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幸福观与中国传统的幸福观之比较

2014-04-17 08:02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幸福观学派道家

袁 冰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0)

马克思的幸福观与中国传统的幸福观之比较

袁 冰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0)

儒、道、释三家所述的幸福观中存在着合理成分,但也有其局限性,通过将马克思的幸福观与中国传统幸福观的比较,不仅能够克服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局限性,更能够为马克思幸福观理论的形成提供理论阵地。将马克思的幸福观与儒家、道家、佛家的幸福观相比较,可以看到马克思幸福观是具有革命性、实践性和现实性的。

马克思;中国传统;幸福观

中国人的幸福观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受到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影响,这其中有许多有益的部分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导师,终其一生都在为全人类的幸福生活而努力,马克思在一开始就庄严宣称:“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从而“使人类的现实幸福得以实现”。[1]因而马克思的幸福观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探索幸福生活的奥秘,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明确的阶级立场和一定的历史高度。在西方的各种思潮不断涌入我国的今天,应该让人民大众树立科学的幸福观,即以马克思的幸福观为“魂”,汲取中国传统幸福观的精华,并在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上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从而真正过上幸福生活。

一、马克思的幸福观与儒家思想的幸福观

“仁”是儒家学派人生哲学的核心思想,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用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遇到的矛盾,通过德行的修养达到“仁者”的要求,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达到幸福生活。儒家学派还提出了实现人生价值、达到幸福生活的途径,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对内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外要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从而实现立德、立行、立言。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的,儒家思想产生于封建专制社会,其理论必然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许多理论已经无法适应今天的社会环境,需要研究者进行扬弃和甄别,因而,儒家思想的幸福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儒家学派强调幸福生活就是要恪守纲常,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要有严格的等级意识,不能越矩,臣子永远不能对君主的决定提出异议。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幸福观,只关注了少数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不是追求大多数人的幸福,具有片面性和保守性。其次,儒家学派的幸福观提出了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尽管它提出了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幸福的途径,然而,它是基于实现自身利益的基础上提出的,本质上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幸福观,而不是真正幸福生活实现的有效途径。

与儒家学派的幸福观不同,马克思的幸福观不是追求单个人的幸福,而是追求全人类的幸福,马克思认为人类幸福的终极状态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马克思看到,在私有制条件下,人不再属于人本身,而成为了物的附属物,劳动不是人们自由自觉的活动,而成为被压迫和剥削的手段,人们无法从劳动中获得幸福。要想实现全人类的幸福,就要将人从奴役和压迫剥削中解放出来,马克思所探索的未来幸福生活的状态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劳动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人类将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追求真理,追求真善美,社会将会培养良好的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公共幸福的高度尊重,成为每个人的自觉意识,每个人都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人类社会是一个真正的幸福共同体。[2]同时,马克思的幸福观还具有较强的革命性。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极度压榨,无产阶级的生活穷困潦倒,他们不可能感到幸福,即使资本家有意去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也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资本家不会将无产阶级创造的财富拱手相让,在这种条件下,工人只有进行暴力革命才能争取到自身应得的利益,从而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近,因而马克思所找到的追求幸福观的途径具有较强的革命性,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幸福。

二、马克思的幸福观和道家学派的幸福观

道家学派关于幸福观的核心观点就是自然无为、返璞归真。庄子认为,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天指自然,人指人为。就是说根据自己的天性去生活的人,做自己能够做的一切,无论你的能力是大是小都能获得自由和幸福。[3]关于物质与幸福的关系,他们的主张是,物质与幸福没有必然的关系,人应知足常乐,追求内心的满足,而不是物质的享乐,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4]由此可见,道家学派的幸福观所主张的“天人合一”,知足常乐等观点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还应该看到其中还存在需要修正和纠偏的地方。一是道家学派的幸福观将主观性与客观性完割裂开来,认为物质与幸福没有任何关系,这种观点是不现实的,使得它的幸福观陷入了空想主义。二是道家学派所主张的自然无为的幸福观,只关注了自身内心的满足,而没有考虑对于他人和社会的益处,割裂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三是道家学派的幸福观产生于烽火四起的战乱年代,实际是出于对外部环境的恐惧与绝望的无奈妥协,是一种消极避世的幸福观,不仅无法获得个人真正的幸福,更无法推动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所主张的正确的幸福观,对于克服空想主义的幸福观和消极避世的幸福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马克思认为,物质的充裕是实现幸福生活的基础。马克思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的进步首先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会发生社会变革,同时,在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中也提到,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幸福并不是与物质没有关联的,科学的幸福观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从马克思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也可以看出,正确的幸福观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个人幸福观的实现要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只有拥有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幸福。所以,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不仅要关注自身,更要关注整个社会幸福的实现。

三、马克思的幸福观和佛教的幸福观

佛教的幸福观具有深深的宗教的印记,佛教所追求的不是现世的幸福,而是通过忍受苦难和修行参道来获得来世的幸福。佛教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人生在世就是通过忍受苦难偿还上一世的债务,并修得来世的善果,只有尝尽苦难才能获得来世的幸福。佛家学派构造出了一个终极幸福的虚幻存在—涅槃,认为人们通过修行和受苦能够达到这样一个刹那古今、瞬间永恒、非有非无、亦真亦幻的超验的理想世界,为人类心灵找到一片皈依的净土。佛教所主张的幸福观有其积极的一面,譬如说其因果报应的思想,主张人们行善,认为善因必结善果,将道德与幸福相联系,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然而,他们构建了一个虚空的世界,将人们的幸福追求寄托于来世,这陷入了一种虚无主义的幸福观,人们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

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其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马克思的幸福观能够正确的修正佛教幸福观的错误倾向。马克思认为,人是现实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应从实践活动中获得幸福。人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改变了实践对象的初始形态,使其符合人类的意志,并能为人们所用,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为人们走向幸福铺平道路。因此,人们的幸福生活不是通过忍受痛苦和修行实现的,而是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自己创造出来的。马克思的幸福观有其独特的理论品质,如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世界历史性等,并且总结了具有现实性的实现幸福的道路,即通过革命变革资产阶级的剥削制度,同时还为未来的终极幸福生活勾画了蓝图,是极具现实意义的科学正确的幸福观,人们通过在现实生活的积极进取,最终可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样的幸福观能够克服佛教的虚无主义的幸福观,带领全世界人民走向幸福生活。

从马克思的幸福观和中国传统的幸福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幸福观聚集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有许多思想值得今天的人们去借鉴和学习,然而,其中也存在着一些糟粕,可能会影响社会的进步,阻碍人们幸福生活的实现。而马克思的幸福观是经理论和实践证明的科学正确的幸福观,人们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就要以马克思的幸福观为“魂”,对中国传统的幸福观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使得人们在正确幸福观的指导下,不断进取和努力,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使中国不仅是强大的中国,更是幸福的中国;社会不仅是和谐的社会,更是幸福的社会。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2]李艳文.马克思的幸福观研究[D].燕山大学,2012:21.

[3]杨国平.庄子的幸福观及现代意义[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50.

[4]黄友敬,许道恒编译.老子[M].福州:海风出版社,2010年版,第380页.

Comparison of Marx's happiness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ncept

Yuan Bing
(Henan University School of Marxism, Kaifeng Henan, 475000, China)

Although there is some reasonable composition in the happiness that is described by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but it also has limitations. By compared the Marx's happiness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happiness, that can not only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appiness, but als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ground for the formation of Marx's happiness. By compared Marx's happiness with the Confucian happiness, Taoist happiness, buddhist happiness, we can see that Marx's happiness is revolutionary, practicality and feasibility.

Max; Chinese traditional; happiness

G412

A

1000-9795(2014)010-000037-02

[责任编辑:刘 乾]

袁 冰(1981-),女,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猜你喜欢
幸福观学派道家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