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声乐演唱与欣赏选修课的有效教学研究

2014-04-23 16:01李莎李薇薇
艺术评鉴 2014年5期
关键词:综合预期

李莎 李薇薇

摘要:课程主旨在于拓宽学生眼界,丰富其思想内涵,提升艺术修养。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实际上,艺术需要高度的自我完善、性格塑造和实践悟性的综合学科。

关键词:综合 预期 有效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给我校开设艺术选修课提供了可能。根据兄弟院校的公共选修课设置习惯,结合音乐专业特点,课程设置为《声乐演唱与欣赏》。由于是公共课的形式,授课对象也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课程中技能练习环节安排要适度,这样才能符合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客观规律。针对非声乐专业学生,在内容中融入了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如《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西方音乐史》、《声乐发展史》、《中国民歌》和《声乐基础理论》等。

一、课程目的

《声乐演唱与欣赏》作为新开设的,七门科目小综合形式的公共选修课程,需要研究考虑如何协调,如何分配各科目所占比例,以及各科目讲授的前后规律等问题,进而有效且较全面地展示声乐以及其他几个科目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公选科目设定的20个课时中,对声乐的认识有一个形象的主体架构。笔者将重点研究科目设置比例问题,串联相关知识的手段,以及帮助学生理解剖析课程发展和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

开课前的备课阶段,笔者对90后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走访,他们普遍对声乐的认知停留在电视音乐类娱乐节目上,专业知识细碎凌乱,对音乐的理解,处于无序且信息量少的状态中。为了引导大家走入音乐殿堂,享受声乐美妙的音符,从学生心智的特点出发,笔者翻阅了大量的文献,提出实用性为主的课程设计思想,将多门课程,有机的交融在一起,让学生易于理解,对他们今后的艺术学习起到启发指引的作用。

本课程的教育目的是为了让没有音乐专业背景的学生了解声乐乃至音乐的基本意义,从技能技巧出发,掌握声乐演唱及声乐欣赏的几个注意要点,在声乐领域横向、纵向的对中西方声乐发展做一个比较。课程主旨在于拓宽学生眼界,丰富其思想内涵,提升艺术修养。

二、课程进行,如何有效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效”意指“能实现预期的目的”,或指“有效果”。在本研究中,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公共选修课区别于专业课程,学生们在学习动机上,应该是更主动的,但在专业课程背景的知识又明显匮乏。不可否认,在没有充分了解专业基础知识前的喜爱,是有一定盲目性的。教师如何通过有效教学实现教学预期,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一)声乐的教学特点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声乐等艺术门类在生活中不能创造劳动价值也有实际的科技含量,所以只将艺术类的学科作为休闲爱好的衍生,或者仅仅是满足个人情趣的娱乐手段而已。实际上,艺术需要高度的自我完善,性格塑造和实践悟性的综合学科。就拿音乐为例,在现代人们将音乐划分在艺术范畴里,而在两千八百年前的古希腊,音乐是作为数学分支而存在。这样的分类,是有一定依据的。音的本源——振动,物理现象。振动的频率决定音的高低,比如国际标准音a1,每秒钟振动440下,振动速度越快,音越高;反之,则越低。在中国古代,也提出三分损益法,用来确定音阶,固定音高。改变世俗对音乐等艺术门类的轻视,也是我们这门课程的一大任务。

在已经习惯普遍填鸭式教学课堂的年轻的大学生中,让其习惯有问有答,自己提出问题进而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从而解决问题,显然是不适应的。在开课之初,谈到歌唱呼吸的动作分解时,学生自我展示的意愿并不强烈。在音乐基础理论部分授课时,笔者的数学分解式说明,进行的异常顺利,相较音乐专业学生而言,数理逻辑方面,普通专业的学生要显得强很多;而在专业性较强的知识点讲授,特别是实践操作这一块,学生们的表现出耐心缺乏。声乐演唱与乐器演奏都是技能性非常强的学科,没有练习就没有收获。

(二)教学中的难点

声乐演唱与欣赏课程的主要安排,从设计之初到课程实际展开时,都以学生的反馈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选择他们能够最大程度接受知识的方式,讲授他们最关心、最需要的课程内容,对他们进行有效教育。其中的难点:

1.选择授课内容。本课程是6-7门科目小综合形式的公选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也没有在音乐专业课程中开设过。因此,实践中的学生反馈,是制定教学计划老师最重要的参照。

2.授课方式的转换节奏。音乐类的专业授课,实践性强,课堂气氛要求活跃。受授课环境的限制,以及学生们不同专业背景的约束,将理论说明、欣赏、教师示范、学生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有节奏的训练中掌握声乐知识。

3.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实践环节的展开。声乐实践,离不开伴奏类的器乐,受条件所限,笔者采用的是多媒体伴奏形式,在教学上还有待完善之处。

(三)选修课中的设计

笔者将20课时按照先概述再细解,先西方后中国的顺序,进行了安排。第一课讲解声乐的起源,训练声音的基本目标,判断声音优劣的标准。将庞杂的内容压缩成精辟且实用的几句话,帮助学生记忆,如判断自己演唱技能是否正确时,需记住“舒服的(声音)才是正确的(声音)”。在第二次课时,加入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为后来学生完成独立识谱完成歌曲,创造可能。发声技巧上,以对气息的说明为主。从第三次课开始,对声乐的其他门类陆续展开讲述,音乐剧、歌剧、戏曲、曲艺、民歌都有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其间,穿插带入声乐技巧的讲解,而且还要学唱一、两首声乐作品。

三、课程收获,有效效果

对专题讲座为框架,基础知识穿插其间,实践与欣赏并重的教学方式,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课程初期和后期学生课堂表现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对艺术课堂已经适应,在热烈的谈论气氛中,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能有条理的分析声乐作品演唱。对声乐演唱与欣赏选修课的有效教学研究才刚起步,沿着目前的教学思路发展,相信还会有更多可喜的发现。endprint

猜你喜欢
综合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活”起来
对动漫艺术“综合与表现”领域多元化应用形式的探索
民用飞机机电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分析师一致预期
弘扬杨惟义生态理念 注重综合立体防害虫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