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姓氏考辨

2014-04-17 04:20
济宁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微子家语孔氏

宋 敏

(济宁学院图书馆,山东 曲阜 273155)

孔子姓氏考辨

宋 敏

(济宁学院图书馆,山东 曲阜 273155)

世人多谓孔子姓孔,根据上古三代的姓氏原则进行追根溯源,认为孔子应该姓“子”,“孔”仅是他的氏号。然后对孔子氏号——“孔”之来源进行分析辨证,指出孔子之“孔”当源自其六世祖孔父嘉。据《说文》“以字连父”的记载及“春秋时名嘉者字多孔”的现象,排除“孔”乃孔父嘉“赐号”和“为名”之说,认为孔子之“孔氏”取自孔子六世祖孔父嘉的字。

孔子;姓氏;考辨

现在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孔子姓孔,实际上,按先秦时代的姓氏原则,这种说法并不确切。

在我们所见的史书中,稍稍留心便会发现,凡提到孔子的地方,除称“孔子”外,大多还称“孔氏”,这是因为在上古时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1](P439)《说文》中解释:“姓,人所生也。”[2](P258)从姓字“从女从生”可看出它表明了出生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这正是远古母系社会制度的反映。《氏族略序》亦云:“女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如姬、姜、嬴、姒、妫……嫪之类是也。”而氏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在古代同一姓族的人,由于人口繁衍,迁居到各地,加上身份职业的变化,同一祖先的后代子孙,便逐渐分成一些支派,每支又用一个特殊的号来作标志,就是“氏”。

关于姓和氏的区别,班固《白虎通德论·姓名》中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闻其氏即可知,其所以勉人为善也。”[3](P63)也就是说,“姓”是一个人血统的标志,由于氏族社会实行族外婚,即严禁同血缘的人有婚姻关系,这样,“姓”就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谓“同姓不婚”即指此而言。由于女子必须嫁给外姓,故先秦女子称姓不称氏。氏则是当时男性贵族身份的重要标志,在同姓贵族中,不同人的社会地位存在着尊卑差别,如听到像“王子”、“王孙”、“公子”、“公孙”这样的“氏”,别人会立即知道你出身于相当高贵的家庭。所以,“古书上许多男性的‘氏’都浓缩着一部贵族的家族史”[4](P8)。

宋朝刘恕《通鉴·外纪》篇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说明“姓”是比“氏”更大的概念。《氏族略序》中还指出“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所以说,按当时姓氏原则,“孔”只能说是孔子的“氏”,而非“姓”,那么,孔子到底姓什么呢?

首先,《左传·隐公八年》中提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5](P112)这可以说是当时姓产生的一个大的原则。而在与孔子家族相关的典籍中,追溯其祖先世系,最早的源头一般从微子启说起。《孔氏祖庭广记》卷八《姓谱》在说到孔子的姓时记载:“昔,契以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而赐姓子氏。至周成王时,以商之帝乙长子微子启国于宋。启卒,立其弟微仲衍……”[6](P203)《阙里文献考》卷一《世系第一·至圣先师孔子姓源》同此说。《孔门实纪》卷二《世家》说得更详细:“帝四妃,

十二子,其三妃有娀氏女曰简狄,祈于高媒,有元鸟之祥而生契,为孔子五世祖(疑误),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功业著于百姓,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微子传弟思衍,号曰微仲,为孔子三十四世祖。”[7](P717-P726)这些材料告诉我们,商(殷)王朝的王族即孔子的祖先乃是“子”姓。

当然,这里严格说来,微仲才是孔子的正宗始祖,因为从微仲至孔子父亲叔梁纥,才是父子相继,微子启只是微仲之兄。但孔氏自微子启始得立国安身,并代代相传,没有微子启,孔氏一脉,便不知其源,故微子启在孔氏先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孔子本人也十分推崇这位先祖,他在《论语·微子》中曾赞美微子、箕子、比干为殷之“三仁”。可见孔子对其种族血统是很看重的,死前他还曾说“丘也,殷人也。”(《礼记·檀弓》)殷人种族血统对孔子的心理、行为影响很明显,所谓孔门不言纣恶,孔子死前“梦奠两楹”(《史记·孔子世家》)都是明显的证据。同时他对殷礼的态度,也不难窥出其对殷人的认同感。

《白虎通德论·姓名》曰:“尧知命,表稷契,赐生子姓。”“殷姓子氏”[3](P63),联系上述材料,也都符合“因生以赐姓”的原则。宋王应麟《姓氏急救篇》云:“孔氏与宋同祖子姓,闵公生弗父何,曾孙正考父,生孔父嘉,仲尼其后也。”[8](P635)表明了孔子世系之传承,也是“孔氏”属“子姓”之另一考据。顾炎武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9](P1693)所以孔子的姓当然随其祖先为“子”姓了。

由《通志·氏族略序》和《白虎通德论·姓名》中有关姓氏的解释看,姓主要是用来“别婚姻”的,氏主要是用来“别贵贱”的,“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由此可知,只有贵族才有氏,这正也符合孔子祖先的身份。到了战国以后,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则通称为姓,这样,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有了姓。郑樵谈到这点时说:“三代以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1](P439)顾炎武也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9](P1693)所以我们今天所说的姓,即是姓氏“混而为一”的结果了。

但先秦时期男子虽然有所属的姓,如周人姬姓,殷人子姓,却并不把姓冠于名字之前。上述在谈到姓氏作用时我们已作了交代,男子一般不称姓也没有必要称姓。《通志·氏族略序》云:“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女称姓。”[1](P439)《日知录》云:“氏焉者,所以为男别也;姓焉者,所以为女坊也。”[9](P1696)顾炎武还总结道:“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9](P1694)所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史书中称孔丘为“孔氏”了,只不过我们现代人把“孔”这个“氏”号与“姓”混淆于一体罢了。

那孔子的这个“孔氏”又是从何而来呢?关于这一点,说法很多,也正是我们要重点辨析的地方。考察孔子之“孔”来源,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据《广韵》记载,商代始祖契为帝喾之子,其母简狄吞玄鸟(燕子)卵而生契,赐姓子,到商王成汤,名履,字太乙,后代为纪念成汤,遂以“子”加“乙(燕子)”合成“孔”字。

持这种观点的还有《集韵》:“殷汤之后,本自帝喾次妃简狄吞乙卵生契,赐姓子氏,至成汤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天乙,后代以子加乙,始为孔氏。至宋孔父嘉遭华父督之难,其子奔鲁,故孔子生于鲁。”[10](P1694)

宋邵思《姓解》卷一亦云:“孔,亦殷姓也。初帝喾次妃简狄吞乙卵而生契,赐姓子氏,至成汤,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天乙,后代以子加乙为孔氏,至孔父嘉遭华督父之难,其子奔鲁,生叔梁纥,叔梁纥生孔子,是后袭封不绝。”[11](P20)

这里把“孔”拆开,子姓不错,但谓“乙”代表了燕子,恐具有神话意味。《史记·殷本纪》云简狄吞玄鸟卵生契,本人认为盖因《诗经·商颂》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演义而来,郑玄采之以笺诗,后世亦多信之。但《史记·三代世表》又记,张夫子向褚先生讨教“《诗》言契、后稷皆无父而生,今按诸传记咸言有父,得无与《诗》谬乎?”,褚先生释曰:“不然,《诗》言契生于卵,后稷人迹者,欲见其有天意精诚之意耳。鬼神不能自成,须人而生,奈何无父而生乎?”“契生而贤,尧立为司徒,姓之曰子氏。子者兹,兹,益大也。”也就是说,为美化圣人,诗往往把其降生强调为是天命,是“感天而生”,这便使之有了神人光环,有了与众不同之处,也是其特殊才能的根源。所以史前时代所记,显然神话多而史实少,时代越古,神话越发达,在尚未开化的人类心中,总认为神祗与人具有同样的性灵而将其人格化,于是就有了神祗

降生为人类英雄豪杰的传说。汉代又喜谶纬,故而丁山在其《古代神话与民族》自序中说:“商代信史,只能断自武汤,其前世都是神话。”“各族神话的内容,受了种姓混合的激荡,互相影响,往往变了质。”并指出“经史相传,必积德累仁然后始能贵为天子的原则,我们也能无条件信而不疑吗?史学发达以后的帝王龙兴,还免不了冒荫古圣先贤为始祖,或硬是制造一些‘龙交’、‘日射’的成孕图神话以自高身价,何论三代以上呵!”[12]我想,这段话应是对“以子加乙”观点的最好驳斥吧。

第二,“乙“为龙的形象,子姓以黄帝为始祖,而黄帝子孙为龙的传人,故子姓商人便以“乙(龙)”与“子”相配而成“孔”字,作为氏号。

同样是“以子加乙”,只不过这儿“乙”又变成了龙的形象,这种说法具体来源于何处,现无充分材料可考,只在今人所著一些孔子传中提到(如张宗舜、李景明《孔子大传》、李元《孔子传》、骆承烈主编《孔子祖籍考》等)。说子姓以皇帝为始祖,倒是能找到一些记述。《孔庭摘要》之《本源》记:“黄帝传三世至帝俈,帝俈有别子曰契,尧舜时为司徒,以敷教有功,封于商,赐姓子。传十四代生天乙,是为成汤,革夏命而有天下,至盘庚改商为殷,故圣尝曰‘丘殷人’。”《曲阜县志》卷五十七《圣迹》记:“至圣先师孔子其先出自黄帝子元嚣,……传二十九世至纣亡国。”我想这些记载正如骆承烈所说:“黄帝是古代黄河流域、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孔氏把他当作先祖,首要在于端正该族系标准的中原人士,故其学说必然在中原流传之意。”[13](P35)而后人依此附会出以“龙”配“子”成“孔氏”的说法,恐纯属臆想。况中原人民皆奉黄帝为始祖,为何偏偏子姓与“龙”相配而生“孔”氏,其他黄帝后代没如此创造自己的“氏”呢?岂非有“独木不成林”之意?故本人认为,“龙”与“子”二者关系相距太远,这种组合在当时也不具有普遍性,未免牵强。

但是当今一些闲话孔子或为孔子作传的人却热衷于宣扬这两种观点,因而误导了广大民众,所以不得不辨。

退一步说,即使以上两种说法有其产生的可能性,此“孔”字也未必指孔子家族一家。黄帝使臣孔甲,春秋时卫有孔达,郑有孔叔,又子孔之后孔张,陈有孔宁、孔奂,他们的子孙都称孔氏,却与孔子之“孔”氏非出同源。

另,《左传·隐公八年》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5](P112)这段话意思是说,天子以有德之人为诸侯,根据其出生而赐姓,又分封土地而称氏。诸侯以字作为谥号,后人便以此作为族号,担任官职而世代有功者,就以官名为族号,此外也有以采邑为族号的。这里所说的族号,实际上就是氏。

且不说简狄吞卵生契是否真有其事,也不说龙这种神物现实中到底存不存在,单说以上这两种孔氏来源符合古代称氏的哪一条呢?所以这两种说法,愚以为都无具体事实可稽,只可看作美化圣人的传说而已。还是《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得清楚:“孔子,其先宋人也。宋闵公有子弗父何,长而当立,让其弟厉公。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正考父受命为宋卿,生孔父嘉。嘉别为公族,故其后以孔为氏。或以为用乙配子,或以滴溜穿石,其言不经,今不取也。”[14]

由此,第三种说法就是,按五世亲尽,别立为宗的规定,到孔子六世祖孔父嘉时,其后人需别立为一个宗支,便以“孔”为氏。

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更贴近史实,与孔子之孔氏来源关系最密切,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从史籍记载看,相比前两种说法的含混不清,历代关于这种观点文献记载最多且最详实。《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至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15](P234)唐林宝撰《元和姓纂》卷六云:“孔姓,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受封于宋,弟微仲衍曾孙愍公生弗父何,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孔父生子木金父……纥生邱仲尼。”[16](P634)《通志》卷二十七《氏族三·宋人字·孔氏》云:“子姓出宋闵公之后,闵公生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三世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嘉字孔父,后世以字为孔氏,自孔父六世而生仲尼。”[1](P461)《孔氏祖庭广记》卷八《姓谱》:“木金父生祁父,或曰睪夷。五世亲尽,别为公族,祁父因以王父字为孔氏。”[6](P203)《阙里志》卷三《世家》引《孔庭纂要》同此说。明陈士元《姓觿》卷五引《姓源》云孔氏“子姓,殷后微子启封宋,至湣公六世孙孔父嘉,后以王父字为氏。”[10](P153)

《阙里文献考》卷一略采《家语》:“自弗父至孔父,五世亲尽,当别为公族,乃以字为孔氏。”[17]《孔门实纪》卷二《世家》所记大同小异。胡仔《孔子编年》卷一曰:“考父之子曰孔父嘉。孔父,生时所赐号也,子孙因以为氏。为华父督所杀,其子奔鲁,始为陬人。”[18](P4)

二、从产生年代看,“以子加乙”之说据现存可考材料只能追溯到宋代,去古稍远,且宋代义理、性命之学繁盛,认为事物的变化是理的神秘力量所至,坚持天人相与的命题,主观唯心性强。而在重考据的清代及以后典籍中这种说法便很少提及了。第三种观点较早见于《孔子家语》,这基本上是一部以孔子为中心的古代传说汇集,与《礼记》中的某些材料相同,宋人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中说:“《家语》四十四篇,虽孔安国撰次,按后序,实孔氏诸弟子旧所集录,与《论语》《孝经》并时,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名曰《孔子家语》。”又说:“《家语》汉初已流布人间,又经孔安国撰定。”显然,这里面辑录的史实与孔子生活时代最为接近。

虽然宋明以来不少学者对《家语》真伪产生过怀疑,认为是王肃的伪作。但近期出土的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以及安微阜阳汉简都印证了《家语》材料的渊源有自。对此学术界很多大家诸如李学勤、胡平生、杨朝明等都有具体论证,基本认定《家语》保存了最原始和可靠的材料,并非伪书。所以,《孔子家语》中记述的有关孔子世系的材料应是可信的,也符合人类姓氏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从研究者及书籍性质来看,“以子加乙”观点的提出者多为研究文字音韵之学者,重点放在字本身的结构训释上,对史实是否可靠恐未必作过深究。而持“孔父嘉”之说的典籍,或为研究孔子事迹之专书,或为官修姓氏谱牒,或为专修的孔氏族谱;而其研究者,他们或者参加过国家图书的校雠整理,或者注重史事联系本着求实精神写成一部信史,或者作为孔子的嫡孙翔实记录孔氏宗族历史情况,也就是说,他们都有博览群书的优越条件和诚实谨严的治学态度,可靠性更高。

从上述文献资料来看,虽然说法上略有出入,但都表明孔子的孔氏来源于其祖孔父嘉,不过又有分歧:《家语·本姓解》提出两说,一曰“孔父”是孔父嘉的字,一曰为生时所赐号。后世对此主张不一,如《通志》、《祖庭广记》等主张前说,而胡仔《孔子编年》则主张赐号之说。

从各种参考资料来看,本人以为孔父为孔父嘉的字比较合理。关于这点,历代先贤也有辨析,今略取一二证之。

《说文》“乙部”云:“孔,通也。从乙从子。乙,请子之候鸟也。乙至而得子,嘉美之也。古人名嘉,字子孔。”[2](P246)《说文解字注》第十二篇对最后一句注曰:“此又以古人名字相应说孔训嘉,嘉美之证见于左传者,楚成嘉字子孔,郑公子嘉字子孔,春秋经宋孔父传云孔父嘉,何休云经称字,按孔父字孔,故后以为氏。”可知嘉、孔为溢美之意,“父”也作“甫”,是古时对男子的美称。这种以字连父的称谓有例可循,如弗父何、宋父周、华父督等。

宋孔传《东家杂记》卷一《姓谱》曰:“正考父生孔嘉父,孔嘉父者,其字也,而先儒以谓当时所赐号者,误矣。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祁父,五世亲尽,列为公族,祁父因以王父字为孔氏……自孔子没,子孙世为鲁人。”[19](P63)

《孔氏祖庭记》卷八《姓谱》之辩与此相近,不予重述。

《孔志》卷一云:“按江氏以孔父为字是也,其言生时赐号说犹未备。赐号者,非君以号赐之也……”[20](P33-P36)其辨甚详,此不赘述。

还有人认为孔父为名,嘉为字,杜预就主此说,孔颖达正义也追附其后。

江永《乡党图考·圣迹》》对此有详辨:“按圣师之所以为孔氏,实由孔父嘉始。孔父,字也。嘉,名也。后世以字为氏。《本性解》存二说,一谓五世亲尽,一谓生时所赐号,后说为胜。春秋时有身后赐族者,亦有生时即称氏族者,孔父嘉犹之华父督,嘉之后为孔氏犹之督之后为华氏也。孔氏之先有弗父、正考父,皆不为氏者,未赐族。犹之华父督之父为好父说亦未赐族,至华督而后赐族也。嘉之字孔父犹之郑大夫公子嘉字子孔也,此事本无可疑。”“《春秋》书宋督弑其君舆夷及其大夫孔父,不称孔嘉而称孔父者,春秋之初犹有命大夫,命大夫书字不名。郑大夫祭仲名足,经书宋人执郑祭仲是其例也。杜氏意欲深贬孔父,乃谓孔父为名,嘉为字。传称华父督、孔父嘉,何以督为名而嘉独为字乎?且杜氏谓孔父为名者,谓两字乎?一字乎?如以孔父两字为名,则名主于孔,周人以讳事神,必不以其先人之名为氏。如以父之一字为

名,则春秋时名连父字者多未有……唐啖助云孔氏之先皆以字连父……”[21](P76)此辩甚当。《文庙祀典考》卷七《孔子系年》亦肯定江永之说。

顾炎武也考证“按古但有以王父字为氏,无以名为氏者。”[9](P1706)同时,我认为谓“孔父”为孔父嘉之字既符合“五世亲尽,别立为宗”的规定,也符合“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的原则。且春秋时名嘉者字多孔,也是一个佐证。赐号与为名之说于当时则不具备普遍意义。

所以,针对孔子姓氏我们可以作个总结:孔子姓子,孔氏,其孔氏来源于孔子六世祖孔父嘉的字。

[1] [宋]郑樵.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氏族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十二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 [东汉]班固.白虎通德论:第八卷·姓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 李元.孔子传[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4年.

[5]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 [金]孔元措.孔子文化大全·孔氏祖庭广记[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89.

[7] [清]邱庆善,黎定攀.孔子文化大全·孔门实纪[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89.

[8] [宋]王应麟:姓氏急救篇[M].四库全书94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 [清]顾炎武,黄汝成.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0] [明]陈士元.姓觿[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 [宋]邵思.姓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 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3] 骆承烈,骆明.孔里论孔[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14] 十三经清人注疏·孝经郑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5] [清]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M].上海:上海书店,1987.

[16] [唐]林宝.元和姓纂[M].四库全书89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7] [清]孔继汾.孔子文化大全·阙里文献考[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89.

[18] [宋]胡仔.孔子编年[M].四库全书44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9] [宋]孔传.东家杂记[M].四库全书44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0] [清]龚景瀚.孔子文化大全·孔志[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89.

[21] [清]江永.乡党图考[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 颜 健)

Research on Confucius Family Name

SONG Min
(Jining University,Qufu 273155,China)

As for Confucius family name, to many people’s knowledge, it is "Kong". According to ancient principles ofthe three generations of the family name traced that Confucius should be named "Zi", "Kong" is merely a number of hisclan. Confucius's Road and then - "Kong"in dialectical analysis of the source pointed out that "Kong" when the parentderives from its six-generation ancestor Kong Fujia. Also According to "Shuo Wen" "to the word with the Fu," the recordand the "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more than the word name is Kerry called Kong" phenomenon, exclude "Kong" isthe parent Kong Fujia "grant" and the "name" is said that Confucius Conn, "Kong" of Confucius originates from the wordof Kong Fujia .

Confucius ; family name; research

B222.2

A

1004—1877(2014)01—0023—05

2013-06-06

宋敏(1978-),女,山东曲阜人,济宁学院图书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猜你喜欢
微子家语孔氏
孔氏家学
孔氏家风与干部修身
《史记》三家注引《孔子家语》考*①
“四 体 不 勤, 五 谷 不 分” 新 解
往者不可谏
睢阳微子墓
《孔子家语》的成书及版本流传
微子:纠结于生死之间
衢州风物志
清代曲阜孔氏家族学术情况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