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信贷配给中博弈双方的自利行为

2014-04-17 15:26王冀宁王天娇马星
会计之友 2014年10期
关键词:囚徒困境中小企业模型

王冀宁 王天娇 马星

【摘 要】 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一直受到信贷配给的制约,而信息不对称是导致此现象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文章通过“囚徒困境”模型和博弈树分析了不完全信息下银行和银行间以及银行和企业间博弈双方的自利行为,阐述了信贷配给是如何形成的。并从中小企业、金融组织、社会和政府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化解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关键词】 信贷配给; 中小企业; 不完全信息; “囚徒困境”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0-0024-03

引 言

信贷配给是借贷市场的一种状况,其中,按照所报的契约条件,贷方提供的资金少于借方的需求(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等,1996)。银行配给信贷往往会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分配,造成总量上信贷供给不足或信贷紧缩,结构上信贷资金非均匀分布两个效应。信贷配给往往发生在中小企业,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存在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信用记录不高、信息不透明等相对于大企业的劣势;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政策等方面的金融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不相适应。中小企业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融资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因此,研究不完全信息下银行对中小企业配给信贷的原因以及提出一些对应的政策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针对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原因做了研究。

王霄、张捷(2003)通过考虑货款抵押品的信号甄别机制和银行审查成本对贷款额的影响,构建了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均衡信贷配给模型,得出了在信贷配给中被剔除的主要是资产规模小于银行所要求的临界抵押品价值的中小企业和高风险企业。李勇(2007)认为造成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本质原因是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使贷款准入条件不能达到信息对称下的最优水平。

杰斐和莫迪利亚尼(Jaffee and Modigliani,1969)建立了J-M模型来证明商业银行不以价格手段配给信贷是理性的行为。他们定义了两种形式的信贷配给:均衡的信贷配给和动态的信贷配给。理性的银行利润最大化模型证明了均衡信贷配给的存在是由于银行对不同客户实行了同样的贷款利率,风险较大的客户会遭到配给。动态的信贷配给原于利率相对于市场新均衡点位置的滞后移动。在未达到新均衡状态期间,总的配给数量在上升。斯蒂格利茨和韦斯(Stiglitz and Weiss,1981,S-W模型)对不完全信息下逆向选择能导致作为长期均衡现象存在的信贷配给做出了证明。他们证明出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即使没有政府干预,信贷配给可以作为一种长期均衡存在。该模型否定了古典需求与供给定律和其普通静态分析法,表明信贷配给规模的变动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影响机制,在不对称信息下自由竞争信贷市场无法实现资金的最优配置。

以上学者的研究对本文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经验,他们以理论结合模型对中小企业信贷配给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从银行自利的角度研究的文章不多,本文将主要从此方面来研究不完全信息下中小企业信贷配给中银行的自利行为。

二、不完全信息下中小企业信贷配给中博弈方的自利行为

(一)银行间“囚徒困境”动态博弈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非常经典的一个模型,描述了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为了达到自己服刑时间最短的博弈,说明了囚徒间由于存在自利行为,即使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在完全信息条件下,无限次重复的“囚徒困境”博弈的每阶段博弈结果都是(坦白,坦白),两家银行的博弈结果也是(贷款,贷款),(见表1,收益向量的第一个数字为银行A的收益,收益向量第二个数字为银行B的收益,以下同)。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银行A来说,不管银行B选择“贷款”还是“不贷款”,它的占优策略都是“贷款”,对银行B也是如此。)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在“囚徒困境”中两银行(贷款,贷款)的结果并不能总是发生。

现实市场经济环境中,银行和银行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在运用“囚徒困境”模型研究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配给时,需要将不完全信息引入重复博弈。

由于报复心理的存在,博弈双方并非总是保持理性的。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非理性银行A在第一回合的博弈中采取的是“不贷款”策略,银行B采取的是“贷款”策略,这样银行A在第一回合博弈结束时得到-11的收益,而银行B却得到-3的收益。银行A感到银行B的背叛,为了对银行B报复以示惩罚,银行A在以后的博弈过程中,不论银行B采取何种策略,他自己都采取“贷款”策略,这样银行B在以后的博弈中也只能始终采取“贷款”策略。这样的结果明显比双方一直合作所获得的收益小,因此理性的银行B在第一次博弈中就会采取“不贷款”策略。如此一来,博弈双方每个阶段采取的策略都是“不贷款”,每个阶段博弈的最终结果就是(不贷款,不贷款)。银行间的博弈使得其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形成。

(二)银企动态博弈树

现实经济生活中,中小企业对外财务信息常常披露不规范,可能通过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等发布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银行只能根据中小企业披露的信息来判断其信用,在银行与企业博弈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具有信息上的优势,因此银行常常对中小企业实行信贷配给,信贷配给分为两种情况:借款者不能在现行的利率条件下借到他想要借的那么多以及一些人能够借到而另一些人却借不到。因此对该模型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参与此博弈的是中小企业与银行,各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且双方都为理性的经济人。

假设二:在此博弈中,银行只能通过中小企业的行动来判断其“好坏”,博弈双方一方行动后,另一方能够观测到前者的行动。

假设三:假设申请贷款的是信用好的企业的先验概率为p,申请贷款的是信用差的企业的先验概率为1-p,银行对信用好的企业放贷的先验概率为a,对信用好的企业不贷款的先验概率为1-a,银行对信用差的企业放贷的先验概率为b,对信用差的企业不贷款的先验概率为1-b,银行对信用好的企业全额贷款的先验概率为c,对信用好的企业实行部分贷款的先验概率为1-c,银行对信用差的企业全额贷款的先验概率为d,对信用差的企业实行部分贷款的先验概率为1-d。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从以上模型分析可以得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更易于向中小企业实行信贷配给。首先,由于银行与银行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在博弈双方并非总保持理性的情况下,每个阶段博弈的最终结果将会是(不贷款,不贷款),银行间都对中小企业实行信贷配给。其次,由于银行与中小企业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双方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博弈最后中小企业与银行达到的均衡为(不申贷,不借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问题,银行会根据企业信用好坏的先验概率及后验概率来判断是否对企业实行信贷配给。

不完全信息容易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两种信贷风险,为了避免此风险的发生,需要中小企业、金融组织、社会和政府三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问题。

首先,中小企业要加强自身的诚信文化建设,透明化其财务状况、企业规模、生产经营等情况,建立中小企业信息披露制度;谨慎选择投资项目,提高投资成功概率;同时积极参与互助担保基金来寻求有效担保,提高自身的银行信贷融资能力。其次,银行要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充分了解,并对其投资项目进行长期监控;金融组织要完善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金融体系与金融服务,加快发展非国有以及中小金融银行,并建立相适应的担保机制;建立和完善针对中小企业和中小银行的监管机制,强调产权明晰和市场化经营。最后,社会和政府也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快建立高效统一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保证该系统的公平、公正,引导中小企业加强信贷管理;完善社会信征性服务系统,各机构间协调统一,充分发挥信用体系的作用;加强法制建设,为银行和中小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1] (英)约翰·伊特韦尔,(美)默里·米尔盖特,(美)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2] 王霄,张捷.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一个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理论模型[J].经济研究,2003(7):68-75.

[3] 李勇.中小企业信贷约束与信贷配给问题浅析[J].当代经济,2007(15):92-93.

[4] Jaffee, Dwight M.and Modigliani, Franco. A Theory and Test of Credit Rationing[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5):850-872.

[5] Stiglitz, Joseph E. and Andrew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81(3):393-410.

[6]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7] 宣飞,查章林,华德志,陈磊.囚徒困境:博弈的理论模型及现实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1(17):30-31.

[8] 张文路.关于信贷配给理论的文献综述[J].宁夏社会科学,2006(3):35-40.

[9] 周毕文,陈嘉许.房地产金融流动性风险中的银企博弈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16.

[10] 刘又哲.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探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0):30-35.

假设三:假设申请贷款的是信用好的企业的先验概率为p,申请贷款的是信用差的企业的先验概率为1-p,银行对信用好的企业放贷的先验概率为a,对信用好的企业不贷款的先验概率为1-a,银行对信用差的企业放贷的先验概率为b,对信用差的企业不贷款的先验概率为1-b,银行对信用好的企业全额贷款的先验概率为c,对信用好的企业实行部分贷款的先验概率为1-c,银行对信用差的企业全额贷款的先验概率为d,对信用差的企业实行部分贷款的先验概率为1-d。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从以上模型分析可以得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更易于向中小企业实行信贷配给。首先,由于银行与银行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在博弈双方并非总保持理性的情况下,每个阶段博弈的最终结果将会是(不贷款,不贷款),银行间都对中小企业实行信贷配给。其次,由于银行与中小企业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双方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博弈最后中小企业与银行达到的均衡为(不申贷,不借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问题,银行会根据企业信用好坏的先验概率及后验概率来判断是否对企业实行信贷配给。

不完全信息容易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两种信贷风险,为了避免此风险的发生,需要中小企业、金融组织、社会和政府三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问题。

首先,中小企业要加强自身的诚信文化建设,透明化其财务状况、企业规模、生产经营等情况,建立中小企业信息披露制度;谨慎选择投资项目,提高投资成功概率;同时积极参与互助担保基金来寻求有效担保,提高自身的银行信贷融资能力。其次,银行要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充分了解,并对其投资项目进行长期监控;金融组织要完善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金融体系与金融服务,加快发展非国有以及中小金融银行,并建立相适应的担保机制;建立和完善针对中小企业和中小银行的监管机制,强调产权明晰和市场化经营。最后,社会和政府也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快建立高效统一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保证该系统的公平、公正,引导中小企业加强信贷管理;完善社会信征性服务系统,各机构间协调统一,充分发挥信用体系的作用;加强法制建设,为银行和中小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1] (英)约翰·伊特韦尔,(美)默里·米尔盖特,(美)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2] 王霄,张捷.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一个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理论模型[J].经济研究,2003(7):68-75.

[3] 李勇.中小企业信贷约束与信贷配给问题浅析[J].当代经济,2007(15):92-93.

[4] Jaffee, Dwight M.and Modigliani, Franco. A Theory and Test of Credit Rationing[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5):850-872.

[5] Stiglitz, Joseph E. and Andrew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81(3):393-410.

[6]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7] 宣飞,查章林,华德志,陈磊.囚徒困境:博弈的理论模型及现实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1(17):30-31.

[8] 张文路.关于信贷配给理论的文献综述[J].宁夏社会科学,2006(3):35-40.

[9] 周毕文,陈嘉许.房地产金融流动性风险中的银企博弈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16.

[10] 刘又哲.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探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0):30-35.

假设三:假设申请贷款的是信用好的企业的先验概率为p,申请贷款的是信用差的企业的先验概率为1-p,银行对信用好的企业放贷的先验概率为a,对信用好的企业不贷款的先验概率为1-a,银行对信用差的企业放贷的先验概率为b,对信用差的企业不贷款的先验概率为1-b,银行对信用好的企业全额贷款的先验概率为c,对信用好的企业实行部分贷款的先验概率为1-c,银行对信用差的企业全额贷款的先验概率为d,对信用差的企业实行部分贷款的先验概率为1-d。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从以上模型分析可以得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更易于向中小企业实行信贷配给。首先,由于银行与银行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在博弈双方并非总保持理性的情况下,每个阶段博弈的最终结果将会是(不贷款,不贷款),银行间都对中小企业实行信贷配给。其次,由于银行与中小企业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双方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博弈最后中小企业与银行达到的均衡为(不申贷,不借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问题,银行会根据企业信用好坏的先验概率及后验概率来判断是否对企业实行信贷配给。

不完全信息容易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两种信贷风险,为了避免此风险的发生,需要中小企业、金融组织、社会和政府三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问题。

首先,中小企业要加强自身的诚信文化建设,透明化其财务状况、企业规模、生产经营等情况,建立中小企业信息披露制度;谨慎选择投资项目,提高投资成功概率;同时积极参与互助担保基金来寻求有效担保,提高自身的银行信贷融资能力。其次,银行要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充分了解,并对其投资项目进行长期监控;金融组织要完善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金融体系与金融服务,加快发展非国有以及中小金融银行,并建立相适应的担保机制;建立和完善针对中小企业和中小银行的监管机制,强调产权明晰和市场化经营。最后,社会和政府也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快建立高效统一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保证该系统的公平、公正,引导中小企业加强信贷管理;完善社会信征性服务系统,各机构间协调统一,充分发挥信用体系的作用;加强法制建设,为银行和中小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1] (英)约翰·伊特韦尔,(美)默里·米尔盖特,(美)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2] 王霄,张捷.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一个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理论模型[J].经济研究,2003(7):68-75.

[3] 李勇.中小企业信贷约束与信贷配给问题浅析[J].当代经济,2007(15):92-93.

[4] Jaffee, Dwight M.and Modigliani, Franco. A Theory and Test of Credit Rationing[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5):850-872.

[5] Stiglitz, Joseph E. and Andrew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81(3):393-410.

[6]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7] 宣飞,查章林,华德志,陈磊.囚徒困境:博弈的理论模型及现实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1(17):30-31.

[8] 张文路.关于信贷配给理论的文献综述[J].宁夏社会科学,2006(3):35-40.

[9] 周毕文,陈嘉许.房地产金融流动性风险中的银企博弈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16.

[10] 刘又哲.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探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0):30-35.

猜你喜欢
囚徒困境中小企业模型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重尾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自加权M-估计的渐近分布
“囚徒困境”在贿赂犯罪审讯中的运用
关于公共品博弈的文献综述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与打包
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小额贷款助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
重复博弈现象分析
试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