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不是戏 太像不是艺——谈戏曲表演的真与美

2014-04-17 04:49车艳敏
剧作家 2014年2期
关键词:形神李渔戏曲

车艳敏

艺术表现真善美。善和美寓于真。真实是艺术最宝贵的品格。人们欣赏艺术,第一直觉是真假感,然后才是美丑感。一部舞台剧或电影电视剧,一旦让人觉得不靠谱,便很难被人欣赏下去。犹如一个虚伪的人,不会有人跟他交朋友。艺术首先要求真,对于初学者来说,尤其如此。如达芬奇少年学画,就是天天画鸡蛋。

艺术的真实性,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戏曲表演的真实性,是一个重大的戏曲美学问题。真与美的关系是问题的关键。下面大题小做,仅就李渔谈戏曲表演的一段话,探讨一下戏曲表演的真与美。

作为清代另类文人和著名戏曲家,李渔不仅披露了他的写戏秘籍,同时也谈到一些演戏秘诀。下面这段话,就是其秘诀之一。他说:“闺中之态,全出自然;场上之态,不得由而勉强;虽由勉强,却又类乎自然,此演习之功不可缺少也。”这段话涉及到戏曲表演真与美的辩证关系。

首先,生活是戏曲表演的鲜活源泉

有人说话剧是再现的艺术,戏曲是表现的艺术。这种认识似是而非。就生活源泉和反映对象来说,戏曲与话剧都是社会生活的再现,都是自然人生的反映,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而已。戏曲用写意的表现方式反映,话剧用写实的表现方式再现。戏曲小舞台是社会大舞台的缩影,戏曲尽管是写意的,但叙述的是社会故事和人生故事。

具体到戏曲表演来说,如李渔说的,一个旦角的“场上之态”,尽管“不得由而勉强”,也就是要按程式“装腔作势”唱做念舞。尽管如此,依然要“类乎自然”,也就是要像生活中的“闺中之态”。如果不熟悉“闺中之态”,“场上之态”不是僵死便是做作。“闺中之态”是“场上之态”的生活源泉。戏曲表演要“装腔作势”,却必须出自真情实感。否则,“装腔作势”是假模假式,这样的表演技艺再好,也不会唤起观众共鸣。“自然”是戏曲表演的基本要求,要“自然”必须源于自然。“鲜活”是戏曲表演的最高境界,只有源于生活才能鲜活。

需要注意的是,戏曲表演艺术,因为有一整套现成的技术体系和具体方法,一旦掌握了这套东西就能演戏。这是戏曲表演的方便之处。但这个方便也有弊端,就是容易导致脱离生活,造成演行当不演人物,演程式不演情感。这在戏曲表演中屡见不鲜。所以,戏曲演员必须从生活出发,以真情实感运用技艺演活人物。

其次,戏曲表演是对生活的审美表现

李渔上面一段话,画龙点睛之语,是“类乎自然”四个字。也就是说,表演反映生活,但不全像生活,只是相似于生活。相似于生活,即形神兼备。所谓形神兼备,一方面形是变形,是经过艺术提炼高度概括的形似;另一方面神是灵魂,变形的形似是为了更典型地传神。戏曲表演形神兼备,意味着形式美与性格美的统一。总之,戏曲表演是对生活的审美表现。

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第二自然”,艺术作品是人们本着美的本能予以欣赏的审美对象。艺术之所以要源于生活,是因为美感和真理原本来自生活;之所以要高于生活,是因为艺术美比生活美更加纯粹。

戏曲反映生活,是写意生活。其写意精神,表现在形式上,是以程式化歌舞演故事。与生活真实若即若离,甚至保持很大距离。如生活中的人不会唱着说话,更不可能迈着舞步走路,如果这样就精神不正常了。但在戏曲舞台上,要不唱着说舞着走是不正常的。其次,其写意精神,表现在内涵上,是高扬主体精神抒情传神。这是戏曲写意精神的灵魂。戏曲表演的审美表现,就是借助传神的形式美,表现主观的情感美。

梨园有一句格言:“不像不是戏,太像不是艺。”一语道破戏曲表演真与美的奥秘。

猜你喜欢
形神李渔戏曲
形神兼备,聚焦小学数学公式定律教学策略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形神之间 浅谈古代人物故事画的发展历程
SOLES OF WIT
意象、形神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李渔的养生之道
形神是中医辨证要素的首要元素——中医辨证常用20个基本要素与形神的关系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