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的高职可迁移技能培养要求研究

2014-04-17 07:49林珊帅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专业技能技能院校

林珊帅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宁波 315800)

就业导向的高职可迁移技能培养要求研究

林珊帅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宁波 315800)

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分析高职学生可迁移技能定义的基础上,探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指出专业技能的培养仅是高职教育的一部分,高校应重视对学生可迁移技能的培养。

高职;就业;可迁移技能;培养

一、可迁移技能概述

可迁移技能又称职业核心能力或通用技能。美国教育界早在20世纪50 年代末就提出了可迁移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的概念,美国教育界随后将“技能”分成三类:知识技能( Knowledge skills)、自我管理技能(Self-management skills)以及可迁移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我国人社部借鉴国外经验,将劳动者的职业核心能力细分为8种,即: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教育部办公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对可迁移技能的具体内容划分如下:表达沟通、人际交往、问题解决、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从上可以看出,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可迁移技能的内容表述都有所不同,但对可迁移能力的本质特征和内涵的描述是基本趋同的。

由此可见,可迁移技能和专业技能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专业技能受工作性质的限制,一项专业技能只适用于某个工作领域或特定的岗位,一旦个体离开了这个工作领域,对应的这项专业技能就没有充分的发挥空间,迁移性和机动性相对较小,不能被个体带到新的工作领域去发挥作用。可迁移技能是相对专业技能而言的,它是一种泛化的、可转移的能力,是个人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可迁移技能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个人最能够持续运用和依靠的技能。此项技能可以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工作之外得到发展,可以迁移应用于不同的工作之中,可以有效提高人们工作的效率及灵活性、适应性和机动性,是个人获得就业机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目前高职院校可迁移技能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可迁移技能的教师队伍薄弱。师资队伍的建设往往决定着高职人才培养的特色与质量。现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普遍现状是学历和职称结构不合理,高职称和高学历的教师偏少,因此教师的学历层次与实际的教学水平与高职所要求培养的人才规格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与对技术发展的了解,很多教师都是一毕业就进入高校走上讲台。要让高职学生具备可迁移技能,教师首先自身要具备除专业技能外的可迁移能力。反思当前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问题,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改善师资结构,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是其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可迁移技能的制度缺失。可迁移技能是跨职业领域的通用技能,可促使毕业生更快地适应新的岗位。拥有可迁移技能是职业生涯中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许多高职院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都存在专业对口率较低,就业质量不高等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强调“首岗效用”,即针对应届毕业时找的工作岗位即可。但社会职业结构是在动态变化的,仅针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所有高职院校都致力于“以就业为导向”,将学生培养与市场对接,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专业群结构、专业的划分、课程的设置等往往强调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相对忽视市场需求这一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这就导致学校在学生的团队协作、组织管理、改革创新等可迁移技能培养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高职院校片面强调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不能在人才培养问题上从制度层面重视和落实可迁移技能培养,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可迁移技能的认识偏差。学生是能力培养的目标受体。可迁移技能的培养跟学生在思想意识、学习观念等认识有着直接的关系。传统高等教育学术研究型的方向在几代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这导致我们的一部分学生对自身职业目标、长远发展不明确,认为学习好理论知识就可以完成学业,认为加强了实践操作就自然会有好工作。他们在校期间对专业技能的获取更加重视,而对可迁移技能掌握甚少。事实上,仅凭优异的学习成绩已经不再符合当前社会对高职优秀人才的评判标准了。此外,大多数毕业生在专业上对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认识不足,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市场需求的缺少深入了解,对以后所从事的职业没有打算, 将热情与兴趣混为一团, 缺乏职业理想等等。可喜的是,现今高职院校也已逐渐认识到这点,不再以单纯的专业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而是有一些学生综合测评的分数。

三、可迁移技能培养的途径与方式

(一)加强素质教育是基础。高职学生可迁移能力的培养应以“素质为核心,能力为基础”为指导思想。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有以下三方面途径:一是根据在校期间不同时期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教育,在学好必修课的前提下,穿插大量的报告、讲座、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统筹安排好专业课程和实践项目,纳入专业培养计划,并进行有效性考核。二是依托开展学校教职工的“三育人”活动,特别是教师的“教书育人”活动,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明白,除了传授知识外,为社会培养“成功的人”也是自身不可推卸的职责。三是营造学校高尚的文化氛围,无论是校园的环境氛围,或是标牌的摆放设计,还是师生的言谈举止,都能让新来的学生一进校园就感到这是一个催人成才的乐园,陶冶情操的天地,丰富知识的殿堂,能让学生从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享受到精神文明的熏陶。

(二)增强自我认识是前提。学生的自我认识程度直接影响学院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学校有必要主动引导学生在思想意识、就业观念、职业规划等方面增强自我认识。

(三)打造双师团队是保障。教师既是高职教育学生可迁移能力培养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又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引路人。教学活动是分阶段进行的, 教师作为不同教育阶段的实施者, 既要有分工,也要有合作。要完成专业教学计划,保证教育质量,让学生符合市场需求,就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双师团队概念在目前高职教育的内涵里已不仅仅指理论与技能、教学与实践的“双职称”、“双证书”、“双能力”,而是更广泛地指在整体配备上由能力素质各有所长的成员组成,团队成员中既要包含 “专业技能型”和“学术理论型”教师,也同样需要包含“学习能力型”、“职业素养型”、“社会适应型”、“协作交流型”等等教师。这些教师之间的能力、特长互补, 并保持一定的比例,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整体就业能力的目的

(四)创新培养模式是关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加强实践、拓展专业、提高素质的原则,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创新“学工交替”、“项目化教学”、“订单式培养”等多样化的产学合作育人模式,让企业参与学校育人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全部在用人单位就业。人才模式的创新,以学生可迁移技能为中心,让学生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四、结语

国内外高校近年来都十分重视学生可迁移能力的培养,尤其关注其中相关能力是否符合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可迁移能力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之一,贯穿于教育、教学、学生实践的全过程,对高职院校来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需要我们不断地加以探索和实践。

[1]赵文蕾.论高职高专人才可迁移技能的培养[J].理论前沿,2011(5).

Higher vocational employment oriented transferable skills training requirements

Lin Shan-shuai

(Ningbo Polytechnic, Ningbo Zhejiang, 315800, China)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ransferable skills definition, to discuss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skill is only a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students transferable skills train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mployment; transferable skills; training

G710

A

1000-9795(2014)06-0240-01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4-03-03

林珊帅(1985-),女,浙江宁波人,助教,从事教学管理及思政教育。

本文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课题《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可迁移技能培养要求探讨》(项目编号:NZ12053)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专业技能技能院校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模具专业技能水平综合测试探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