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

2014-04-17 04:45郭中华
教育观察 2014年7期
关键词:民族社区农村

郭中华

(广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本文所说的“民族地区”主要指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较多的地区,如西部、北部等边疆地区。相较而言,民族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相对落后,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较为贫困,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广大农村,更是如此。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的当下,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民族地区农村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农村,以提升民族地区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技能等综合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力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逐步创建学习型社区,是振兴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社区教育的核心和载体是社区教育课程,它直接影响着社区教育的发展。课程不仅是社区教育活动的根本依据和社区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领域,也是社区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途径。[1]因此,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要想取得较好的成效,实现预期的目标,加强课程开发便是应有之义、必然之举。

一、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

所谓原则,就是指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农民的需求为主,注重实用性

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当地的农民,所以课程开发首先应以满足农民提升文化和提高技能的需求为主,体现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除此之外,课程还要能充分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愿意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同时,在课程的组织设计上,也要考虑农民的学习特点和知识基础,无需以严格的学科形式呈现,而是要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农民的学习需求为目标取向。

(二)立足本地,体现地域特色

社区教育课程是为了促进社区的发展而设置的,不同的社区其经济、文化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也不同。因此,在社区教育课程的选择与设置上也要体现不同的特征,尤其是在民族农村地区,其民族性、区域性、贫困性等特点表现突出,这就要求民族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要在综合考虑当地经济条件、民族文化资源、地理物产资源等情况的基础上,设置具有地域特色的实用技术类、技能型课程,以满足农民脱贫致富和文化娱乐的现实需要。总之,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应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和乡土气息。

(三)突出实践性,注重可操作水平

社区教育课程的实践性是相对于理论性而言的。就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来说,它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体现学科属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地区农村教育课程就要按照学科理论来建构。相反,由于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首要的目的是提升当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和致富能力,因此,实践性才是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基本特性。要使课程的理论性知识融于实践性当中,采取基于农民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历的学习方式,使课程学习具有可操作性,能够让农民学以致用。

(四)重视动态生成,内容开放多元

重视课程开发的动态生成,是指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在课程开发中,内容的选择不能一成不变,要善于根据农民的发展需要、社区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进行相应的变化调整,使课程的开发与当地农民的需求、社区经济文化发展相统一。

农民的层次、需求、兴趣存在多样性,这使得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内容领域宽泛、涉及面广。这就要求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开放多元,要随着当地农民发展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五)挖掘民族特色,多元文化共融

民族农村地区是一个多元文化汇集的场所,其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就在于各种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农村文化、贫困地区文化等与国家主流文化——汉文化和世界普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2]在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应借鉴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的先进理念,紧跟时代的潮流,在重视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民族特色和保存民族传统;同时,还应注重多元文化共融,保持文化的多元共存。

二、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课程开发缺乏基础支撑

由于民族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北部等边疆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这些地方经济、文化较为落后,政府面临的经济、文化发展问题较多;而且当地政府将有限的财力、物力更多更集中地投入到城市的发展中,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和能力非常有限。在农村社区教育方面,这种支持不足主要表现为:1.经费投入长期不足。由于对农村社区教育功能缺乏正确的认识,再加上经济发展水平低、财力薄弱,当地政府往往无暇过多关注农村社区教育,拨付给农村社区教育的经费少之又少。政府的“供血”一直不足,而农村社区自身的“造血”能力又非常有限,这必然导致高质量的课程开发和大规模的课程推广因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而难以展开。2.管理力度不够。由于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认识缺位,加上传统政绩观的影响,农村社区教育很难成为政府的主要工作议题,这自然导致政府对农村社区教育的管理流于表面形式,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3.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构建严重滞后,缺乏相应、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课程开发尚缺乏理论和技术的支持

1.课程开发理论欠缺

从可查阅到的相关文献来看,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研究还非常薄弱,而其中专门论述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更是缺乏,仅有的少量研究基本是从一般的课程开发理论出发,演绎出农村社区教育的课程开发理论。理论研究缺乏针对性,必然导致民族地区农村课程开发实践缺乏理论引导。其中内在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的社区教育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进入21世纪后,才越来越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二是在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中,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基础决定,发达省份的大中城市发展较快,而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近些年才逐渐得到各方重视。

2.课程开发人员素质偏低

由于对象差异性较大、学习需求多样性等特点,农村社区教育的课程内容广泛、体系复杂,涉及领域较多。这就对课程开发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目前的民族农村地区还无法配备专业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人员,在课程的开设上往往根据以往经验和上级的要求而定,具有自发性和随意性的特点,缺乏科学性。

(三)课程开发欠规范

一个完整而规范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过程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前期对当地课程资源、社区存在问题、居民的文化技能需求等方面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社区发展和社会需要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实施课程并进行评价工作。[3]课程开发需要课程专家、社区教育管理者、教师、社区居民等各方共同参与,通过广泛、充分的交流,确定一个最佳方案。简言之,一个规范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应体现“全员参与”和“全程控制”的特点。与之相反,在民族农村地区,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还欠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开发过程不完整,前期缺乏对“社情”的充分调研,不了解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缺乏对开发出来课程的科学组织和综合评价;二是部分课程开发主体缺位,当前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基本上是根据上级行政的指导,由当地的教师和社区教育管理者完成,缺乏课程专家和广大居民的参与,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具有很大的被动性和随意性,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四)缺乏课程研发意识,研发缺位

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具有民族性和农村性的双重特征,是一个民族文化、农村文化、贫困文化和国家主流文化交汇的地域,具有复杂性。所以,在课程的开发中要善于注重统一性,把握多元性。所谓注重统一性,就是国家对农村社区教育要有统一的要求和规范:要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进步,提升农民的文化和技能等综合素质,为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注重多元性,是指在具体的推进社区教育过程中要体现民族地区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的特点,要求课程开发者要有较高的研发意识,善于理清课程的复杂性,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关键。但实际上,当前的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呈现趋同化倾向,缺少独特性。这有当前社会大环境的支持不够的原因——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尚缺乏社会广泛支持的土壤,也有部分管理部门认识不足的原因——他们尚未能充分认识到社区教育对农村发展和民族和谐的重要意义。

三、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策略思考

(一)加大对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为课程开发提供基础保障

政府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尤其是在课程开发上的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保证课程开发有足够的资金和场所。在经费投入上,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4]由于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民族性、农村性、贫困性的特点,这就要求首先应在国家层面上给予要多的政策支持和经费倾斜,设立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专项资金;民族地区各级政府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财政支持。此外,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领域。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积极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各级政府在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中的各种义务和责任,建立一套可操作的评价考核系统,将其纳入各级政府官员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

(二)建立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保障机制,努力提高课程开发水平和质量

1.建立课程开发人员定期的专业培训机制

某种程度上说,课程开发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质量水平。因此,应创造条件,定期组织课程开发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课程开发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其课程开发水平。

2.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开发流程

对影响课程质量的每个过程和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对每个过程进行再分解,确定每个过程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的可能途径。在具体的课程开发中,只有建立了科学、规范的课程开发流程,才能做到无论是对社情的调查、当地资源分析,还是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安排等方面都有章可循。

3.建立课程开发质量评价机制

课程开发质量评价是一个检视所开发的课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或者达到什么程度目标的过程。它至少应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评价什么和由谁评价。对于评价什么的问题,应是对课程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结构的组织、实施的效果等全面科学的评价;对于由谁评价的问题,不应只有课程专家、教育专家、教育行政官员和教师评价课程,还需要有社区课程学习者的参与。只有通过对课程开发实施“全程评价”和“全员参与评价”,才能切实提高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质量。

(三)开展社区教育调查,以需求为导向,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没有调查,就缺乏准确的信息,社区课程开发就会变得盲目。社区教育首先应该从社区调查入手,因为“社区教育需求的调查是设计社区教育课程的必经过程”[5]。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建构,应以对当地的“社情”调查为起点,以需求为导向,通过认真而细致的调查,准确地把握农民的需求信息、当地资源情况和民族文化特色。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建构能满足农民的教育需求和社区经济文化发展的课程体系。

开展社区教育调查,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社区议事等方式来展开。要善于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征求意见的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总结有助于课程开发的建设性指导意见。

(四)加强专业化建设,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队伍

专业化人才的严重匮乏是制约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瓶颈,这与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工作者待遇低、环境差、缺乏晋升平台等因素相关。要想短期之内改变这一现状还很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来改善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人才不足的状况。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对目前在职在岗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其综合素质。可以和专业机构和高校加强联系,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观摩示范等形式进行专业能力提升培训。二是努力开展城乡对口支援,通过城市支援农村,利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三是加强制度建设,适当地对在基层农村从事社区教育的工作者一定的政策倾斜,提高他们的工作待遇,合理设定编制规划,提供专业化职称晋升的通道。

[1] 徐明怡.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与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策略的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1.

[2] 蒋士会,唐盈盈.多元化——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J].江苏教育研究,2011(10A).

[3] 高志宏.偏远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困境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2(4).

[4] 黄荣村.我国社区大学之现况与未来定位项目报告[DB/OL].http://www.edu.tw,2006 -07-17.

[5] 林振春.社区营造的教育策略[M].台北:师大书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民族社区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我们的民族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