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现代汉语否定副词研究述论

2014-04-17 09:24刘相臣丁崇明
关键词:否定句现代汉语副词

刘相臣,丁崇明

(1.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2.北京师范大学 汉语文化学院,北京 100875)

近百年现代汉语否定副词研究述论

刘相臣1,2,丁崇明2

(1.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2.北京师范大学 汉语文化学院,北京 100875)

将学界近百年来对现代汉语否定副词的研究加以系统梳理,并从九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发现虽然现代否定副词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主要集中于微观方面,尤其是对“没(有)”、“不”等常用否定副词的研究最多,争论也较大,对否定副词范围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对否定副词作为一个类的系统专项研究也较少,缺乏整体研究的系统性。否定副词本体研究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及教学实践。

现代汉语;否定副词;研究概况

现代汉语否定副词是现代汉语副词,乃至整个词类系统中一个重要而又常用的次类,一直是语法研究的热点。本文将现代汉语语法学界对现代汉语否定副词的研究从9个方面作一个大概的梳理,以了解研究现状及趋势,旨在发现问题,引发思考,促进研究发展。

1.否定副词的定名

马建忠《马氏文通》还未使用“副词”这一术语,但其“状字”包含了今天所说的否定副词,“状字别义六之四”即为“以决事之然与不然者”。[1](p237)章士钊《中等国文典》已正式使用“副词”这一术语,并特别提到“普通副词之表否定意者”。[2](p208)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也使用“副词”一词,虽与今天的所指不尽相同,但已明确提出“否定副词”这一名称。[3](p170)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作为汉语语法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不仅正式使用“否定副词”这一术语,而且给出了比较详细的分类描述。[4](p163)此后“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也认可副词包括表示否定关系的词。[5](p22)

但也有不同处理方法,如:高名凯《汉语语法论》使用“否定词”、“否定命令词”等术语,并认为否定词不见得是副词。[6](p430)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未分动词和副词,统称“否定词”。[7](p196-200)

尽管如此,对否定副词的名称现代汉语语法学界的看法还是比较一致的。而且在黎锦熙之前就已经有了跟现在相同的称呼,可以说,从一开始,人们对否定副词的认识就比较深刻,已经准确地揭示出了许多事实和规律。

2.否定副词的范围及分类研究

对于否定副词的范围各家看法却大不相同,这也影响到否定副词的分类。

黎锦熙所列否定副词为“不、没有、没、未、不曾、莫、勿、休”,并提到表禁戒的副词常用“不”字加在助动词或动词上,如“不必、不须、不用(甭)、不可、不要(别)、不得、不许、不准”。[4](p163)吕叔湘所列为“不、勿、未、莫、休、别”。[8](p234-243)王力举现代最常用的否定词为“无、不、未、没有、没、非、不是、别、不要”。[9](p124-129)吕叔湘、朱德熙认为现代口语里只有两个否定副词,即“没”、“不”。[10](p107)赵元任认为主要否定副词为“不”,并提到多音节的“不必、不如、不妨、决不、绝不、毫不、并不”。[11](p347)朱德熙也认为口语里常用的否定词中只有一个真正的副词,即“不”。[12](p200)

李泉列出的否定副词有“甭、别、不、不曾、不必、非、没、没有、莫、未、未必、未曾、未尝、无从、无须、无庸”等16个。[13](p81-389)张谊生认定的否定副词有“不、没、勿、未、别、甭、休、毋、非、瞎、徒、没有、不堪、不消、不屑、不由、白、徒然、徒自”。[14](p21)郝雷红认为否定副词有“白、白白、甭、别、不、不必、不曾、不要、不用、非、干、何必、何曾、何尝、何须、空、没、没有、莫、徒、徒然、枉、未、未曾、未尝、无须(无须乎、无需、毋须)、毋庸(无庸)、勿、瞎、休、虚”等31个。[15](p3)杨德峰考察的否定副词有“甭、别、不、不必、不曾、不要、不用、从未、没、没有、莫、未、无、勿”。[16](p23)张丹认为否定副词主要包括14个常用词,以及“白、白白、干、空、徒、徒然、枉、不曾、未曾、未尝、无从、无需、毋须、毋庸、无庸、瞎、休、虚”等。[17](p6)

各家所列否定副词悬殊很大,这是因为一方面很多研究只考虑典型否定副词,未进行穷尽性列举;另一方面各家构建或依据的体系不同,对否定的认识,对词和短语的认识,对副词系统的认识,对于文言和方言否定副词的吸收等有不同的看法。由于对否定副词的范围问题有争议,导致了否定副词研究的系统性不够,无疑也影响到否定副词的研究多集中于“没(有)”、“不”等基本否定副词。

对否定副词的分类,各家观点也并不统一。王力认为否定词的分类可以有多种方法:第一种分法,分出兼性否定词、外附否定词;第二种分法,分出次品否定词、末品否定词;第三种分法,分出普通否定词、时间性否定词、命令性否定词;第四种分法,分出古代残留的否定词、近代产生的否定词、古今同用的否定词。[9](p126-127)尹洪波认为现代汉语否定词是一个普通否定词(“不”)、存在否定词(“没/没有”)、祈使否定词(“别/甭”)的三分系统。[18](p2)马宏程认为普通话否定标记大致可分为一般否定标记(“不”“没(有)”)和表禁止意义的禁止标记(“别”),并认为前者也可表禁止意义。[19](p26)张谊生分现代汉语的否定副词为四类,即否定意愿和情状,否定事实和变化,禁止和劝阻,否定性判断和对称性否定。[20](p76)郝雷红、[15](p73)张丹[17](p6)把否定副词分为意愿否定、事实否定、行为劝禁、必要否定、逻辑否定、推测否定等六类。刘敏把汉语中43个否定副词(包括在现代汉语中不再使用的否定副词)划分为叙述类、已然类、劝诫禁止类、判断类、必要类。[21](p9-10)

诚如王力所言否定词的分类可有多种方法,不难发现各家分类的标准、角度、体系不太一样,分类的粗细与对否定副词范围的认定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否定副词范围认定的系统性、精细性越高,分类的系统性、精细性也就越高;同时也不难发现有些分类对于系统、深入的否定副词研究来说过粗,有些分类还值得推敲,如“逻辑否定”等。

学界在对否定副词的定名、范围及分类进行讨论的同时,对否定副词的具体细化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展开,随着研究的深入,汉语语法学界从多角度对其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考察。

3.否定副词的个案研究

一般都认可否定副词表示否定,主要充当状语修饰谓词和谓词短语,某些否定副词在交际中还有特殊语法功能:“没(有)”、“不”等能充当句中谓语,这是因为真正的谓语被省略;“没(有)”、“不”等还可用在问句末尾构成正反问;“不”、“别”、“不用”、“不必”等可以单说。相关研究成果于词典及教材有很好的体现,此外还有一系列论文。

“不”的研究成果最多,探讨内容涉及“不”的相关句式以及“不”的意义和句法功能等。

“没(有)”的研究,单独探讨较少,多将其与“不”放在一起比较成文。

随着研究的深入,考察越来越深入到否定副词所搭配词语的细类。如马庆株指出非自主属性动词一般不用“没”否定。[22](p36-37)

此外,“别”、“白”的研究涉及较多,如邵敬敏、罗晓英考察了“别”字句的语法意义及其对否定项的选择,[23]袁毓林认为[+自主][+褒义]动词一般不能构成“别VP!”;[24](p41-42)张谊生等对后者有较多的考察。[25]

至于其他否定副词,如“无以”、“甭”、“漫”、“莫”、“毋”等,研究较少。

无疑,对于常用的几个否定副词的个案分析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到位,除了涉及句法外,还涉及语义等内容,但对其他较少使用的否定副词则只有蜻蜓点水的零星关注,甚至少有提及,这应与这些否定副词用法较简单有一定关系。

4.否定副词的近义辨析

否定副词的辨析研究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争议比较大、关注比较多的主要有如下几对,其中对“没(有)”、“不”的辨析成果最丰富。二者句法差异方面争议不大,辨析主要从语法意义方面展开,大致有以下说法:

说法一,时间制约大小之别,吕叔湘、[26](p283-284)刘月华、潘文娱、故韦华[27](p253-257)等从时间三分(过去、现在、将来)的角度予以论证,李铁根[28]则从绝对时和相对时的角度予以阐释,发现“不”所受时间制约小于“没”。

说法二,主客观否定之别,吕叔湘等主张“没”为客观否定,“不”为主观否定。[26](p283-284)

说法三,情态(或语气)否定与非情态(或语气)否定之别,Cao jiefei、[29]宋永圭[30](p5-128)等把“不”看作是情态或语气标记。

说法四,现实否定与非现实否定之别,如Cao jiefei等认为“没”对实际世界进行否定、“不”对非实际世界进行否定。[29]

说法五,已然否定与未然否定之别,如蒋琪、金立鑫[31]等。

说法六,已然否定与单纯否定之别,如陈平[32](p221-222)等。

说法七,离散性(有界)否定与连续性(无界)否定之别,沈家煊认为“没”否定有界动词、“不”否定无界动词,[33]石毓智认为“没”、“不”分别否定离散量和连续量。[34](p32)

说法八,动作性否定与事变性否定之别,如吕叔湘认为注意点在动词的动作性(做不做这件事)时用“不”,注意点在事变性(有没有这件事)时用“没”。[8](p234-243)

说法九,动态否定与静态否定之别,如文贞慧等认为“没”、“不”分别对动态词语/事件、静态词语/事件进行否定。[35](p15-80)

说法十,过程否定与非过程否定之别,郭锐认为“没”否定过程时状、“不”否定非过程时状的。[36]

说法十一,直陈否定与非直陈否定之别,沈家煊认为“直陈否定(“有”的否定)”用“没”、“未”等,“非直陈否定(“非有”的否定)”用“不”、“非”等。[37]

其实很多研究都从多个角度对“没(有)”、“不”进行辨析,从而产生了综合说,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多采取这样的处理。虢佳希、[38](p2-50)谢建祥[39](p5-28)等更是明确提出要综合各家看法,以求让区别更为完善。

从以上概述中可以看到,有关“没(有)”、“不”的区别有各种不同的说法,观察的角度不尽相同,采用的理论也不尽相同,往往各有道理,但又各执一词、各取所需,有的还有相互抵牾之嫌;相关研究理论化程度都比较高,对于如何有针对性地加以筛选、吸收并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学者们用力不多,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往往混合各种观点,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学要求,但也增加了学生的困惑和负担,不利于学生的习得。

其他否定副词的辨析则少有论及。语言使用受经济性原则的影响,汉语不会无端存在不同的否定副词。这些不同的否定副词应有其各自存在的价值,其异同的比较无论对本体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如对外汉语教学)应该很有价值,但如果仅仅将辨析的焦点集中于少数副词无疑是不够的,需要有更大的拓展。

5.否定副词相关句式或格式研究

在现代汉语否定副词的研究之初,人们就非常重视其所在句式或格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否定副词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句法基础。

5.1总体探讨

学界很早就对否定副词构成的句式有所涉及。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研究更深入,如胡裕树把否定看作句子的口气;[40](p379-380)陈建锋对否定句进行全面考察,主张鉴别否定句以形式为主、兼顾意义,分否定句为一般否定和语用否定。[41](p4-42)

但如何划定否定句是有争议的:有的采取形式标准,如吕叔湘[8]等;有的采取意义标准,如黄伯荣、廖序东[42](p107-113)等;有的采取形式意义兼顾的标准,如张晞奕[43]等;有的主张否定句须同时具备结构、语义、语用三个面,如许利英。[44]

否定句中双重否定比较特殊,学界探讨较多。孟建安主张双重否定句应含两个否定形式、表达肯定意义;[45]郎桂青认为双重否定表示肯定以两个否定词在一个单句或分句为条件。[46]在双重否定句的界定标准上也存在争议,有的主张句中需有两个否定词,有的将否定词加反问语气的也包括进去。

5.2具体格式的探讨

对于否定副词句式或格式的探讨,学界不仅考虑其本质属性,还考虑具体格式,两种研究同时进行,更为全面、深入地揭示了否定副词的用法。

学界探讨较多的具体格式有:

1)与特定词类构成的句式,如朱华平[47](p3-39)等对介词,郎大地[48]等对动词,刘霞[49](p6-40)等对形容词的考察。

2)与特定句法结构构成的句式,如袁毓林等分别对并列结构、[50]偏正结构、[51]连谓结构否定表达[52](p45-55)的考察。

3)特定语义类别的否定句,如李艳对表达个人意愿的否定形式、[53](p4-18)丁力对主观否定选择问的研究。[54]

4)动补结构的否定,如吴福祥[55]等;否定比较句,如张和友[56]等。

5)含特定标记的格式。主要涉及:“X不X”格式,如邵敬敏[57]等;“不……不……”格式,如邓英树、黄谷[58]等;“爱V不V”格式,如于琳琳[59](p4-21)等;“A而不B”格式,如段晓平[60]等;“V都不V”格式,如张静[61]等;“A不到哪里去”格式,如吴为善[62]等;“没……了”格式,如金立鑫[63]等的考察;“VP也不VP”格式,如赖先刚[64]等。

除“没(有)”、“不”之外,还涉及到部分其他否定副词构成的句式,如邵敬敏、罗晓英[65]等对“别”字句的考察。

此外还有学者较全面地列举了汉语的一些否定格式,如张立飞、严辰松专题考察了“没”的16种构式,“不”的13种构式,“别”的5种构式。[66](p70-108)

这些结合句式或格式的探讨涉及面广,分析到位,跳出否定副词本身,考虑所在整体结构,有意无意地顺应了当下构式语法的思潮,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很有价值。

6.类别角度的系统研究

在汉语语法学的草创期,前辈学者就注意到否定副词作为一个类的独特之处,在构拟汉语语法体系时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基础研究。之后随着对具体否定副词研究的深入,此问题又重新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

殷兴鹰从三个平面角度探讨了否定词,但主要涉及常用否定副词;[67](p65-72之后张谊生对否定副词作了比较系统的列举,并有专门章节进行探讨。[14] [20]郝雷红的学位论文更是专题探讨否定副词,比较全面地考察了31个否定副词,分否定副词为意愿否定、事实否定、行为劝禁、必要否定、逻辑否定和推测否定等六类,分别做了详尽的描述,并探讨了否定副词与语气、时间、范围、程度、情态副词连用时的位序及否定焦点的确定规律。[15]

否定副词的不同小类之间往往有较大差别,对特定小类的专门研究也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其中预设否定副词研究成果比较多,如惠秀梅;[68](p146-158)杨黎辉在学位论文中专题探讨了“白、白白、空、空自、干、瞎、徒、徒然、徒自、虚、枉、枉自”等,并将其定位为“徒然”类情状副词;[69](p5-36)李明敏将其定位为否定性情态副词,以在各汉语史阶段的虚化轨迹为基点进行了系统考察。[70](p10-72)

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句法语义范畴的研究引起人们的重视,否定范畴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范畴。徐杰、李英哲认为否定是非线性的语法范畴,作用范围是全句。[71](p81-93)戴耀晶认为否定和肯定是一对语义范畴,在意义上互相对应,在语言形式上除平行用法外还表现出许多不平行的用法。[72]马宏程从生成语法和类型学的角度对全句否定范畴进行研究。[19](15-150)还有研究注意到否定范畴与其他范畴的密切关系,如张晓涛探讨了疑问和否定范畴的相通性。[73]但相关否定范畴的研究所涉及的否定副词主要为“没(有)”、“不”。

可以发现,否定副词下位小类的研究正开始引起学界的关注,这是个案深入研究带来的结果。随着个体研究的深入,人们才逐渐有能力思考某一类特别是某一下位小类否定副词的特点,这无疑反过来将会推动否定副词的个案研究,学界也期望更深入、更多的否定副词的系统研究。

7.历时演变研究

探讨否定副词的历时演变,有助于对现代汉语层面上否定副词的语法特征从词源角度做出解释。

如吴福祥等考察了“没”;[74]江蓝生等考察了“别”;[75]刘敏系统地考察了5类43个否定副词的历时发展脉络。[21]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学者认为某些否定副词已在现代汉语层面上体现出新的词性,如朱冠明认为疑问句末的“不”已虚化为语气词。对此我们采取保守的态度。[76]

8.跨方言或语言的研究

8.1方言研究

汉语方言中否定副词的数量、用法等与普通话不尽相同,方言否定副词的研究对认识现代汉语(共同语)中否定副词的特点,了解现代汉语(共同语)中否定副词的来源,推测发展方向都很有帮助,并有利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如茅维注意到在云南学习的留学生在否定副词上会产生一些地方色彩的偏误,因为云南方言中的否定副词与普通话的否定副词用法上不一一对应,并由此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77]

相关研究一般有意或无意地对照汉语普通话,对某方言的否定副词从句法、语义等方面加以考察。如《方言语法类编》在否定副词和否定句的有关章节比较系统地整理了一些方言中比较特殊的否定副词。[78](10-534)方言否定副词相关研究成果还体现为一批论文,研究比较多的方言有吴方言、湖北西南官话、湘方言等。

8.2跨语言对比研究

通过跨语言对比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否定副词,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汉语二语教学。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汉外对比:汉英对比研究开展得比较早,研究比较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陈平较早地系统比较了英汉否定方面的异同,发现汉语否定副词除否定外不同程度上都另带有某种语义内容,英语“not”则非常单纯。[32](p119-222)此后如郝世奇、[79]唐英[81](p4-54)等比较详细地罗列、比较了汉英否定的表现。

除英语以外,对汉韩、汉日、汉越的对比相对较多。比较系统的汉韩对比专题研究,如庞真姬等,[82](p12-60)庞真姬的对比涉及时制表现、否定词的语义特征、与动词/形容词搭配上的限制规则及否定词分布位置等;比较全面的汉日对比专题研究,如王欣等,[83](p39-189)王欣广泛地选择对比项进行否定格式受限、否定语义的确立、否定词的语义特征以及表现在时制、时体方面的特性的比较;汉越对比研究主要体现为近些年的一些学位论文,如潘鸿峰等。[84](p7-30)

在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对比方面,汉语与维吾尔语、汉语与哈萨克语的对比研究比较多,且多从翻译、教学角度着眼,前者如王庆江,[85]后者如杨洪建。[86]

相关对比涉及到的汉语否定副词主要为“没(有)”、“不”。

8.3类型学视野下的研究

刘丹青比较了汉语很多方言中的否定词,对南北方言否定词项的差别、语法化引起的否定词泛化、“否定词+谓语”的语序类型以及西北方言否定词的核心吸附现象等进行了深入考察;[87]林素娥对汉语否定副词“没”、“不”从类型学角度加以考察,发现否定词不仅是汉语方言分区的重要标准,也是判断汉语尤其是南方方言与其他汉藏语系语言在类型上亲疏程度的语法参项之一;[88]马宏程从类型学的角度,对搜集到的各大语系语言(包括方言)的全句否定范畴进行考察,总结出了一些类型学上的特点,并主张多样化的跨语言现象都是句首、谓头和句尾三个敏感位置的具体表现,表面位置差异是词项特征所决定的移位造成的。[19](p15-150)

历史演变研究和跨方言、语言研究,跳出普通话、跳出现代汉语,甚至跳出汉语观察现代汉语的否定副词,无疑拓宽了研究的视野,让人们更好地在更大的坐标中定位汉语否定副词的位置,联通了“普通话”、“方言”、“古代汉语”、“其他语言”四者,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到汉语否定副词的性质、用法,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来讲也非常有意义,通过汉外对比,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否定副词。但同时也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所涉及到的否定副词多是“没”、“不”等几个常用、高频否定副词,研究的范围同样需要拓展。

9.几个比较突出的议题研究

否定副词的具体细化研究中,几个突出议题的探讨将研究推向深入。

9.1否定副词与其他副词共现的语序研究

黄河发现的语序规律为“语气>时间/总括>限定>程度>否定>类同>重复>方式”,并指出否定副词“不”在与其他类副词共现时有种种不同的情况,需要作具体分析。[89](p61-70)赖先刚对否定副词同其他副词连用时的“越位”现象有所论及。[90]张谊生总结的共现顺序为“评注>关联>时间>频率>范围>程度>否定>类同>重复>描摹”,并分析了违反上面顺序的变序原因,原因涉及兼类同形、结构层次、否定辖域、句法功能、强调重点等。[91]袁毓林认为否定副词的语序可以用范围原则来解释。[92]尹洪波分别考察了“不”和语气、范围、限定、程度等类副词共现的语序。[93](p4-107)

各家观点虽然在具体细节上存在差异,但结论基本相同,不同程度上揭示了否定副词与其他副词共现的规律。

9.2否定辖域、焦点的研究

沈开木[94]等明确提到否定范围、否定焦点的问题,前者分析了“不”的辖域和焦点,后者指出否定范围是“没”、“不”等后的全部词语,否定焦点一般是否定句末了的成分,如有对比重音就移到这个重音,也可能是“没”或“不”本身。

否定辖域、焦点问题的讨论基本存在两种观点。徐杰、李英哲认为否定是非线性的语法范畴,没有独立的否定辖域和否定中心,否定的中心就是句子的焦点,否定中心跟否定词没有直接的前后语序关系;[71]袁毓林不同意徐杰、李英哲的观点,认为所有可能被否定词否定的项目构成了否定的辖域,否定句的焦点和否定词的否定中心是可以分离的,“否定焦点”的判定受到句法上序位的限制;[51]李宝伦、潘海华认同否定词有独立辖域,认为“不”的辖域是其m-统制的局部区域,没有焦点的情况下形成毗邻否定,如有焦点则否定焦点;[95][96]胡建华认为否定词在句法上否定的是它所嫁接并成分统制的VP以及VP中心语,辖域内有焦点时否定词否定焦点词组FP,造成FP=VP。[97]

9.3肯定、否定的不对称

肯定、否定大部分情况下是对称的,但有时也会出现不对称。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已不满足于对现象的列举描述,大量的解释性研究开拓了研究的新局面,深化、完善了对现代汉语否定副词的研究。

沈家煊、石毓智专题列举了大量不对称现象并予以解释,沈家煊从语用、认知(特别是标记论)的角度予以解释,[33]石毓智根据自然语言肯定和否定公理,引入定量和非定量、连续量和离散量等予以解释。[34](p32-344)

另外,学者们在研究其他问题时也常从肯定、否定不对称的角度展开,如丁雪欢对“连”字句,[98]李宇明对形容词[99]等。

9.4羡余否定研究

羡余否定其实也属肯定、否定不对称现象,因学界比较关注,本文将其分离出来讨论。

“差一点没VP”研究较早、较多,如朱德熙用“企求”、“不企求”来分化“差一点没”的歧义;[100](p188-192)石毓智采用积极成分和消极成分的说法;[101]沈家煊认为是“礼貌原则”作用下“反语”用法语法化的结果;[102]方绪军认为语义上的差异在于句法分布上的差异。[103]

涉及的其他羡余否定格式有“没VP之前”,如王灿龙[104]等的研究;“小心别P”,如侯国金[105]等的研究;“难免不”,如李治平[106]等的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全面梳理、系统分类的专题研究应运而生。张谊生对羡余否定现象进行专章探讨,分羡余否定为标记评注、叠合紧缩、隐含脱落和复现添加、语气情态等类;[107](p213-241)曹婧一重点从认知、语用的角度作了系统分析,将羡余否定分成7类,表示时量、数量的不足,猜测类、必然类、提醒类、劝阻类、条件类、反语类。[108](p5-48)

9.5语用否定研究

沈家煊使用了“语用否定”的术语,区分语用否定和语义否定,并分析考察了汉语中的5类语用否定;[109]徐盛桓以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为研究框架考察了“含意否定”,发现含意否定不否定真值和词义,而否定含意、否定某量词的结果是高于否定句本身所表示的语义信息强度。[110][111]之后相关研究渐趋丰富。

各家研究观点比较一致:语用否定是相对语义否定而言的,否定的是语句的适宜条件而不是真值条件。

9.6否定副词移位的研究

否定副词的移位,沈家煊发现单一否定词移位有两种不同的结果,追因于判断语词的语义强度,并发现否定词离逻辑上被否定的成分越远否定程度越弱;[112]张家骅则用预设理论解释为什么“不相信他不知道=相信他知道”的问题,发现前句是后句的转换形式,用于特定的语境有加强语气的作用。[113]

9.7极性词语的研究

安汝磐发现并考察了多用于否定式的词语;[114]沈庶英考察了不能接否定宾语的动词;[115]孙琴系统考察了汉语否定结构专用副词,将其极性语义分为极大量语义和极小量语义两类,并对该类副词进行句法和语用分析,发现该类副词不能单说,后面接的通常是复杂谓语形式,具有特殊语用效果。[116](p6-33)

这几个比较引人关注、发人深思的议题的探讨,无疑推动了汉语否定副词特别是常用否定副词研究的深入,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研究的视野,在方法上或描写,或解释,或二者结合,在涉及角度上或句法、语义,或语用,或多者结合,这些研究让汉语否定副词的研究达到了应有的深度,一些困惑人们的问题迎刃而解,让人豁然开朗。

10.小结

综上可见,现代否定副词的本体研究取得了令人目不暇接的丰硕成果,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但同时不难发现,研究主要集中于微观方面,对“没(有)”、“不”等常用否定副词的研究最多,争论也较大;对于否定副词范围的确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研究的系统性不够,对于否定副词作为一个类的系统专项研究较少。否定副词的研究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及教学实践。

[1]马建忠.马氏文通(2010年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898.

[2]章士钊.中等国文典(1924年版)[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7.

[3]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1988年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2.

[4]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2007年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24.

[5]张志公.语法和语法教学——介绍“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6]高名凯.汉语语法论[M].上海:开明书店,1948.

[7]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8]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82年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2、1944.

[9]王 力.中国现代语法(1985年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1944.

[10]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2.

[11]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1979年版)[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8.

[1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3]李 泉.副词和副词的再分类[A].胡明扬.词类问题考察[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14]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15]郝雷红.现代汉语否定副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

[16]杨德峰.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副词定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7]张 丹.外国留学生否定副词使用偏误分析[D].天津大学,2009.

[18]尹洪波.否定词与副词共现的句法语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

[19]马宏程.与全句功能范畴相关的语法标记的类型学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9.

[20]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1]刘 敏.汉语否定副词来源与历时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2]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23]邵敬敏,罗晓英.“别”字句语法意义及其对否定项的选择[J].世界汉语教学,2004,(4).

[24]袁毓林.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5]张谊生.“白”类副词的表义特点及其潜在内涵[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3).

[2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7]刘月华、潘文娱、故 韦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8]李铁根.“不”、“没(有)”的用法及其所受的时间制约[J].汉语学习,2003,(2).

[29]Cao jiefei.Mood in Mandarine Chinese:negative Modal Markers bu and Mei[D].Taiwan:Fu-Jen catholic university,1996.

[30]宋永圭.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否定研究[D].复旦大学,2004.

[31]蒋 琪,金立鑫.“再”与“还”重复义的比较研究[J].中国语文,1997,(3).

[32]陈 平.英汉否定结构对比研究(1991年版)[A].陈平.现代语言学研究[C].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

[33]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5).

[34]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增订本)[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35]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

[36]郭 锐.过程和非过程[J].中国语文,1997,(3).

[37]沈家煊.英汉否定词的分合和名动的分合[J].中国语文,2010,(5).

[38]虢佳希.韩国儿童汉语否定句习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39]谢建祥.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偏误分析[D].复旦大学,2011.

[40]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41]陈建锋.现代汉语否定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

[4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修订本)[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43]张晞奕.谈否定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1).

[44]许利英.试论现代汉语否定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86,(3).

[45]孟建安.谈双重否定句式[J].修辞学习,1996,(2).

[46]郎桂青.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的条件[J].语文研究,1989,(1).

[47]朱华平.“PP+VP”句的否定表达[D].安徽师范大学,2004.

[48]郎大地.动词否定句的几个问题[J].语言研究,2006,(2).

[49]刘 霞.极性对立形容词肯定否定配置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50]袁毓林.并列结构的否定表达[J].语言文字应用,1999,(3).

[51]袁毓林.论否定句的焦点、预设和辖域歧义[J].中国语文,2000,(2).

[52]袁毓林.连谓结构的否定表达[A].陆俭明.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53]李 艳.论普通话中表达个人意愿的否定形式[D].暨南大学,2000.

[54]丁 力.主观否定选择问的语用价值[J].汉语学报,2008,(3).

[55]吴福祥.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1).

[56]张和友.差比句否定形式的语义特征及其语用解释[J].汉语学习,2002,(5).

[57]邵敬敏.“X不X”附加问研究[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58]邓英树,黄谷.论“不A不B”的否定意义及其制约因素[J].汉语学习,2002,(4).

[59]于琳琳.“爱V不V”句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

[60]段晓平.“A而不B”格式的修辞性能[J].修辞学习,1999,(4).

[61]张 静.说“V都不V”格式[J].汉语学习,2004,(3).

[62]吴为善.“A不到哪里去”的构式解析、话语功能及其成因[J].中国语文,2011,(4).

[63]金立鑫.“没”和“了”共现的句法条件[J].汉语学习,2005,(1).

[64]赖先刚.句法结构“V+也(都)+VP的否定形式”[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0,(4).

[65]邵敬敏,罗晓英.“别”字句语法意义及其对否定项的选择[J].世界汉语教学,2004,(4).

[66]张立飞,严辰松.现代汉语否定构式的认知研究——一项语料库驱动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7]殷兴鹰.现代汉语否定词的句法、语义、语用平面考察[D].北京广播学院,1991.

[68]惠秀梅.思维基本类型:否定的语言考察维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69]杨黎辉.“徒然”类情状副词研究[D].河南大学,2010.

[70]李明敏.汉语否定性情态副词研究[D].华侨大学,2011.

[71]徐 杰,李英哲.焦点和两个非线性语法范畴:“否定”、“疑问”[J].中国语文,1993,(2).

[72]戴耀晶.试论现代汉语的否定范畴[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a,(3).

[73]张晓涛.现代汉语疑问范畴和否定范畴的相通性及构式整合[D].吉林大学,2009.

[74]吴福祥.否定副词“没” 始于南宋[J].中国语文,1995,(2).

[75]江蓝生.禁止词“别”考源[J].语言研究,1991,(1).

[76]朱冠明.关于“VP不”式疑问句中“不”的虚化[J].汉语学报,2007,(4).

[77]茅 维.云南方言否定副词及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3).

[78]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

[79]郝世奇.浅谈英汉否定词的比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

[81]唐 英.英汉否定的语用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82]庞真姬.汉语否定词“不”和“没”与韩国语对比及其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

[83]王 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

[84]潘鸿峰.汉越常用否定词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85]王庆江.汉维双语教学一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5).

[86]杨洪建.汉语的委婉否定格式在哈萨克语中的表达[J].语言与翻译,2006,(1).

[87]刘丹青.汉语否定词形态句法类型的方言比较[J].中国语学(日语),2005,(252).

[88]林素娥.汉语否定副词“不”“没”的类型学初探[J].广西社会科学,2006,(5).

[89]黄 河.常用副词共现时的顺序[A].严家炎、袁行霈.缀玉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90]赖先刚.副词的连用问题[J].汉语学习,1994,(2).

[91]张谊生.副词的连用类别与共现顺序[J].烟台大学学报,1996,(2).

[92]袁毓林.多项副词共现的语序原则及其认知解释[J].语言学论丛,2002,(26).

[93]尹洪波.否定词与副词共现的句法语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

[94]沈开木.“不”字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J].中国语文,1984,(6).

[95]李宝伦,潘海华.焦点与“不”字句之语义解释[J].现代外语,1999,(2).

[96]李宝伦,潘海华.焦点与汉语否定和量词的相互作用[A].徐烈炯、潘海华.焦点结构和意义研究[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97]胡建华.否定、焦点与辖域[J].中国语文,2007,(2).

[98]丁雪欢.语言运用中“连”字句肯定式与否定式的选择[J].语文研究,1995,(4).

[99]李宇明.“一量+否定”格式及有关强调的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5).

[100]朱德熙.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A].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01]石毓智.对“差点儿”类羡余否定句式的分化[J].汉语学习,1993,(4).

[102]沈家煊.“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J].中国语文,1994,(4).

[103]方绪军.析“好/好不+形容词”的同义现象[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3).

[104]王灿龙.说“VP 之前”与“没(有)VP之前”[J].中国语文,2004,(5).

[105]侯国金.冗余否定的语用条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5).

[106]李治平.“难免”和“难免不”[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07]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108]曹婧一.羡余否定的语用认知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7.

[109]沈家煊.语用否定考察[J].中国语文,1993,(5).

[110]徐盛桓.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语用推理[J].外国语,1993,(1).

[111]徐盛桓.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含意否定[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112]沈家煊.“判断语词”的语义强度[J].中国语文,1989,(1).

[113]张家骅.“语义预设/语用预设”的一个视角[J].外语学刊,2009,(3).

[114]安汝磐.谈多用于否定式词语[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

[115]沈庶英.关于不能接否定宾语的动词[J].汉语学习,2003,(5).

[116]孙 琴.现代汉语否定性结构专用副词的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5.

(责任编辑:张立荣)

AReviewoftheResearchesofModernChineseNegativeAdverbsintheRecent100Years

LIU Xiangchen1,2,DING Chongming2

(1.Faculty of Arts,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Jiangsu 226019;2.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teases out the researches on modern Chinese negative adverbs,and summarizes nine aspects.The author finds that fruitful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but they focus on the micro level,and the schola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es on commonly used negative adverbs such as “Mei(You)”,“Bu”,etc.There are much debates about it.Uniform understanding on the scope of negative adverbs hasn’t been formed,and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on negative adverbs is not enough,and the systematically comprehensive studies are short of.The present satus of ontology research also affects the language research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a certain extent.

modern Chinese;negative adverb;research review

2014-10-17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外国学生汉语体貌成分习得研究”(编号:13BYY093);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外国留学生汉语虚词习得研究”(编号:07JA740024);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韩日学生习得汉语否定副词的中介语考察”(编号:2014SJB613);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新媒介环境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新范式研究”(编号:2014-R-28946)

刘相臣(1980-),男,山东莒县人,南通大学文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 丁崇明(1954-),男,云南昆明人,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及应用语言学。

H146.2

A

1000-579(2014)06-0091-10

猜你喜欢
否定句现代汉语副词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can have done用法小结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学写双重否定句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副词和副词词组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
Units 1—2句型转换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