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及其实现途径

2014-04-17 08:48邱秋云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政治

邱秋云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州 510430)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及其实现途径

邱秋云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州 510430)

大学生志愿服务已成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等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作用,高校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多种价值观念汇集,社会矛盾不断涌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有助于促进学生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塑造其思想道德观念,提升其综合素质。为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高校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重要作用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在不谋求物质报酬的前提下,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为改进社会和谐与发展提供服务。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有助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但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偏重课堂理论灌输,缺乏将理论运用于社会实践、理论同现实生活的联系,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教育的针对性不强,难于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志愿服务使学生参加结对服务、对口帮扶、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加以积极引导,使活动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寓教于乐,寓教育于服务,使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转变成自觉行动。学生通过志愿服务,获得更多的社会实践,积累更多的社会经历和人生体验,促进其养成高尚的行为习惯,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得以保证。

(二)有助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

目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人与人之间直接交往的范围变得狭隘,人际交往淡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多元、价值判断多样等现状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志愿服务使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感悟到志愿服务的意义,更加积极地参与志愿服务,贡献个人力量。在进一步弘扬社会正气、树立社会新风尚的同时,促进其形成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价值观念。

(三)有助促进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是每个公民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宝贵品质。在经济全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何,将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志愿服务为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用行动奉献个人力量,增进了其承担社会使命的自觉性,培养了其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格品质。与此同时,学生志愿服务行为普遍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赏,使学生更加认识到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从而激励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四)有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建设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任务。高校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增长知识、掌握技能,而且是学生人格完善与发展的重要资源。

志愿服务使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为他人、为社会提供了服务,有助于其激发学习动力,促进其提高知识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参与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处理各种复杂问题,使其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等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融入社会实践,体会到社会的需求与期望,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激发其形成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

二、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的途径

为确保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高校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制度建设,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

(一)提高思想认识,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夯实思想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导向,思想认识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学校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培育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营造志愿服务育人氛围,为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1.加强教育引导,培育志愿服务意识

志愿服务作为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提升道德情感的实践平台,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着教育与锻炼作用。因此,要加强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培育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促进其自愿自觉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要把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相关课程中,安排适当课时讲授志愿服务的相关内容。各级团组织要通过选树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志愿服务的内涵、意义与作用,激发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热情,促进学生将志愿服务内化为自觉行为,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常化、持久化、规范化提供良好的思想保障。

2.加大宣传引导,营造志愿服务氛围

加强宣传引导,大力营造志愿服务氛围,将有助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要充分发挥学校校园网、宣传栏、校报校刊等校园传媒的宣传作用。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及其精神的全面宣传,树立志愿服务榜样,弘扬志愿服务精神,营造浓厚的校园志愿服务氛围,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1]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拓宽宣传渠道,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社会媒体的宣传作用。通过对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宣传报道,传播志愿服务精神和知识,吸引广大群众关心关注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公众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并接受志愿服务,使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内化为人们生活需要,进而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

(二)积极创造条件,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搭建实践平台

如何搭建志愿服务实践平台,为活动开展提供保障,并在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是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新要求。

1.加强基地建设,确保活动开展常态化

根据学校自身特点,与就近社区、敬老院、福利院、企事业单位加强沟通联系,充分整合和有效利用辖区单位、部门有利条件,做到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结合不同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同时,要以学校团委、社团组织、志愿者服务团队为活动支点,构建服务对象广、内容多、信息传递快、资源共享的特色服务网络,促进志愿服务活动长期稳定开展。

2.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品牌服务项目

高校志愿服务要紧扣专业特色,把自身优势与社会需求、活动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打造形成具有专业特色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如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依托畜牧兽医专业成立“狗狗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以经过训练后的宠物狗为活动载体,深入老人院、幼儿园、社区、心理医院,依托“狗医生”开展宠物疗法的心理安抚工作。

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人和社会服务,既发挥了专业特色,提高了专业技能,又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平台。

(三)加强制度建设,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健全保障机制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对促进志愿服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至关重要。高校应着重从队伍建设、活动的组织管理、经费保障以及激励机制等方面强化志愿服务制度建设。

1.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志愿者素质的提高

志愿者作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志愿者招募、培训和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对增强志愿服务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志愿服务质量与水平,推动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2]

规范志愿者招募工作,完善志愿者管理。在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对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呈现出多元多样化。如何将服务热情高、对人真诚友善的大学生吸收到志愿服务团队中,需要强化志愿者招募工作,注重对应聘者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团队合作精神等进行考核,提高志愿服务队伍素质。

强化培训指导,保证志愿服务水平。一是理念培训。通过培训,使志愿者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有更深入的理解,使志愿者对所从事工作产生高度认同。二是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使志愿者进一步了解掌握志愿服务的权利、义务、纪律等方面知识,使志愿服务工作沿着正确的方面发展。三是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使志愿者更好掌握如何与受助者进行沟通交流等相关技能,确保志愿者服务过程中有章可循,提高志愿服务水平。

2.强化组织管理,确保志愿服务有序开展

一是加强领导。通过建立健全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院系、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团委和各院系具体落实的志愿服务活动体系,构建志愿服务运行管理机制。二是强化管理。各级团组织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志愿服务的管理、咨询及指导工作,使志愿服务活动经常化、持久化、规范化。

3.完善经费保障,确保志愿服务的发展

一要积极争取政府专项资金支持;二要建立志愿服务专项资金,确保资金到位;三要挖掘、发动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的支持,增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经费来源,减少对学校和政府的依赖;四要在一些志愿服务项目中收取一些成本费,如维修、培训等;五要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4.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通过制定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办法,探索建立以服务评价反馈为依托的评价体系,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行为导向,保证志愿服务活动有章可循、有序开展。[3]同时,将考评结果与团学干部的选拔、推优、组织发展等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激励作用,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志愿服务,使志愿服务有序、长期地开展。

[1]肖海玲.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状况及其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林大燕.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3]张庆武.中美志愿者激励的差异性比较[J].中国青年研究,2008(8).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and Realization Ways of College Students’Volunteer Service

QIU Qiu-yun
(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rade,Guangzhou 510430,China)

College students’volunteer service has become a new effective carrier to improv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The volunteer service can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help students to develop healthy value and a strong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mprove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y.It is significant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employing effective measures to help volunteer service develop continu⁃ously and healthily in colleges.

college students’volunteer servic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ays

G416

A

1674-5078(2014)06-0001-03

10.3969/j.issn.1674-5078.2014.06.001

2014-08-18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2014年度研究课题《协同创新视域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项目编号:GDKM2014—21)

邱秋云(1968-),女,广东潮州人,副教授,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政治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