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晚走出的另类艺术——小品

2014-04-17 04:49张淑珍
剧作家 2014年2期
关键词:陈佩斯小品舞台

张淑珍

小品是用喜剧形式去讽刺那些不好的社会现象和表现某种社会心态、在欢声笑语中给人思考和启迪的一种艺术。因此小品能够在春晚中站稳并成为晚会的重头戏。小品艺术兴起得较晚,应该说是春晚造就了小品艺术。20世纪80年代初,小品这种艺术形式开始走红舞台,发展至今分为:以陈佩斯为代表的京派、以严顺开为代表的海派、以郭达为代表的西北派、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派以及现在一些正在发展的新兴派。小品艺术在春晚的舞台上风风雨雨走过了三十年。

1984年春晚由陈佩斯和朱时茂合作的小品《吃面条》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两人的成功也直接创造了小品艺术的第一高峰,让更多的人喜欢小品,接受以这种形式表演的艺术。语言的鲜活、表演的深入、幽默的点缀,使小品从春晚走进了百姓心里。之后观众看见了许多两人合作的小品,例如《拍电影》《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姐夫与小舅子》《王爷与邮差》等经典巨作。陈佩斯和朱时茂两人在舞台上的表演前者像是远处高飞的风筝后者则是扯线的人,既让前者可以放开地表演又有后者来平衡整个舞台。可以说两个人的配合给几代观众留下了欢笑的同时也将他们的表演沁入人心。直到现在,两人这些经典的作品依旧在电视节目里活跃,以至于后来的其他小品艺术里还会有两人作品的影子。

从历届的春晚可以看出小品的形式也有很大程度的变化。最初的春晚舞台上的小品都是以欢乐、祥和来围绕春晚这个喜庆的大主题。直到《超生游击队》《回家》《我想有个家》等小品的出演逐渐将讽刺、煽情、教育等多种元素慢慢地渗入到小品中来。小品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化,戏曲小品、歌舞小品、相声小品、魔术小品等等。这使小品有了更多的看点但也会给剧本的创作者带来更多的难点。小品的时间很短,在有限的时间加入过多的元素很有可能把小品的主要结构风格破坏掉。所以现在的小品虽然形式内容都很丰富但还是不如以前的小品更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小品是语言的艺术,它的特色就是精练、精悍、精湛、精彩。从春晚小品的语言能够了解社会语言的使用状况和流行趋势。最具特色的就是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方言和赵丽蓉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赵丽蓉老师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有着乡音中的朴素美、说唱中的音乐美、愚痴中的深刻美、变异中的幽默美。这种语言艺术的魅力使其小品脍炙人口,魅力无穷。赵丽蓉老师就是以这样的语言特色成就了她小品的艺术人生。她小品里的精彩语言也成为了每一年的流行词汇,例如《英雄母亲的一天》中的“司马缸砸光”、《老将出马》中的“点头儿YES,摇头NO。来是COME,去是GO。要打招呼喊Hello ,Hello, Hello ,He—Hello”等等一些经典语汇让人至今还会脱口而出。歌舞小品的创始人就是赵丽蓉老师,都说赵丽蓉老师的小品不仅好看,而且好听,她很新潮地将说唱带进了小品里。比如《如此包装》中的“这么包装简直太难受,我张不开嘴,我跟不上溜儿!你说难受不难受?你说难受不难受?”使她的小品语言带有节奏美和音乐美,让当时的观众听得过瘾看得新奇。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赵本山从人民群众中汲取生活语言,再经过艺术加工,使这种语言更具艺术穿透力和传播性,同时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如《红高粱模特队》中的“猫走不走直线,完全取决于耗子”,《昨天,今天,明天》中的“这叫鞋拔子脸哪?这是正宗的猪腰子脸”;在小品中经常拿自己或别人的缺陷作笑料;移花接木,把歌词、流行话语、不属于这一时代的语言进行移用制造笑料。这些语言不但令人捧腹而且深感入木三分,话语交际达到高度和谐融洽的境界。这样的东北方言直白、质朴、纯真,直通人心,使观众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东北乡土气息,充满了张力和情趣,从而更大限度地再现生活、表现生活、贴近生活。

小品的观众认知度已超过了任何一种文艺形式,并已潜移默化地对影视、小说等文化形式产生积极影响。从美学理论讲 “不自然是不完美的”,小品以自然流畅更符合人们思维定式的表现方式收到了更完美的喜剧效果。每年春晚中,那些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的小品总是最受欢迎的,人们在欣赏的同时,心灵得到了陶冶,智慧得到了启迪。让我们在艺术界的人一起为小品艺术努力,使这个在春晚走出来的另类艺术在摸索中不断前进。

1.《小品艺术与赏析》

猜你喜欢
陈佩斯小品舞台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军迷大舞台
陈佩斯不上春晚,只为多陪陪父亲
军迷大舞台
《临宋人小品》
陈佩斯隐藏不住儿子陈大愚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从来都不会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花甲之年陈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