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与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差异性分析

2014-04-17 08:48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劣根性国民性老舍

赵 苗

(忻州师范学院 专科部,山西 忻州034000)

鲁迅与老舍均为爱国主义作家,民族忧患意识使得二人都很注重国民性改造。关于国民性研究对比,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将鲁迅的《阿Q 正传》与老舍的《猫城记》相提并论,二者均表现病态的国民性及社会。也可以说《猫城记》创造典型社会,《阿Q 正传》创造典型社会的典型人物。老舍与鲁迅一样都批判国民劣根性,但是改造国民性不仅是对国民性的批判,也是对国民性的塑造。

一、国民劣根性根源

(一)受不同地域文化影响的国民劣根性

不同地域文化形成不同的审美与思维,对作家的态度与看法产生一定影响。

作为京城生长的满族文化人,老舍更能体察民风民俗,挖掘文化习俗影响之下的国民性。《四世同堂》中,北平即将沦陷之际,祁老人仍就忘不了“寿席”,老舍认为这正是国民劣根性中怯懦的表现。在北平的文化内涵中,“礼”这一文化因子根深蒂固,祁老人已经习惯了压抑,即便在亡国之际都主张忍让。北平人这种思想将其反抗本能剥夺,中庸之道使得正确思想变得模糊,对个人生命意志张扬与民族意识觉醒产生严重阻碍。

鲁迅出生于具有丰富地域文化的浙江绍兴,这里自古多种宗教信仰并存,不仅信奉神佛,而且还崇尚仙道,民俗氛围非常浓重。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气息较为浓郁,使得鲁迅将国民性改造作为创作主旨时更能深入人心。他的作品恰到好处地融入浙东风俗,如祭祀鬼神,许多绍兴戏就是其产物。小说《祝福》中,祥林嫂临终前瞪着惊恐的眼睛问“我”灵魂有无的疑惑,周围的人也深信不疑地告诉她,曾嫁二夫,不捐门槛,死后会被劈成两半,徒增了祥林嫂对死的恐惧,也将她更快地推向死亡。鲁迅曾说,道教发展为两派:一是炼金求仙的方士,二是巫术,给老百姓的精神生活打下深深烙印,毒害着人们的精神。

(二)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国民劣根性

老舍与鲁迅都能发现传统儒家文化与封建文化给国民性格与心理带来的沉重负担。老舍主要从文化角度发掘国民劣根性的主要来源,提出形成民族卑微、贫弱国民性的主要原因,不仅是经济停滞以及科技落后,更主要是对传统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满族八旗制度使旗人的生活旱涝保收,钱粮有充足的保证,在这样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里,旗人的生活愈加精致和艺术化,与汉民族文化里讲的礼节有诸多契合,产生了北京人生活中的繁琐病态的礼节。如在老舍小说《牛天赐传》中,上流社会的文化沙龙表现出的繁琐规矩礼节和生活方式,通过儿童视角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上行下效的礼仪规则慢慢地渗透在老百姓的生活里,使面子问题、请客送礼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俗化和程式化的规矩礼数,本质上就体现了中庸敷衍的传统文化,小说《离婚》中张大哥的中庸性格就很典型,凡事都会揣度思量,永远都不会走极端,但小说对张大哥中庸思想的失败和悲剧角色的状写刻画,是作者对以张大哥为代表的老派市民背着因袭的文化重负,要表达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道情怀。而《老张的哲学》中,老张就是奴性意识和市侩哲学的体现,属于典型守财奴,模仿洋人说话,在洋人面前腿发软,见到中国人就如豺狼虎豹。

有着浓郁地方风俗的绍兴,经常成为鲁迅作品中的典型环境。在地域文化熏染下,人们的传统观念经过祖祖辈辈的积淀,根深蒂固。如前所述,绍兴祭祀鬼神的活动丰富,在节日里的禁忌也很多。《祝福》中,每年除夕的祭祀活动,祥林嫂为能在盛大活动中忙来忙去而荣幸,尽管每天泡在冷水里的手臂红肿。可是就这样一个希望坐稳了奴隶地位的想法,也因为祥林嫂的“不洁”而怕玷污了神灵被拒绝。此时的祥林嫂以为捐了门槛就救赎了自己,结果还是被禁忌剿杀了。即使如此,仍然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同情,她死在该祝福的时候,鲁四老爷愤怒地骂道“谬种”。可见迷信思想的可怕,由民俗而上升到礼教,终于张开血盆大口“吃人”了。在《狂人日记》这篇白话小说中,也将封建社会礼教“吃人”本质充分地揭露出来,《白光》与《孔乙己》也主要描写陈士成与孔乙己受封建科举考试制度的“吃人”而死。

二、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老舍国民性批判。老舍出生于京城普通市民家庭,对下层人民一直都保持关注。老舍为旗人后代,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将国民性改造看作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责任。《猫城记》是对落后中国人民精神弱点的讽刺,比如:爱面子、贪财以及自私等。猫城市民在知道大鹰为国牺牲以后,只知道看热闹,市民的麻木让人感到心寒。《二马》展示民族精神中的消极因素,如:老马中庸迷信、卑躬屈膝以及懒散挥霍等。

鲁迅国民性批判。鲁迅的一生都在努力完成国民性改造。《彷徨》以及《呐喊》中所指的不幸人群主要分为3类:一是在奴役与压迫下仍不自知的农民。《祝福》是对杀害祥林嫂的族权、夫权、神权等的谴责;《长明灯》是对人们维护封建思想的批判;《孔乙己》是对酒客麻木与冷漠的批判;《狂人日记》是对多数不觉悟农民的批判。二是麻木不仁的下层市民。《药》中,为了给儿子治病,华老栓买血馒头,批判以华老栓为代表的愚昧、迷信、麻木不仁的下层市民。三是妥协知识分子。魏连殳与吕纬甫属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先前的激进革命者逐渐颓废沉沦;陈士成与孔乙己都展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腐朽与自欺。

三、理想国民性的构建

(一)从传统文化中获取营养

老舍出生于京城普通旗人家庭,属于下层的贫苦市民,汲取了传统文化中的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狭义、爽快以及勤恳等优点。比如:《黑白李》组织洋车夫暴动的白李具有革命色彩,《离婚》中快意恩仇的丁二爷,《赵子曰》舍生取义的李景纯,《老张的哲学》车夫赵四的侠义之气。

鲁迅出生在绍兴封建士大夫家庭中,不仅看到受封建思想毒害与禁锢的国民病变精神,同时也看到了民族中所蕴涵的优秀民族精神。《阿Q正传》中的阿Q虽然是国民劣根性的集合,但是同时也展现出阿Q的勤劳质朴。

(二)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国民精神

北平城保守朴素,老舍不但看到受这种文化影响之下国民所形成的奴性、麻醉、玩物丧志以及市侩等现象,也看到北京城中特殊地域文化,包括满族文化中的善良、刚毅、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老舍出生于旗人家庭,父亲为国捐躯,使得老舍具有爱国精神以及国家同构信仰,母亲教会老舍宽容乐观与自强自尊,使老舍传承了具有明显满族特点的文化性格。《四世同堂》中,临近战前,诗人钱默吟闭门饮酒栽花,但是自己被捕以及儿子牺牲后,他就变成另一个人,充分展现出了民族骨气。《正红旗下》的十成仇恨洋鬼子,习武,造反;福海受欢迎的原因是懂礼。这些在老舍看来,民族解放战争过程中产生的勇于牺牲、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是构建新国家与新民族的重要精神力量。

从地理形态上看,有许多河流溪水会经过绍兴,越人要想生存,就得征服大海,而生产力低下,工具简陋,只有自立自强、勇敢开拓、不气不馁才能生存下去。长期以往,越人顽强、果敢、开拓进取的精神被传承下来。在古老越族文化的感染之下,鲁迅汲取了报仇雪恨、视死如归、反抗压迫以及坚毅的文化精神。“硬骨头”精神正是古越文化精神的体现,特别是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诸多作品更是鲁迅对越文化的展示,如《理水》中的大禹在艰苦的环境下,刚毅坚韧,埋头苦干;《铸剑》中敢于反抗的宴之敖,其视死如归的精神;《补天》中不辞辛劳的女娲;《奔月》里果敢善射的羿等,都是越人勇敢精神的体现,同时也寄托了鲁迅对青年人的期望,这才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总而言之,老舍与鲁迅的国民精神构建与国民劣根性批判都是在文化选择与剖析中形成的,他们都看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老舍与鲁迅虽然处于不同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但是却同时关注民族的兴衰存亡。此外,关注国民性也是对现代人的提醒,应该时刻警惕当今社会中所遗留的批判劣根性,对于倡导和谐社会的人们,应该予以反思。

[1]孙海军,汪卫东.从“人史”看鲁迅与浙东学派的精神关联[J].鲁迅研究月刊,2013(11):112-115.

[2]崔云伟,刘增人.2000年代鲁迅与当代中国研究综述[J].东方论坛,2012(5):133-135.

[3]孙强.国民性研究的理论反思——兼论话语研究的意义[J].文艺争鸣,2010(5):143-147.

[4]魏萌萌.鲁迅“五四”文学对国民性批判的有效性论证[J].名作欣赏,2010(20):243-246.

[5]俞祖华,王静静.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研究综述[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27-128.

猜你喜欢
劣根性国民性老舍
北平的秋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DANDY CELLS潮细胞
国民革命时期中群众的劣根性
《晚清至五四的国民性话语》
老舍的求婚
论儿童画等级考试的劣根性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论面向国民性重塑的现代国民教育*
国民性真的不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