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为本,让学校成为最幸福的乐园

2014-04-22 22:48项建达
中小学德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校规尼尔民主

项建达

有这样一所学校——在那里,爬树和搭个小窝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分数;在那里,规范日常生活的各项规定是由大家一起民主协定的;在那里,如果孩子想的话,他们可以整天玩耍……

看到这里,我想很多人会与我一样惊讶,世界上真有这样的学校?这大概是孩子们梦想中的“巴学园”吧。但是,它确实存在着,它就是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儿童民主学校”“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夏山学校。那么,这所创办于1921年的英国乡村学校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使它成为享誉全球的百年名校?学校创始人A.S.尼尔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使学校至今仍充满着无穷的活力?夏山学校凭什么成为孩子们心目中最幸福的乐园?带着这些疑问,我迫切地在《夏山学校》这本书中去找寻答案。

把自由还给孩子,

让他们快乐地学习

“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这是夏山学校基于对孩子善良天性的信任所坚持的一种办学理念,也是尼尔校长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教育信念。夏山学校的人文精神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自由学习的世界。给孩子自由,就是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学习的权利,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在夏山学校,没有哪个老师会逼迫孩子去教室学习;没有哪个老师拟定这个制度,制定那个规章;没有哪个老师非要让孩子坐在那里。所以,在这里,没有旷课,没有逃学,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兴趣,自由选择、调整想要学习的科目,并且自由安排学习和玩耍的时间;在这里,很少有人打架,也很少听见孩子哭,因为一个身处自由环境的孩子要发泄的怨恨少之又少……

在尼尔看来,学习不是最重要的,玩比学更重要。在夏山学校,孩子们不会用学业成就来衡量优秀与否,不会把分数看得无比重要,他们按自己的意愿快乐地成长。尽管孩子们成年累月地玩耍,但如果有一天孩子们想考大学,他们就会坐下来准备考试的规定科目,这个时候主动学习就到了最佳时机。夏山的实践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多年后,他们中有的成为了杰出的艺术家、音乐家,有的成为了优秀的设计师、演员,还有的成为了卓越的科学家和数学家!

教育不是为了迎合社会,而是让儿童自由地按其天性去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现在的教育并没有创造适合儿童个性化成长的需要,而是由成人安排好的标准化的教育让儿童去适应。大人们总习惯于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急于把孩子捏成各种自己想要的形状以适应社会的模子。这样的教育,必然会造成儿童“自我”的丧失,造成儿童权利与愿望的异化。

弗洛伊德说,潜意识远比意识更重要而且更有力量。在没有禁忌、处罚和说教的自由气氛中,孩子们才可以自然发展,向好的方向发展。他们需要将不真诚与对权威的尊敬甩掉,而变成敢说敢为、活泼健康的孩子。

当然,自由不是放纵,自由也不是毫无约束的。尼尔指出,自由还意味着自我决定与勇于负责相统一,自律自制与彼此尊重相统一。尼尔相信人性本善,儿童是具有内在约束机制的。夏山学校提倡自由的前提是不损害他人的利益,真正合适的纪律不是为了管束限制孩子,而是为了让每个人最大限度地享受自己的自由,让整个环境更和谐。

“夏山意味着自由,否则哪怕少了些许自由,那它就不是夏山了。”夏山学校的快乐真的不言而喻。

把民主还给孩子,

让他们幸福地生活

夏山是以民主方式自治的学校。在夏山,没有任何的权威和服从,每个人都享有同等的权利。自治大会是夏山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一切有关集体和生活的事情,从作息时间、食谱选择、选举组长、教师评定,到可不可以吸烟、可不可以讲粗话、游泳时是否需要配备救生员等,都由星期六晚上的学校大会投票处理。不论年龄长幼,每位教职员和孩子都只有一票之权,一个七岁孩子的一票和尼尔的一票有同样的效力。

让人惊奇的是,夏山学生对他们自己的民主十分忠诚,这种忠诚并无恐惧的成分在内,因此也不会有怨恨。通常,犯错者都会接受大会的判决,如果不接受,他可以上诉。也许这种民主制度比政治上的民主制度公平得多,因为孩子对别人相当宽大,而且不自私自利。最重要的,这是一个更真实的民主,所有规则都是在一个公开大会上决定的。

面对这样的教育现实,我们不得不深思,平等和民主的自治,将会获取怎样的教育效果?而专制和权威的下面,又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

儿童是自主存在的个体。学校在塑造儿童的同时,儿童其实也在塑造学校、创造历史。学校应鼓励儿童参与学校的管理,以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和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他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事实上,我们看到更多的现象是:为了把学生治理得服服帖帖,学校管理者往往会一厢情愿地制定五花八门的校规;为了加强班级纪律,我们无端地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恨不得让他们都变成机器人一样听话。

说实话,如果一个学校没有自治,就算是进步的,也只是妥协的学校。只有当小孩能完全自由地管理他们的集体生活时,他们才有真正的自由,他们才会幸福地生活。

把情感还给孩子,

让他们健康地成长

情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早在100年前的夏山,就极力倡导把情感还给孩子,大力推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尼尔自由教育思想与实践的重要内容,它不是隔靴搔痒般的寒暄,而是直面人心的唤醒,用诚挚的爱心、现代先进的心理学理论以及恰当的方法,真切地关爱儿童,疏导情感障碍,引导情感健康发展。

近日,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呼和浩特一中学为了禁止早恋,学校食堂实施男女生分区域就餐。无独有偶,陕西某中学在校规中规定,没有其他人在场时男女同学不能一对一交谈;杭州某高中要求男女生距离不得小于50厘米……面对一个个如此 “雷人”的校规,我们不禁错愕,难道在教育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类的情感还处于谈性色变的低级状态吗?

儿童最本质的属性就是成长性。儿童的成长,是一个天性与潜能开发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无论是谁都没有阻拦别人情感交流的权利。在夏山学校,师生不仅在自治会里享有同样的“参政”权力,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保持着平等的情感沟通,谁也甭想管制谁,谁也不必害怕谁,彼此尊重。

面对同学之间产生的恋爱,夏山学校不像传统的学校那样,利用校规在男女生之间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因为尼尔明白,假如孩子自然的好奇心都被坦白而不感情用事的回答满足了,性就不会变成一种必须开导的东西。所以,这里的孩子之间的关系显得很健康,没有哪一方会抱着对另一个性别不切实际的幻想或者错觉;他们会很自然地讨论或者去咨询有关性的问题。

尼尔认为性是爱的动力,是生命力的体现。他虽然不主张性解放,但决不主张性禁忌。他相信孩子对性的兴趣会自然上升到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的热爱。所以诸如手淫、朦胧的早恋等问题并不认为值得大惊小怪,只是在做心理讲座时予以善意的科学的疏导。在夏山这种不把性、禁忌及罪恶联系在一起的气氛下,孩子便不需要暗地私语和嘲笑,觉得性不干净,他们对性就像对别的东西一样真诚。

孟子曰:食、色,性也。由于受传统思想和原罪论的影响,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传统观念皆视“情”为禁区,更视“性”为洪水猛兽。在很多人的脑子里,在公开场合说性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甚至是很丢人的事。每当孩子问起关于性的问题,大人们要么躲躲闪闪、遮遮掩掩,要么严厉呵斥、明令禁止,自以为是对孩子的保护,殊不知这样的行为潜藏着巨大的危机。

学校是最理想的情感教育阵地,也是性心理和性道德的培养场所。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我们的任务就在于,要让性本能刚刚觉悟之际,就使他们的理智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只有当学校不再讳莫如深,家长不再谈性色变,共同营造良好的氛围,孩子才不再谈情色羞,他们的身心才会实现健康、持续地发展。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心与心沟通的艺术。正是尼尔校长六十年矢志不渝的坚持,用理想来感召理想,用智慧来启迪智慧,用灵魂来唤醒灵魂,才终于创造了誉满全球的“夏山奇迹”,才让夏山学校成了孩子们最幸福的乐园,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了最美好的童年。

(作者单位:瑞安市

第二实验小学

浙江温州 325204)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校规尼尔民主
中国式民主
校有校规
校规之战:“严”与“爱”何以平衡
一个小奖品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尼日利亚 民主日
尼尔丝历险记
“雷人校规”“雷人”的原因及思考
浮世绘
英背包客奇迹生还遭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