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史晨碑》技法

2014-04-17 14:07魏立斌
剧作家 2014年6期
关键词:竖画笔势横画

魏立斌

浅析《史晨碑》技法

魏立斌

《史晨碑》是汉隶名碑之一,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内。其书风端庄、典雅,结构规范、整饬,用笔舒缓、含蓄,故书风与碑文内容显得和谐统一。笔者研习《史晨碑》23年,对其字的线条、笔画、行笔、结体、结构、章法等均有深入系统的学习,现对《史晨碑》临习技法加以解析。

一、横法

《史晨碑》的横画富于变化,有平直的,如“臣”字上横;有中间部位凸出的,如“憂”字的上横;也有中间部位凹陷的,如“土”字的上横。这是因为横画在一字中所处的位置不同,作者对它进行的处理方法也不同。临写时千万要注意字里行间每一个横的取势,这往往是一个字的精神所系,字的呆板与灵活多在这一横的变化上。

《史晨碑》横画的起笔、收笔,多以圆笔为主,但也有方起圆收的。

二、波、捺法

1.波法

所谓“波”,实际是横画的变形,它是吸收了捺法“一波三折”的变化与动势后所产生的一种笔势效应。当一个字没有捺笔的时候,选择一个适当的横画,以“波”法横贯左右(如果有捺,就不可能出现波,俗称“燕不双飞”)。由于“波画”起笔下探,收笔上翘,在整个行笔过程中,笔势三折,动感极强。那种化呆滞为生动的艺术效果,往往在此一笔。因此,“波画”便成了隶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笔画。《史晨碑》波画的起笔亦有方、圆之分,起笔法同横,只是起笔时稍有下探,转翻笔锋右行时逐渐提笔,笔锋行至中间位置,再逐渐加力至雁尾处(这是“波画”最重要的位置)。这时笔锋要在揉动中向前推行,并缓缓提笔出锋收笔。

2.捺法

《史晨碑》的捺有长捺、短捺之别。长捺出现在如“教”“政”等字中,写法基本与“波”法相同。所不同的是波画是呈水平横置的,捺是右斜下行笔画,而且捺多是处于与其他笔画的配合、交织之中的,其效果反不如波画更为伸展,短捺如“懸 ”“報”等字之中,起笔处无明显顿头,起笔后即右斜下行,至捺脚处加力,并改变方向平出,整个过程,只有捺脚处有一折笔。

三、撇法

隶书的撇法,与楷书的撇法截然不同,《史晨碑》的撇法有平撇、直撇之分。平撇笔势取横,有顺写的,也有逆写的。直撇的写法,收笔处多回锋,形成顿头,如“焕”字的“火”旁,这种直撇,起笔逆行,转、翻后笔锋下行,边行边提,至中部位置,笔画较细,再向左下行笔,逐渐加力,至末端停笔,笔锋上提,呈方形收笔,形成中间细、两端重的直撇特点。还有短撇,呈起笔重、收笔轻的写法,如“視”字的“見”和“人”字的短撇,做出锋收笔,略似楷法。

四、竖法

竖画出现在汉隶中,相对比较收缩,但无论长、短,作为一个字的主要支撑笔画,竖画是当仁不让的。因此,竖画一般要求坚实而有力。《史晨碑》的竖画除具有力度外,尚有一种跌宕多变的笔意存在。如“祈”字“斤”的竖画、“辟”字“辛”旁的竖画,其轮廓不垂直,但置其字中,却中心稳当,仪态多方。这就是书法中的所谓“左右得中”。

还有一种情况:隶书中有不少位置在左侧的竖画,竟写作与竖撇一样的“丿”,如《史晨碑》中的“德”字、“復”字的“ㄔ”,其竖画与竖撇的写法无异。

五、折法

折是横与竖相连的笔画,隶法不同于楷法,楷法在此位置需要顿笔、出肩、转锋下行,而隶书笔行至横的末端时,却要提笔、换向,不出肩下行,也可以理解为横与竖两个独立笔画的拼接。《史晨碑》的折大都是平行的。

六、点法

《史晨碑》的点多作三角形,也有的上点写作短横的,如“禮”字、“社”字、“主”字的上点均写作短横。三角形的点具有方向性,其方向得法,就能产生“相向、相背、形断意连、顾盼有情”等艺术效果,是一个字的精髓所在。

笔画是一个字的基本组成部分,虽然不外点、横、竖、撇、捺等几种形式,但其复杂的组合,决定了它的多变性,初临《史晨碑》要注意体会字体中笔画细微的变化,领悟其变化的缘由以及产生的相应效果,学会举一反三,这样,就能很快地掌握《史晨碑》的写法。

参考文献:

[1]王毅.浅谈《史晨碑》的艺术风格及学习方法.新教科,2009年第5期

[2]施志伟.汉隶《史晨碑》.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责任编辑 王彩君

猜你喜欢
竖画笔势横画
画说汉字——百
楷书的笔势
书法启蒙·隶书第三讲
《颜勤礼碑》名迹赏析(二)
汉字艺术结构解析(八)
汉字艺术结构解析(四)叠横不宜平行
行书章法浅析(五)相邻字竖画的变化
写字大课堂
悬针竖的写法
论书势之内在构成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