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中的教育作用研究
——以广州市萝岗区社会融合实践为例

2014-04-20 01:10张运红胡云平
城市观察 2014年3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实训

◎ 张运红 胡云平

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中的教育作用研究
——以广州市萝岗区社会融合实践为例

◎ 张运红 胡云平

社会结构的实质是一种资源性的结构,这决定了个体社会发展必将形成对资源的追求,并以此作为参与社会的物质基础。在决定个体获取相应发展资源的因素中,教育作为后致性因素的作用日益突出。广州市萝岗区在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实践中,积极发挥教育的促进作用,找到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有效途径。

社会融合 流动人口 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两次“裂变”,由此“预埋”了社会融合的潜在性需求。第一次“裂变”发生在城乡之间,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形成,导致社会发展失衡。第二次“裂变”发生在城市内部,城市对流动人口的“经济接纳,社会排斥”造成社会阶层分化严重。从第一次“裂变”到第二次“裂变”,分裂在整个社会全面扩散,社会面临着“断裂”的危机。为此,国家开始从政策层面入手,以化解风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4年以来,国家对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高度关注,力图推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广州市萝岗区在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摸索出了一条社会融合的教育之路。

一、萝岗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概况

萝岗区是典型的二元结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地域正是过去公共服务基础最为薄弱的农村地区;同时又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地区,主要依靠引进工厂企业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动人口数量多,并且随迁子女增多。截至2010年11月1日,全区常住人口37.37万人。全区共有生产性企业632家,其中规模以上394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00余家入驻萝岗,吸引了数量庞大的流动工人大军,如表1所示。近些年来,萝岗区在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上进行了不断的改革探索,推动了流动人口与本地社会的融合,取得了突出成绩。

表1 萝岗区人口变动情况(单位:人)

(一)政府管理日渐亲民

在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中,萝岗区逐渐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思维惯性,树立全新的流动人口管理思维,效果显著。第一,变管理为服务。在传统社会管理思维下,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就是“防民甚于防川”,以行政管理、经济管理为主的管理方式加剧了流动人口与当地社会的紧张关系,导致流动人口与当地社会之间的排斥,融合难度大。萝岗区政府认为,流动人口管理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在政府的组织引导下,更多地提供廉价、甚至免费的就业技能培训,在社区里面建市民学校,传授一些城市生活的相关技术;及时发布权威的就业信息,把待业人数确切登记起来。此外还可以通过多种办法,比如可以在社区内增加有序管理的摊贩,尽可能缩短流动人员的待业期等等,以此从管制向服务转变。政府管理思路的改变,增加了流动人口在区内的归属感,使他们看到政府没有把他们区别对待,而是真心实意地替他们办实事。第二,扶持社会组织加入社会治理。流动人口管理千头万绪,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显然力不从心,因此萝岗区大力扶持民间组织加入到流动人口的服务中来。在政府的扶持下,萝岗区义工组织慢慢成长起来,他们在为流动人口排忧解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流动人口和政府组织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第三,以融合代替融入,用互构促进融合。萝岗区在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实践中敏锐地认识到社会融合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他们平等处着眼,不仅注重在称呼中不出现对流动人口的歧视,而且在实践中用“融合”代替“融入”,体现了在社会融合中的先进觉悟。同时,萝岗区积极发动本地市民在社会融合中的作用,通过流动人口与本地市民之间的互构机制,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萝岗区政府所作的努力以及管理理念的转变,极大地增强了流动人口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使流动人口都乐意与政府交流信息,流动人口在子女上学、社会保险、入户广州、发展空间等方面均感受到政府的尊重和包容,这些使流动人口产生社会“归属感”,增加了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亲和力。

(二)经济嵌入逐渐深入

随着时代的变革,流动人口群体本身出现了新的特征,调查表明,目前整个广州共有700多万流动人口出现从“个体流动”到“家庭式流动”的转变,这给社会融合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在以“个体流动”为主的时期,流动人口在个体的去留上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当流动人口从“个体流动”向“家庭式流动”转变后,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带来两方面的积极影响:首先,家是把心留住的“粘合剂”。在“家庭式流动”模式下,老人和小孩也都跟随而来,家庭组织在异地“重建”,给流动人口以稳定的心态,使他们重新建立完整的家庭概念,肩负完整的家庭责任,获得家庭力量的支撑,更加安心地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其次,“家庭式流动”也增加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感。中国社会缺乏法制传统,尤其是农村社会,长期以来维持农村社会秩序的不是法律,而是传统习俗、礼仪。当农民处在熟人社会中时,即处在这种传统习俗、礼仪的约束中;而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时,传统习俗、礼仪逐渐实效。流动性减弱了社会对他们的制约性,从而使人们在陌生的环境中变得“胆大妄为”,他们很可能因为社会的不公正待遇而通过一种非制度化的方式表达不满,例如破坏社会治安、破坏公共财产等等。正像番禺区流管办主任黎梓华所说的,“一个年轻人到了陌生地方,如果遇到什么事,火气大的,就会想着打一架,砸上一通,反正明天搬走就行。如果家里人也来了,那会考虑更周全的因素。”①显然,“家庭式流动”为萝岗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带来了新契机。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经历着由第一代农民工向第二代农民工的代际转换,流动人口的代际更替,带来了流动人口观念的新变化。在萝岗区流动人口群体中,打工挣钱、回家发展的传统观念正被寻求城市发展的观念取代。这表明,萝岗区流动人口已经由一种以生存为取向的观念转变为一种以发展为取向的新观念,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当地社会的文化生活,回到家乡反而感到不适应。生存观念的转变,改变了他们的消费结构,很多流动人口不再将收入全部寄回老家,而是绝大部分都用于当地消费,这使得他们的生活方式基本上与城里人没有什么两样,生活方式日渐向主流社会靠拢。

(三)社交范围不断扩大

在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方面,萝岗区注重营造一种互动的氛围,建立交流的平台,推动本地人与流动人口之间的交流沟通。针对流动人口交际圈狭窄,社会交往需求不能有效满足的情况,萝岗区积极开展一系列具有创意性的活动,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例如,2013年春节前夕,广州萝岗区政府为上千异地流动人口举办“千人饺子宴,万人大盆菜”宴席,上千流动人口聚集在一起提前过个团圆年。为了解决流动人口的婚恋问题,2011年8月萝岗区举行诸如“玫瑰盛典——大型交友婚恋现场活动”, 通过“8分钟交友”模式,设置未婚农民工个人魅力秀、爱情趣味运动会等环节,扩大流动人口的社会交际圈,满足他们社会交往的需求。据了解,在流动人口群体中,大量的青年人在工作两三年之后,就步入了婚恋阶段,交友、婚姻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最终能否在此安居乐业。对此,萝岗区群众工作部、员工服务中心(人文关怀中心)积极探索“金雁情缘交友”路径。2010年8月,该中心推行首场员工情缘联谊举措,受到企业、员工们的一致欢迎,并在200名参与员工中实现了10%的成功率。

2011年,区群众工作部、员工中心(人文关怀中心)全年举办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单身青年情缘交友活动4场,服务覆盖全区公寓、企业50余家、3000余名各层次单身职工。2012年,鉴于员工婚恋需求突出,根据企业和广大员工要求,情缘活动的举办从2011年每季度一场增加至2012年每月一场,金雁情缘联谊活动成为报名最热门的项目。此次首届集体婚礼,便是历年情缘交友活动中成功牵手的99对新人一路走来修成正果最终步入婚姻殿堂的一个圆满呈献。②

(四)公共服务覆盖均衡

住房问题和教育问题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中的两块“短板”,萝岗区在这两方面的实践值得称道。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居住状态呈现三大特点:第一,住房以租赁为主;第二,居住条件差;第三,主要居住于城市边缘地带。这种居住现状和特点,使得流动人口在生活空间上进一步被排斥在城市的主流生活圈之外。萝岗区从社会融合出发,确立了流动人口公寓+出租屋的模式解决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由于萝岗区大企业的大规模招工,使政府、企业、村(居)集体多元投资,建设流动人口集中居住的公寓小区成为可行的选择。规范管理、优化服务,流动人口公寓式服务管理模式应时而生。据统计,萝岗区已经建成的流动人口公寓项目有 26 个,较大型的有 8 个,总计可容纳近 7万人居住,占全区流动人口总数的 20%。玉岩公寓、永和员工楼以及火村等农民新村公寓项目,总建筑面积近 43 万平方米,均由投资者成立或聘请专门物业公司,实行小区封闭式管理。辖区街道设置出租屋服务管理站,村(居)经济联社或物业公司指定专人与之联系,加强出租屋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沟通和互动。③

在教育方面,萝岗区严格按照国家“两为主”的政策,解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大部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都能够进入公办学校就读。萝岗区政府以专项经费保障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同时积极制定萝岗区流动人口子女积分入学制度,以免由于萝岗区的流动人口教育政策要比邻近地区更为人性化而可能带来的“洼地效应”。

(五)文化融合日趋密切

文化融合是社会融合的最深层面,指向流动人口对自我归属感的定位。为了推动流动人口文化融合,使之真正适应萝岗生活,萝岗区推动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主动走进企业,上门提供外来务工人员急需的职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疏导、社区融合等服务。推动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沟通交流常态化,进一步增强对当地社区的归属感和作为“新萝岗人”的自豪感。到目前为止,萝岗区先后建立了15个覆盖全区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提供专业化的社区服务。这些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不仅面向本地人,同时也面向流动人口群体提供社会支持,成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中不可多得的组织资本。以萝岗区夏港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例,该中心有专门的流动人口特色服务项目,内容包括:①劳资关系调处(心理辅导、法律援助);②新鲜人计划(新来人士环境适应小组、社区融入及发展小组,《新鲜人手册》)。萝岗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提供的劳动就业服务项目也同样针对本土的外来工、失业人员进行劳动信息咨询—面试辅导——职业技能培训——职场适应辅导一条龙服务。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流动人口的社会归属感。

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方面,萝岗区在社会管理中注重营造一种民主、温馨、包容的氛围,增强流动人口的社会归属感。以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一种互不信任的心态,甚至双方存在敌意。萝岗区依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要求,不断完善“以屋管人、以厂管人、以工地管人”机制,推行管理网格化、行动专项化和工作法制化。实行“点对点”管理模式,探索流动人口源头互动、双向管理工作机制。积极推动政府资源共享,实现街人口计生、卫生、劳动、公安、出租屋管理等部门信息适时反馈。经常下企业宣传,举办受员工欢迎的主题讲座,把政策法规、科学婚育知识等送到企业。开通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直通车”,提供免费查环查孕查病服务,保障流动人口免费获得避孕药具,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技术服务。督促用工单位落实流动人口独生子女奖励和计划生育手术、晚婚晚育带薪假期等相关规定,切实帮助流动人口维护实行计划生育的各项权益。同时积极培养协会志愿者队伍,推进计生管理重心下移,实现共驻共建。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管理向服务的真正转变,极大地激发了流动人口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感觉自己在当地社会真正受到尊重,开始产生对社区的归属感,从而缩小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冲击。

二、萝岗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教育作用

在萝岗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实践中,教育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这是萝岗区社会融合取得今天成就的“秘密武器”。因此,深入地调研分析教育在萝岗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中的所起的作用就是本案例研究的重点。

(一)职业教育

2003年以来,农民工短缺现象开始蔓延,并最终演化为旷持日久“民工荒”。人们一直在思考产生“民工荒”的根源,但似乎尚未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事实上,“民工荒”的症结在于城市对农民工的“经济接纳,社会排斥”,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不畅,不平等的政策累积最终触动了农民工的利益底线,他们以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主动撤离这场不公平的博弈,导致用工荒出现,这种现象在萝岗区也表现得尤为突出,据悉2012年萝岗区的用工缺口大概为1万个。从用工危机中萝岗区深刻意识到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与萝岗区的发展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只有将流动人口不断地转化为区域工业化发展的新生力量,才能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萝岗区从职业教育入手,一方面增强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提升他们的经济融入能量,另一方面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培训合格人才。

在这种发展战略下,2012年9月份,广州开发区萝岗区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在科学城正式开业,开发区提供两栋办公大楼作为场地,由广州市、开发区两级财政给予补助,再由企业出一部分,为与企业签订用工意向的农民工提供培训,第一年就培训1万名农民工。实训基地位于广州市萝岗区,总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其中:实训场地6.3万平方米,E1栋为学员配套宿舍,可同时容纳4435名学员住宿)。实训基地已建立数控加工实训中心、现代工业自动化与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实训中心、汽车维修实训中心、食品以及食品安全实训中心、电子通讯实训中心、电子商务与多媒体实训中心、网络技术实训中心、现代物流实训中心、动漫网游设计制作实训中心、工业设计实训中心、IT运维服务实训中心、焊工技术实训中心、叉车驾驶实训中心、桥式起重机驾驶实训中心等15个实训中心,建成实训场(室)52个,标准化多功能课室20个,实训工位达5000多个,年培训鉴定量将达到5万人次。萝岗区实训基地逐步发展成为集“高级职业技能培训、师资培训、技能鉴定和技能竞赛”于一体的广州东部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科技含量最高、综合性最强”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创新了流动人口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体现在:

第一,在管理上,实行“政府搭台,院校、企业唱戏”的管理模式,建立了政府、学校、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

第二,在培养模式上,以“车间建在基地,课堂设在车间”为特色的“共建共管、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人才的效率大大提升。

第三,在发展策略上,通过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投入设备和技术,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创新建立兼具实训功能和生产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工厂模式,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

第四,在发展的立足点上,建立“输血”与“造血”功能相结合、“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基地运行机制,深入探索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二)社区教育

流动人口的继续教育属于在职教育,这在今天知识爆炸的时代,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萝岗区坚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新城区,社区教育的普及与开展,提高了流动人口在当地社会的适应性。

萝岗区人口结构比较复杂,其中大部分是农转居和外来流动人口,文化素质偏低,职业技能缺乏,科学素养亟待提高,社会融合的挑战性大。为此,萝岗区在2006年成立了“广州市萝岗社区学院”, 作为全区社区教育的中枢机构和研发中心,它承担社区教育理论探讨、政策研究、计划制定、任务分解、教材编写和培训实施等任务,协助区教育局统筹协调全区社区教育工作,并向各街镇社区学校和居委社区教育工作站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初步形成了萝岗社区教育社区学院——街镇社区学校——居委(村委)社区教育工作站三级办学网络。使得辖区内任何年龄段的市民随时、终身可接受各种学历或非学历的教育。这为萝岗区失地农民以及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提供了智力支持。

1.社区教育实践活动

萝岗区社区教育本着“贴近生活、服务大众”的原则,在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和活动主题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力求使社区教育适应辖区各类人员的需要,真正做到凸显新意、突出特色、凸现成效。

第一,科普教育。一是巩固完善科普阵地,在街文化站和下辖社区开辟了科普文化园地、在企业建立了外来工科普基地、在辖内学校建立了青少年科普主阵地,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二是加强科普文化建设,举行了“争做文明人、共建和谐家”活动。

第二,道德教育。萝岗区围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了流动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三,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萝岗区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街道与社会办学力量合作,举办了以电脑培训、家电维修、物业管理、自主创业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讲座,提高待业和失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积极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第四,主题性教育。主要是面向各类具体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例如,为了促进流动人口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生活习俗,萝岗区社区教育学院开办了面向外来务工人员举办城区社会生活习俗知识讲座。此外,还通过“社区大讲堂”开办诸如“衣饰搭配”、“社交礼仪”、“理财计划”等具体而微的生活常识教育。

2.社区教育的教材

萝岗区社区教育学院成立伊始,针对萝岗区失地民工和流动人口比例较高、文化素质偏低等现状,开始着手编写社区教育读本,通过区内外20多位专家近10个月的工作,完成了《萝岗社区教育普及读本》,这套读本共分为六册,包括《萝岗文明,共建和谐》、《投资理财,创业兴家》等内容,涵盖了安家乐业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概括了社区教育的知识,且通俗易懂、科学全面、图文并茂、形式活泼,开创了国内社区教育专用教材编撰的先河,是全国首套居民素质教育“乡土教材”,也使萝岗居民有了居家“百科全书”,这成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宝典”。

在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方面,萝岗区社区教育学院注重调研工作,了解本社区不同群体居民的实际需求,然后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筛选并确定系列事项内容,集结成册,形成社区教育系列课程的一部分,供各街镇、社区居民选阅。这些课程对于流动人口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引导他们重新适应全新的生活环境,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

3.社区教育的特色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之间互动的结果,因此需要双方素质的均衡提升。为此萝岗区积极探索社区教育的新方式,推动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融合,其中萝岗区夏岗街全员轮训便是社区教育中的一次实践创新。萝岗区夏岗街凭借着对社区教育工作的热情,结合全国其他地区、街道的经验,根据街道居民、流动人口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全员轮训的社区教育新模式,全面提升居民素质,为社会融合创造了一个融洽的社会环境。这种全员轮训的社区系列教育活动是一项惠及街道全体居民的民心工程,目的是让每个居民都通过社区教育提升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然后通过一系列不同主题的社会大讲堂活动展开,例如,“健康知识”系列大讲堂、“家庭急救”系列大讲堂、“文明礼仪”系列大讲堂、“快乐音乐”系列大讲堂、“生命营养学”系列大讲堂、“垃圾分类”系列大讲堂、“预防诈骗”系列大讲堂、“健身培训”系列大讲堂……

(三)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

正规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对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具有双重意义:首先,对于“家庭式流动”的流动人口群体来说,随迁子女的教育在很大程度影响着家庭的整体心理归属感,是他们判断当地社会对其接纳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其次,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是城市社会未来新的融合对象,作为社会的缩影,他们在学校的融合情况是他们之后在社会的融合情况的缩影。而且青少年是人的最佳可塑期,我们不能错过“春天播种的最佳时期而幻想在秋天有所收获”,以至于等到他们成年后再对他们进行难度更大的社会融合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萝岗区从社会融合的大局出发来筹划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

1.实践“两为主”的教育方针

近年来,萝岗区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收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接收比例不断上升。全区义务教育阶段35所公办学校中,均已接收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读。截止2012年9月,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接收非穗籍人员子女9889名(其中小学7890人,中学1999人),占在校生数的35%(其中小学44.49%,初中19.51%); 萝岗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民办中小学6所,在校学生3839人(初中1216人、小学2623人),其中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2841人。目前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校生总人数为12730人,其中有9889人接纳在公办学校,在公办学校就读率超过70% ,符合国家关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按照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的方针政策要求。

萝岗区深刻地认识到流动人口对本区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作用与意义,高度重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并将这一工作纳入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成立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广州开发区萝岗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暂行办法》与《广州开发区萝岗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申请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起始年级积分方案》。把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视为体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服务经济建设的民生大计和区域社会建设重任,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围,写入《广州开发区、萝岗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从2012年起,开始按《积分方案》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统筹解决通过积分申请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萝岗区主要是从两方面入手解决的:

第一,充分挖掘公办中小学的招生潜力,最大化实现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愿望。优先推进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永和、东区、夏港、联和等区域的学校改扩建工程,扩大学校规模容量;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相对集中区域的中小学,采取扩班形式增加学位容量,尽量满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需求:2010、2011两年在12所学校扩班60个,增加学位近3000个;2012年又在东区小学、刘村小学、新庄小学、禾丰小学、永岗小学、萝峰小学、香雪小学、黄陂小学、联和小学共扩班16个,增加学位700个;同时调整学校的招生范围,提高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相对集中地区公办中小学就近接收的力度;调整教育经费和人员编制,优先满足接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数量多的学校的需要。

第二,“公民办并举、两条腿走路”,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区教育行政部门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整体发展规划与统一管理体系。对未能通过积分申请获得公办学位,但又符合相关条件(持居住证(暂住证)在萝岗区同一居住地连续居住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及纳税满五年、有稳定职业、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指引至区内民办学校入读。同时对所辖民办中小学加强管理和监督力度,规范办学管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谐发展,缩小与公办学校的办学差距;在民办学校教师教研培训、评优评先和学生学业考测、兴趣特长培养、学科竞赛等方面,实施与公办学校的一体化管理;按“先民办、后公办” 的原则,在民办学校教学设备更新、安保人员与设施配备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逐步改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民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环境条件。

2.重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学校的融合适应

在政府层面,萝岗区遵行教育公平原则,要求学校平等对待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促进心理融合与文化认同,全面关注在校学生品德、心理、学业教育,实施“无差别教育”,确保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新居住地学校健康成长。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萝岗区教育局帮助学校分析研究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总结方法经验,强化同质教育;召开学校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工作交流会,逐步将本区内一些街区的成功做法辐射到东区街、夏港街等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相对集中的学校,并逐步扩展到所有公民办学校;同时继续创新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思路,把关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由学校教育延伸到全社会。各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思想品德教育、心理教育、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家校互动等方面,针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群体做了大量有实效的工作,进行了可喜的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在学校层面,接纳学校十分重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不仅对待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一视同仁、公平对待,而且还注重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补偿教育,通过各种富有创造性的途径帮助流动人口随迁子女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

案例一:

由于成长环境较差的原因,“心病”多成为外来工子女的普遍现象。针对这种新情况,就如何做到“善于观察情绪变化,细心分析一言一行,把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我们要求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中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心理调整诊治措施。初二(2)班的李婷同学(化名),刚来时各方面都挺不错的,活泼开朗,与同学和谐相处,还当选为班干部。但中段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整个人都变了,时常一个人在课室里坐着发呆。细心的班主任发现了这一情况,立刻做她的思想工作,深入了解根原。原来她父亲是跑运输的司机,经常在外,母亲在一个水泥厂上班,三班倒,都很少顾及她,加上想念奶奶,因此造成学习、生活上的情绪低落。“对症下药”,及时做好开导、引导工作,让她理解父母,学会感恩,学会爱,学会适应新是环境和生活。此后,她恢复了正常状态,学习、工作上经常得到表扬和奖励。细心还是粗心,结果大不一样。(资料来源:东区中学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案例二:

作为处于永和片区最偏僻地带的禾丰小学,生源除了约30%比较富裕本地征地农民子女外,其他都是属于社会相对弱势群体的外来工子女,针对这种生源情况,我们要如何做好外来工子女教育工作,努力实现学校教育的和谐,成为我校的一个新课题。

大多数外来工子女有一种“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自卑心理,他们大多数欠缺父母在生活上的照顾和学习上的关心、督促鼓励。普遍对新环境缺乏安全感,与本地生接触时,他们感到了距离和压力,形成了较为严重的自卑情绪。对此要做好外来工子女的教育管理,首先就得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学校努力为他们构建平等、无差别、无歧视的教育环境。

1.平等享受优质教育。区教育局十分重视外来工子女的教育,给他们提供与本地生一样的就读学校,他们不但免交借读费,还与本地生一样免交学杂费,与本地生同学习、同参赛、同活动、同台演出、同免费享受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

2.平等享受学习过程。学校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外来工子女,与本地一样千方百计地培养;对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多一点思想关心鼓励,多一点学习辅导补课,多一点与家长沟通联系,帮助其进步,以“爱的倾斜”来达成教育的平等。

3.平等分享表扬奖励。在学校评优评先、班干部、大队委选拔等过程中坚持公平竞争,品学优秀的外来工子女,同样得到学校的奖励,同样享受社区和各级政府的表彰。

4.平等参加社会实践。外来工子女与本地生同等参加社会实践,同等接受各种课外教育,所在地街道、关工委同样关心他们的学业成长、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5.平等帮扶帮教。外来工子女出现违纪或不良行为,学校耐心地给予帮扶教育,促使他们改正缺点或错误。对待因病休学在家的学生,老师和班级学习辅导小组轮流为他辅导功课;对待因厌学而逃学的外来工子女,老师保持与家长促膝交流,与孩子心灵对话,使其不逃学,安心学习。对单亲家庭、父母残疾的学生,或因病因灾出现困难的学生,学校给予密切的关注,除探望外,还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资料来源:禾丰小学关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三、萝岗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教育作用启示

萝岗区复杂的区位结构、独特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区复杂的人口结构,这种结构直接界定了社会融合的进展。萝岗区在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实践探索中摸索出一条符合本地特色的道路,这就是用服务代替管理、用教育代替行政、用融合代替融入,其核心是依靠教育作用的发挥,这彻底转变了传统社会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萝岗特色的社会融合之路,对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第一,革新管理理念,用服务代替管理。萝岗区在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中,一开始就力图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萝岗区社会管理者们立足于时代的潮流,敏锐地把握住了流动人口变化的新特征,改变以往“办证-收费、查证-罚款”、“懒惰式”的社会管理方式,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让流动人口在一种社会融合的进程中自觉自治,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主体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极大地节约了社会管理成本,提升了社会管理效益。在这种社会管理下移的过程中,萝岗区十分注重培育民间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中来,营造社会关爱网融化流动人口心中的“坚冰”。目前在萝岗区活动着数支义工队伍,他们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流动人口法律救助、流动人口就业服务等发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中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并且在义工的带动下,流动人口也逐渐加入到义工的行列,管理重心实现了下移,社会融合水到渠成。

第二,改变管理手段,用教育管理社会。社会管理手段的转变是萝岗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成功的关键所在。传统的社会管理手段,如行政管理手段、经济管理手段等,都极易在流动人口与当地社会之间造成紧张的关系,不利于社会融合。教育管理手段则有利于消除流动人口与当地社会之间的张力,变传统的“硬管理”为“软管理”,促进了萝岗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①通过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的设立,为萝岗区流动人口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提供了重要平台,有利于流动人口提升自身人力资本,提高经济参与水平;②通过开展社区教育,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范围、增进流动人口的社会归属感与社会适应能力;③通过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方式解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解决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中的一件大事,而且为新生代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打下了基础。可见,通过教育这一“抓手”,萝岗区解决了长期以来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中的关键问题,极大地促进了流动人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维度上的融合,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紧抓融合本质,强调平等共享。融合与融入虽然一字之差,但是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萝岗区在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上用“融合”代替“融入”,带来社会管理的重大差别。融入只强调流动人口单方面的实践努力;而融合体现了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间的互动、平等、尊重、包容,它背后体现的是“共存、多元、共生”。在对社会融合的准确把握基础上,萝岗区在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中强调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互构机制”。④因此萝岗区非常重视本地居民素质的同步提升,以发挥本地居民在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中的积极性作用。在对待流动人口随迁子女问题上,萝岗区也是积极强调社会融合的公平参与,各方保障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门槛平等、教育过程平等,并在学校里营造良好的社会融合环境,帮助流动人口子女适应新的环境。因此,萝岗区在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中紧紧把握了社会融合的根本特质,强调一种平等、参与、共享,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实现了双向互动、共建和谐社会。

从萝岗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个案中我们可以看到,萝岗区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在理念、手段、特征上已经发生了改变,教育在流动人口及其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流动人口本人及其子女在社会融合中还会形成交叉影响促进。因此,萝岗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从教育入手来设计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模式,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重要出路。

注释:

①广州流动人口出现新趋势 流动人员倾向举家迁移[EB/OL].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202/17/t20120217_23079572.shtml,2012-02-17.

②99对“新萝岗人”举行集体婚礼[EB/OL].http://www.getdd.gov.cn/1294370044859/1294370167875/1294383046500/1294384478656/201209/t20120911_381181.htm,2012-09-11.

③李树成.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萝岗样本[N].中国人口报,2012,3,2.

④社会学认为,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质之间并非是一方决定另一方的关系,而是“互构共变”的关系,因此流动人口与当地社会之间的融合也是一种互构的过程.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Social Integration of China’s Migrant Population: A Case Study of Luogang District in Guangzhou

Zhang Yunhong,Hu Yunping

Social structure is in essence a resource-based structure,which means that both individual growth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rely on the pursuit of resources.In determining the resources accessible to an individual,the acquired factor of education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In the practice of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migrant population in Guangzhou’s Luogang District,the positive role of education has been given full play in order to find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migrant population.

social integration; migrant population; education

G527

10.3969/j.issn.1674-7178.2014.03.004

张运红,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与评估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比较教育学等。胡云平,广州中茂园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

(责任编辑:卢小文)

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项目“广东农民工社会融合问题的教育治理模式研究” (课题编号:2013JK026)、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教育治理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子女实训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漫画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