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育实效性的契合点

2014-04-17 07:38张坤庞凌霄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4期
关键词:有机马克思主义教学内容

张坤 庞凌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基础,具有指导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论意义。本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组成,就其内容讲具有抽象性特点,就其结构讲具有三部分内容难于形成整体性的特点。鉴于此,处理不好,往往就会造成课程教学实效性不强的结果。所以要想增强本课程的实效性,就必须实现各种教育环节之间的有机契合,即主要有教学内容中的部分和整体之间的有机契合、教育的知识性和思想性的有机契合、教育的现实行与理论性的有机契合、教育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契合。

一、教学内容中的部分和整体之间的有机契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组成。教材在编写中也没有把三部分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实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在教学中不能把三部分内容分开进行讲解,从而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时要有一条明确的、可以贯穿整个理论的教学线索,否则会使学生感觉到三部分内容分割开来,学一块扔一块,也使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和思想性。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实现三部分内容的有机契合的主线,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也可以归结为人的解放。这里的人既包括单个人,也包括人类群体。人的解放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此为线索我们可以把本课程三部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脉络清晰的教学内容脉络体系。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而设计和阐述的。人的解放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人的思想解放;另一方面就是人的制度解放。具体地讲,我们可以把内容细化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就叫作思想解放,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辩证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角度出发,启发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以及人和世界的关系,实现人的思想解放。另一部分内容叫作制度解放,包括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以马克思的历史观为理论基础,进而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并在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和发展规律。经过这样的脉络整合,可以实现教学内容中的各部分和整体之间的有机契合。

二、知识性教育和思想性教育的有机契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但常常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关系的问题。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知行统一,必须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调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本课程从内容上看知识性很强,很容易造成教师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思想教育。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在基本理论点讲透的同时,一定要归结到思想理论教育这个教学目的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观念,精化教学内容,精心教学设计。一定要脱离专业知识讲授的怪圈,在知识传授中结合现实问题和大学生思想实际进行具有特点的思想教育。加强思想教育并不是弱化知识的传授,主要是寻找到思想教育和知识传授的有机契合点。

三、现实教育和理论教育的有机契合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和社会全球化的今天,在新媒体起主导作用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往往具有务实、多元、开放的特点,但是也有由于生活经历少、阅历浅造成的冲动、盲目的特点,从而出现大学生社会道德缺失、理想观念虚无、团队意识淡化和责任感不强等问题。要切实加强本课程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社会思潮和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分析造成大学生思想现状的根源,从而找到思想教育和现实教育的契合点。理论教育如果脱离实际,就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往往教育的效果会适得其反。要正确引导和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求教师不但要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精神的引导者,也要作为学生的益友,了解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认真分析面临的难题,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了解学生思想变化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讲解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这些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座谈等活动与学生相互交流,做学生心灵的导师,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面临的问题。

四、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有机契合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在校大学生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有组织地深入到农村、医院、社区、企业、部队等考察和了解社会,并利用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服务的实践性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把学到的感性理论知识应用和内化为行动指南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锻炼环节,也是知行合一的具体体现。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本身来讲也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是教育教学内容的深化过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可以在社会这个课堂里尽显自己的才能,真正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和适应能力,也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理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的实践,这样理论才能发挥其教育意义和作用。这就要求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教师通过仔细筛选,设定一定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题目和方式,让学生利用休息日和假期实践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体察民情。只有把自己放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锻炼,学生才能了解国家和社会,才能够懂得自己的责任,才能提升自我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在实践教育中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避免走过场。教师首先要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根据课程设置精心规划,合理设计。在实践内容设定上,可以是与学生自身相关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当今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实践小组,根据积累的调查材料撰写调查报告。而且要设立评估考核体系,让学生感觉到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成绩上都有所得。从而实现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向社会教学的延伸,真正发挥思想理论教育的效用。

实现这几方面的有机契合,才能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目的性,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真正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有机马克思主义教学内容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
如何养一条有机鱼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