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牌聚沪,奏响三月音乐盛典

2014-04-23 09:15
艺术评鉴 2014年5期
关键词:黄自管弦乐团布达佩斯

(一)柏林爱乐献演 以今日审美阐释巴洛克

3月2日,登台上海音乐厅的柏林爱乐巴洛克独奏家合奏团是今年首支来沪的“古乐团”,乐手大多来自享誉世界的柏林爱乐。扎实的古典乐功底加上华丽优雅的诠释,昨晚音乐厅里充盈的,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精致的声音”。

以今日审美诠释巴洛克

1995年,古乐团由时任柏林爱乐乐团指挥的阿巴多及小提琴首席莱纳·库斯马尔一手创立。不过也许巴洛克音乐对于“霸气外露”的柏林爱乐来说太过小清新,也不是乐团常规保留节目,但是一些成员还是非常热衷于研究这一时期的音乐,于是就有了这支“巴洛克小分队”。

与此前来沪的古乐团使用“仿古乐器”有所不同,昨晚音乐家们手上的乐器大多是他们在柏林爱乐交响乐团演奏时用的常规乐器。虽然“古乐运动”的倡导者大多坚信只有当时的乐器和其声音的质感方能体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但显然柏林爱乐独奏家乐团的乐手们并不拘泥于“还原”,合奏团执行长、小提琴手奥洛夫斯基(Raimar Orlovsky)此前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我们更注重的是巴洛克音乐的规律,但再古老的声音也需要被新鲜的耳朵聆听。”

于是,跨越三百多年的巴洛克音乐“穿越”而来,虽然大多是古典音乐中的冷门曲目,但巴洛克“好听”的特性依然让全场热情高涨。为了适应现代乐器的演奏方式,在乐曲的定调上略高于原调。事实上,有羽管键琴脆生生的伴奏游弋其间,加之特质琴弓与弓法的运用,现场所产生的音响效果并不乏古意,但又比之完全“复古”的乐团音色明亮不少。

巴洛克之于今人的耳朵,最重要的还是其柔美与精致。从这一点上来说,合奏团的演奏家给予了极大程度关于“美”的听觉感观体验。均衡、华丽,没有浪漫派大起大落的戏剧性,抑或印象派瑰丽喧哗的色彩对比,它柔和而富有弹性,随着乐手们轻巧地运功,音律线条清晰分明,乐器声部高度融合,华美中亦不乏细节的考究。演奏中,音乐家们也没有摒弃揉弦等现代技法,因此在声色情绪上依然具有十足的煽动性。不过散场时,也有不少观众对于这种现代感的演绎表示出乎意料。

曲目呈现家族体系

曲目上最大的看点是“巴赫父子档”。父子大名分别为J·S·巴赫和C·P·E·巴赫。音乐会由小巴赫的《A大调弦乐交响曲(作品182号)》展开。不间断的三乐章欢快灵动,明朗而充满动势的曲风充满活泼与纯真。另一首小巴赫的《b小调第五号弦乐交响曲》同样热闹,乐音如同铺展绵延的天鹅丝绒包裹着听者,散发浓浓的暖意,尤其到了热烈的舞曲处,奔放的节奏令台上西装革履的音乐家们都舞蹈起来,十分具有感染力。对于大多数乐迷来说,老巴赫是耳熟能详甚至被“奉若神明”的存在,而聆听小巴赫的机会则少之又少。作为“音乐之父”的儿子,小巴赫不满足于父亲作品中常用的复调写作方式,比起父亲的理性精准,更富趣味与雅兴。“C·P·E。巴赫在15世纪甚至比他父亲更有名。”奥洛夫斯基说,“他是当时欧洲最著名、最受欢迎的作曲家之一,甚至启蒙了莫扎特。而他父亲J·S·巴赫的地位到将近20世纪才重新确立。”今年恰逢小巴赫诞辰300周年,因而乐团也有意地在演奏曲目上对这位作曲家的作品有所侧重。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乐团刚刚发行了他的唱片。

不过,奥洛夫斯基还是强调,此次音乐会的曲目安排并非凑“300年诞辰的热闹”,而更多的是为了让听者了解巴洛克音乐的体系,“这三个人构成了巴洛克音乐的一种体系。父子之间的传承与创作,音乐家泰勒曼是小巴赫的教父,生前声名也远胜于巴赫父子,两位父亲之间又是好友。他们像一个家庭,互相影响又有各自的个性。”

音乐会在J·S·巴赫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中进入尾声,这部作品由于演奏技巧上相对简单,在音乐会上被小提琴家选择上演的机会同样不多,而由“巴洛克小分队”进行演绎,则更充分展现了其艺术上的美感。乐队全奏与独奏小提琴相交替演奏,小提琴明亮又略带哀愁的旋律悬浮于乐队之上;第二乐章,庄重深思的行板乐章,内敛闲适的风格颇具田园曲风味,进入快板乐章后,乐曲一扫之前的严肃,以欢快愉悦的库朗特舞曲风格终结,也将音乐会推向高潮。

(二)香港管弦乐团,献上全套贝多芬曲目

3月8日,香港管弦乐团将在现任荷兰籍音乐总监梵志登的执棒下,与小提琴家西蒙·蓝丝玛同台东方艺术中心,带来包括《艾格蒙特》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内的全套贝多芬曲目。

香港管弦乐团作为香港规模最大、演出最频繁的音乐团体,历史可追溯至百年前,至今已发展成为该地区最权威的乐团,也是亚洲国际都市的重要文化核心。2013/14乐季,乐团将迎来第40个职业乐季。乐团的成立源自一个优秀城巿必须拥有一支优秀乐团的理念,他们每年通过150多场音乐会,把音乐带给20多万名观众。乐团除邀请国际及本地知名指挥家及独奏家,还为巿民举办不少免费音乐会,如深受欢迎的太古“港乐·星夜·交响曲”。去年,乐团通过教育项目,为超过4万名青少年介绍交响乐,广受好评。

香港管弦乐团的成员由世界各地的优秀音乐家与香港本地的精英乐手组成。2012年9月,荷兰指挥家梵志登正式出任乐团的音乐总监。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志登,是当今国际古典乐坛最炙手可热的指挥家之一。梵志登表示,“这是我首次以指挥身份前往中国内地演出,我很期待与中国不同城市的古典乐迷会面,他们已成为国际古典乐坛最重要的观众之一。”据悉,此番港乐建团40周年内地巡演还将登陆北京、广州、厦门三地。

(三)布达佩斯节日管弦——“80后”乐团书写逆袭传奇

3月12日,一支重量级的乐团——布达佩斯节日管弦乐团将在其艺术总监和首席指挥伊万·菲舍尔的率领下登陆上海,携手法国著名小提琴家雷诺德·卡普松,奏响鲍罗丁、格拉祖诺夫以及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等曲目。

这支来自东欧匈牙利的乐团虽然没有老牌西欧乐团傲视群雄的历史传承,却以其先进的管理和激情四射的艺术魅力,书写了一段新生代逆袭的传奇故事,屡次在世界古典音乐权威杂志《留声机》评选中入围世界十大交响乐团的行列。endprint

“十大交响”“十佳指挥”加冕乐团

和众多“百年老店”的交响乐团相比,创立于1983年的布达佩斯节日管弦乐团活脱脱的是个“80后”。那时,刚刚30岁出头的伊万·菲舍尔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却出乎意料地放弃众多世界名团的邀请,回到家乡布达佩斯,一手创建了自己的乐团。通过良好的管理和艺术指导,布达佩斯节日管弦乐团以其情感饱满、富有张力的演奏赢得观众的喜爱,在圈内也有口皆碑。2008年,年仅25岁的布达佩斯节日管弦乐团被英国权威的《留声机》杂志选入“世界十大交响乐团”的排行榜,将纽约爱乐、德累斯顿国家管弦、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等欧美老牌交响乐团甩在了身后。

这样的成绩当然与菲舍尔的领导力密不可分,他将自己最好的30年时光扑在乐团的管理上,而在艺术上,与乐团更是达到水乳交融、合二为一的境界。就在去年9月,德国权威的古典音乐电台Klassik Radio在评选出的“Top 10”(十佳)指挥家名单中,伊万·菲舍尔入选其中,也是唯三位当代指挥家中的一位,其余入选的则是卡拉扬、伯恩斯坦、巴比罗利爵士、米特洛普洛斯等已故的指挥大佬们。

曲目丰富多元 贝多芬值得期待

此次音乐会,节日乐团将以俄罗斯作曲家鲍罗丁的四幕歌剧《伊戈尔王》中最经典的“波罗维茨舞曲”开场,这个曲目曾在不久之前的索契冬奥会上也响起过,该曲被公认为歌剧与舞蹈完美结合最成功的代表作。法国著名小提琴家雷诺德-卡普松将与乐团合作奏响俄罗斯作曲家格拉祖诺夫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谈到与布达佩斯节日管弦乐团的合作,雷诺德坦言非常享受,“布达佩斯节日管弦乐团的配合非常到位,清晰得犹如聆听四重奏一般。”

最令人期待的是下半场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该作被记录为贝多芬生前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1813年,贝多芬《第七交响曲》诞生,曲调似疯如舞,一些批评家讥为“醉汉之作”。同时,“贝七”也常被运用到很多影视作品中,“贝七”第二乐章曾被莎拉-布莱曼改编成《迷失的孩子》,收在她大卖的《月光女神》里。电影《国王的演讲》亦使用过第二乐章。广受欢迎的日剧《交响情人梦》的片头曲,即选用了“贝七”的第一乐章。

据悉,本场演出之前18:30开始,将在大剧院一楼展览厅向观众开展“音乐会导赏”,布达佩斯节日管弦乐团团长史蒂芬-安格勒特将就乐团、曲目等进行讲解,观众可凭票参与。

乐手深入社区 艺术普及接地气

布达佩斯节日管弦历来在艺术推广和普及上保有传统,儿童和青年系列是他们音乐季的有机组成部门,每个乐季至少保证50场为他们设计的音乐活动。此次来上海,乐团主动提出与当地的社区或儿童、青年群体开展互动性的接地气的活动。

为此,乐团主动提出提前一天到上海,走进社区、走近普通市民。3月11日上午,乐团的11位乐手兵分两路,前往位于黄浦区的新昌小区和浦东新区的儿童医学中心,分别为社区的市民和医学中心的孩子们带去音乐。

(四)黄自诞辰110周年音乐会将奏响,沈洋致敬近代音乐宗师

3月20日,青年歌唱家、低男中音沈洋将在上海大剧院举办音乐会。由于2014年正值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黄自先生诞辰110周年,音乐会的曲目选择了众多黄自及其“四大弟子”江定仙、刘雪庵、贺绿汀、陈田鹤的代表声乐作品,向中国近代音乐的宗师黄自致以崇高的敬意与深切的怀念。

作为上海大剧院精心策划的“中国近代音乐大师系列”的首个演出,沈洋的朋友们、多名活跃于世界古典乐坛的青年艺术家也应邀加入本场音乐会,上海爱乐乐团副团长、青年音乐家张亮担任本次音乐会的指挥与钢琴伴奏,来自美国的青年女高音何凯丽(Kerry Holahan)、年仅13岁的天才童声高音刘珅、好小囡童声合唱团将与沈洋同台献声。

向“一代宗师”黄自致敬

对于当代观众,黄自远不如流行歌手为人熟知。1904年,黄自出生于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少时即喜爱唱歌,熟读古典诗词。早年入美国欧伯林学院、耶鲁大学音乐学院攻读心理学、音乐。回国后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今上海音乐学院前身)任教,兼任音专教务主任。黄自培养了众多中国近代音乐先驱,如江定仙、刘雪庵、贺绿汀、陈田鹤等人,该四位也被称为黄自“四大弟子”。

黄自留学美国的毕业作品管弦乐序曲《怀旧》是中国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也是最早在国外演出的一部中国交响作品。他为左翼进步影片《都市风光》写的片头音乐《都市风光幻想曲》是我国第一部具有专业水平的片头音乐。他所作的《抗敌歌》和《旗正飘飘》是我国最早的两首抗日救亡合唱歌曲。他所作的《长恨歌》是我国最早的清唱剧。作为中国近代音乐新纪元的开创者,黄自不应该为世人遗忘。

1938年5月,黄自因病辞世,年仅34岁,但一生著述颇丰。黄自的创作包括94首交响乐、室内乐、钢琴复调音乐、清唱剧、合唱、独唱、教材歌曲等多种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15篇涉及理论创作、批评、欣赏、作家、历史等方面的音乐论著;56讲有关音乐常识的课文;3部未完成的音乐书稿。他还创办音乐社团和主编音乐杂志、音乐副刊、音乐教材、音乐教科书,为电台组织音乐节目,撰写音乐广播稿等。

好友来跨刀,多重演绎够悦耳

本场音乐会收录了黄自及其“四大弟子”江定仙、刘雪庵、贺绿汀、陈田鹤等人以声乐作品为主的音乐创作,又以艺术歌曲为主。这些诞生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音乐作品,很好地运用了西方“音乐、诗歌、钢琴伴奏三位一体”的创作技法,融入中国音乐传统中所形成的既有民族色彩的歌曲形式,可谓“诗乐结合”、“词曲交融”,将较为全面地展现以黄自为代表的中国近代音乐的瑰丽创作。

在沈洋看来,这台音乐会的曲目和2011年的曲目是一脉相承的,集中在一起代表的是文化的传承、社会的变迁。2011年,著名音乐家杨立青教授(2013年仙逝)亲自为沈洋伴奏,让人深切地体会到了“传承”两个字的分量。再度演绎中国艺术歌曲,也是为了把那个年代中国最美的音乐介绍给当代的观众。中国艺术歌曲的魅力,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魅力直射人心,在中国和国外的舞台上都是一样。endprint

猜你喜欢
黄自管弦乐团布达佩斯
布达佩斯:多瑙河畔的明珠
布达佩斯之梦
舞蹈剧《丝绸之路》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上演
育人交融共享
——天津音乐学院青年民族管弦乐团京津冀巡演回眸
机器人担纲管弦乐团总指挥
香港管弦乐团的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旅程
中国学院派艺术歌曲创作的典范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中国二三十年代艺术歌曲中关于歌词创作的研究
千古文章未尽才——黄自对音乐创作与音乐教育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