可胜用”的早期智慧与当今的“可持续林业理论与技术研发”之间缺乏基本的技术历史关联的尴尬局面。

三、反思和启示

面对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阶段向生态文明阶段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确应该反思和比较历史,并从这种反思和比较中对面临的森林问题找到一些答案。

是否我们现在缺乏的就是对面森林和自然细致耐心地“观察、记录、思考和领悟”之原始创新的基本方法?是否我们的先人在提出“树木不可胜用”的结论前也就是用这样一种最原始的方法?是否我们林业还可以在“五大林种”功能定义和“公益林”、“商品林”两大概念的界定之后找到其他更为精细的可行的操作空间?比如目前普遍实行的采伐限额管理在南方集体

猜你喜欢
耕作林业森林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land produces
哈Q森林
耕作深度对紫色土坡地旋耕机耕作侵蚀的影响
哈Q森林
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领
哈Q森林
哈Q森林
草地耕作技术在澳大利亚的应用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