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不朽之歌《在太行山上》的再创作

2014-04-23 15:40潘宇凌
艺术评鉴 2014年5期
关键词:曲式调性

潘宇凌

摘要:在抗战年间创作的经典二声部合唱作品《在太行山上》因其写作手法的精炼、音乐表现的贴切以及情感上的振奋人心,在70多年里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进。新时期,藏云飞及陈国权先生从曲式结构、音乐织体、声部配置以及调式调性等方面对该作品进行了再编,使其显得更加丰满、生动,具有更为深刻的演唱价值和时代意义。

关键词:曲式 组合扩大 节拍 调式 调性

“1938 年7月前后,为了举行纪念抗战一周年的宣传活动,武汉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在武汉桂涛声把《在太行山上》的歌词誊抄给冼星海,冼星海对曲谱进行了二度创作,使之成为一首当时国内不多见的二声部的大合唱经典曲目,这首英雄的战歌从武汉开始唱遍唱全了中国。”这首作品虽然写作技法简练、演唱方式淳朴。但其短小、精炼且准确的表现形式传承着民族精神和中华儿女的民族魂。多少年来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传唱至今仍被认定为一首经典的合唱曲目。2009年藏云飞先生对其进行改编,陈国权先生又进行了再编。使这首抗战时期的经典合唱作品在21世纪显得更加丰满、生动,具有更为深刻的演唱价值和时代意义。本文即以曲式结构为框架对两个版本进行分析。

一、引子

(一)原曲无引子采用男女二声部的演唱形式直接进入A段主题。

(二)改编版本将原有的A段主题改编为男声三部与钢琴对话式的段落作为整个作品的引子。其中运用了g和声小调的调性,并加以属系列和弦、副属和弦及III的增三和弦等色彩性的和弦。男生深沉而富有磁性的音色搭配多彩的和弦色彩这样丰富的音响使音乐潜藏着一种的神秘、阴霾。(见例1)

演唱提示:

1.男声三部整体保持在中音区,和弦成密集排列。这样的安排要求男声用弱力度半声演唱,这样可以平衡音响使三个声部层次分明音响清晰避免出现混浊。

2.引子部分的钢琴伴奏声部与合唱声部形成呼应。钢琴从单旋律的8°重叠开始,在男声合唱出现的地方钢琴以休止的形式出现,分别在第5、6、9小节处伴奏部分以主题音乐的节选和8°重叠的形式在合唱句尾的长音处作填充,使伴奏部分带有一定的回声感。引子部分呈现出伴奏与合唱两个清晰的层次,音响上干净而单纯。因此在钢琴在弹奏时音色要柔和音响要控制,尽可能与合唱声部保持在同一力度层面。

二、A段

(一)节拍2/4与4/4巧妙组合。

1.原曲是统一在2/4拍子的韵律里。

2.改编后以4/4拍子为主,穿插运用2/4拍子。从引子开始就已将原曲的节拍拉宽且加长了原曲中原有的长音的时值。这样可以使每小节之间重音的距离拉长,使旋律在性格上显得更为舒展、宽广,进行上更为从容,而增加了旋律的延伸性。从歌词来看,前两句“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有强烈的抒情诗的特点。改编过的版本在节拍上采用4/4与2/4的结合运用,使节拍的韵律与分句更接近语言的需要,打破了语言上的方正性。作品在演唱时,语句在4拍子统一的韵律下,语感显的自然,情绪的表达上更为饱满,使歌词在更为贴切的音乐旋律配合下叙述性显得更为充分。从而更确切的体现出主题的延绵,宽阔感,使音乐更加有张力。

(二)演绎方式

1.原曲采用二部合唱的方式演绎作品。

2.改编版本从A段开始。采用四部混声的声部配置,这样增加了音响的厚度和音域的宽度,丰富了音色的多样性和饱满程度,增加和声的色彩感。使和声性在作品中能好的展现,从而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从第18小节开始采用S声部与A、T、B混声四部合唱的呼应形式。下三声部以长音型和声织体在主旋律的句尾进行填充使之延伸,此处织体带有对比复调的因素。(见例2)

作品第25小节歌词“看吧”在原来的音乐中某种意义上带有叹息音调。但改编后的版本中将此叹息音调反用,即强——弱,此动机通过三次的变化重复形成阶梯式的渐强。陈先生沿用了该动机带有小调色彩的下行音调。但却在重复时运用g小调的VI和弦上行转位的表现方式(三和弦——六和弦——四六和弦)。第25-26小节旋律线条呈现出两次6°的大跳。6°在音乐中多寓意希望,在加上小调中的大VI和弦的明朗色彩和最终的三音旋律位置使的此处的音乐内在力度加强,形成强烈的冲击力。这样巧妙的连接将音乐从暗压的场景一下引入到后面“千山万壑,铜壁铁墙”的宽广而宏伟景象。(见例3)

原曲在声部上采用相隔3°的二部合唱为主要。改编后采用混声四部,其中运用了同度及8°重叠的方式,在和声排列法上更多运用混合排列与开放排列。使音响的纵向拉深感更强。

特别在第31小节,女声部与男声部形成8°重叠,然后音乐突然发展到第32小节(气焰千万丈)四部混声的开放排练,音区上下扩展带来了音响的上下展开和厚度感的增加。使此处的音乐突然带有一种稳定的体积感。(见例4)

在第34小节处用男声部演唱有字头的突强后即弱( )的称词“啊”。(见例5)

此处称词“啊”表达了一种主题布局以外的情感,仿佛是以第三人称带着浓浓的感叹。表现了母亲和妻子目送儿子或丈夫上战场的那种复杂的心理。

三、 B段

(一)原曲主要采用二部同节奏的表现方式。

(二)改编后则采用上三声部同节奏。

男低音声部在长音处做填充和呼应。此处的音乐带有一些复调的性质,丰富音响层次的同时男低音采用了律动很强地附点节奏型和弱到强的抑扬格上行。这样的好处在于当音乐在长音停滞感较强时,男低音的演唱,总带有一股内在的推动力。使三部同节奏的进行曲风格里增加了向前的动力。更为迫切的表达刻不容缓的战斗信心和决心。(见例6)

在第52和57小节改编者将原曲中的二拍切分的节奏型改为二八后再休止的节奏型。这样做使“敌人”这个词演唱起来更加短促有力,斩钉截铁。

四、再现段endprint

猜你喜欢
曲式调性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20世纪20—30年代多调性观念与技法管窥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界定·分析·理解
——泛调性音乐分析引论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曲式分析“四要素”的认知与结构功能逻辑的有机关联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调性音乐中“非结构因素”的延长与扩张——以所选的李斯特作品为例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