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针对“哀”的音乐治疗

2014-04-23 16:03陆厚廷
艺术评鉴 2014年5期
关键词:音乐治疗流行音乐情绪

陆厚廷

摘要:“喜、怒、哀、乐”乃人生四大情绪特征,出处《礼记?中庸》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哀”也可被称为是一种疾病,人在极度忧伤时,可伤及肺部,这在养生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既然是一种疾病,那这种病通过何种药来进行医治也成为了一种学问。本文笔者从音乐治疗入手,对人体情绪中“哀”的治疗方法提出一些看法和理解,并在文中进行相关的阐述。

关键词:音乐治疗 流行音乐 情绪 情感

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机体,也有七情六欲。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相反,异常的精神活动,可以使情绪失控,甚至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造成百病丛生,甚至短寿。

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从广义上看,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不大,可界定为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笔者在这儿,可把它分为两个层次。情绪作为感受体验的动态,具体情境性、短暂性、冲动性、外显性等特征。情绪如悲、喜、怒、惧等是可以测量的,是人与动物都具有的反应。

情绪时在情绪基础上产生的,具有社会性、稳定性和深刻性等特点。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种。②

一、音乐对情绪的调节

音乐究竟能否调节情绪的状态,如何调节情绪的状态,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理解音乐在人的心理过程中的作用。

《乐记》多次谈及音乐协调社会群体的功能,在《乐本篇》中,提出“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性”,明确了“乐”在民众中的情绪作用。在《乐象篇》中也谈到:“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生民之道,乐为大焉”,提倡音乐在有益人民身心、改善社会风气、影响伦理道德、构建和谐安定的社会中起着积极作用。并特别强调音乐是教养民众最重要的方法。在《乐化篇》中更明晰地论述了音乐影响人心,进而达到人神想通,天下和睦。同时《乐记》也谈到音乐对人影响深入,便于移风易俗的特点。

《乐记》还具体地谈到:“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③文中分析了不同音响的形态与情态音调,可以诱发人们的不同情绪,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动态和行为。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提到的“物和则嘉成。故和声入耳而藏于心,心亿则乐。窕则不咸,槬则不容,心是以感。感实生疾。”④强调和谐的事物才能完成美好的音乐。和谐的声音进入耳朵后,便易藏于心中,心情安宁就会获得愉快,因此声音不能过分粗细,太细人心不满足,太粗人心受不了,以至于引发疾病。这既接触到听觉感受性的范围,又提及音乐的选择与健康的关系。

不管是《左传》还是《乐记》都详细的记载了音乐与人心理情绪的密切关系。古希腊已认识到音调对不同人的情绪影响是有差异的,例如:人们认为A调高扬、B调哀怨、C调和蔼、D调热烈、E调安定、F调淫荡、G调浮躁。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与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推崇C调,认为它最宜陶冶青年人的情操。

音乐对人体能够产生不同的效能,如,镇静、镇痛、降压、安定、调整情绪等。研究表明,音乐能够明显地提高人体的疼痛感觉,证明音乐确实有镇痛作用。音乐对人的情绪影响是音乐治疗的重要依据之一。人的情绪与大脑皮层、丘脑下部、边缘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边缘系统对调整人体内脏生理功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能引起人愉快与舒适情绪的音乐,能够改善与调整人的大脑皮层与边缘系统的生理功能,从而调整了人体内部器官的生理功能,使音乐具有治疗作用。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不仅能给人们提供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同时还可以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鼓舞我们的意志。优美、轻松、愉快的音乐可以使我们心情舒畅、视野开阔;雄壮、激昂、奔放有力的音乐会使人意气风发、热血沸腾。

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状态的强度、程度和持续长度。使之处于适合人的健康状态的程度,使人的不平衡心态趋于平衡。英国前首相希思在《音乐——我终身的乐趣》一书中多次谈到音乐对自己情绪的调节作用。他提到:“在思索情绪支配之下,感到在一天紧张奋斗之余,自己需要平静地放松放松时,我就爱听巴赫的前奏曲和赋格”。张鸿懿在《音乐治疗学基础》一书中明确揭示音乐对情绪的双向调节作用。她指出:“音乐能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等人脑主管情绪的中枢。”一方面可以缓和人们的紧张状态,使之放松、恢复内稳态。另一方面在人们疲惫、涣散,或情绪低落时,音乐又可以使之兴奋振作、精神焕发。⑤

二、情绪“哀”与“忧”的体现

“哀”与“忧”从广义上来说,其意义是一样的,都表示心理情绪上的低落与压抑。从狭义上来说,“哀”有“悲哀”一说,指伤心、难过,侧重于情绪上的不稳定;“忧”则有“忧郁”一说,侧重于心理上的压抑,多因悲忧过度所致。

忧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极度忧伤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呼吸功能受损。《红楼梦》中多愁善感、忧郁伤身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⑥(1730-1801)在《〈源氏物语〉玉小栉》(1799)中提出“美学‘哀”,并对这一理念及其在《源氏物语》中的体现做了详尽的阐述。在《〈源氏物语〉玉小栉》中,他把日本平安时代的美学理论概括为“物哀”,认为“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动最深的”。

他认为凡哀者,本来是耳闻、目睹、感触到外在事物时,内心有所触动而发出的叹息声,不单指悲哀、高兴、有趣、快乐、可笑,但有“啊”、“哦”之叹,都是哀;认为“知物哀”至少有“心(精神)”、“情(感情)”和“意(意味)”三种“心”的参与。三者作为“物”之内在的要素,在直观“表象”方面(“表象类比性”)彼此相连。“物”是认识感知的对象,“哀”是认识感知的主体。“物哀”就是二者互相吻合一致的时候产生的和谐的美感。优美、细腻、沉静、直观。“哀”作为美的概念、美的范畴,着重强调的是情感主体的价值关系、情感主体在特定场合涉及的特定的客体对象的价值关系以及主体与客体共通的适合于普遍客观的价值关系。“哀”的精神态度一般是一种预想的达致静观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所带来的“爱”、“感动”、“静观”、“咏叹”等几个方面。因此,“哀”是一个具有特殊心理意味的范畴,它不同于狭义的悲哀怜悯,是直观与感动融合的审美意识。endprint

“哀”与“忧”在人们的心理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音乐治疗中应采取狭义上的理论概念,把心里的伤心、难过,和心理上的低落、压抑区分开来对待,同于本居宣长学者的观点。

三、流行音乐治疗曲目中歌词的存在与否

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即弗洛伊德提出的,艺术品的巨大吸引力并非在其美的效果,而在于其释放了人的本能需求,满足了被压抑的欲望,消解了因压抑这些欲望而造成的紧张。这种释放具有心理治疗的作用,同时又是令人愉悦的,艺术家和欣赏者都因此而得到心理的平衡。

歌词是诗歌的一种,入乐的叫歌,不入乐的叫诗。入乐的歌在感情抒发、形象塑造上和诗没有任何区别,但在结构上、节奏上要受音乐的制约,在韵律上要照顾演唱的方便,在遣词炼字上要考虑听觉艺术的特点。

歌词存在于音乐治疗中并不常见。对于理解性不强的小朋友来说,歌词无疑是多此一举,重点则在旋律的选择上;对于初、高中的同学来说,歌词与旋律同样重要。

听赏者打开音响之前,心理状态可能是平和宁静的,也可能是烦闷疲倦的。心情平静者往往抱着投入审美体验、获取审美愉悦的目的。由于环境比较单纯,没有外界干扰,所以欣赏者在音乐声中很快便进入特定的意境之中,诸心理要素逐渐展开活动……有时,欣赏者还预先掌握了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题材内容等资料。于是能更准确、深入地理解、认识音乐的内涵;有时,欣赏者又喜欢听自己比较熟悉的作品,反复玩赏,达到预期的审美愉悦。而烦闷疲倦者的音乐欣赏则多是为了休息、解闷。乐声响起,因工作或生活琐事而绷紧的神经开始慢慢松弛下来,但精神尚未能完全集中起来,处于懒散、消极的状态中。此时与音乐无关的思绪仍不时在脑子里绕来绕去,有时刚集中注意听了一会儿,被音乐激起的情感、联想、想象却又控制不住地发散开去,离题很远,等注意力回到音乐上时,乐思已前进了许多,就这样,这种若即若离的散漫的状态有时会一直持续到欣赏结束。但也有时欣赏者的无关心理活动因音乐的吸引逐渐增强而完全停止,各心理因素开始综合协调地运动起来,遂进入审美体验状态,欣赏者在审美愉悦中也达到了休息的目的。

四、结语

音乐可以使我们的情绪由愉快变为悲伤,也可以使我们的情绪由悲伤转为愉快;它可以使精神紧张,也可以使精神放松。通过音乐治疗对人的情绪、精神、神经系统进行相关调节,从而使人体处于一种非常均衡而向上的状态,增加免疫系统的敏感性和活跃程度,增强其免疫力。

进一步分析可见,一个人在身心处于平衡、积极状态时,倾向于喜欢欣赏音响和谐、以积极的情绪情感表现为主的音乐作品。但如果消极情绪情感表现的强度较低,尤其当消极与积极的情绪情感表现交织在一起,而且音响方面较为和谐、优美时,即低强度的消极情绪情感融入高程度的总体和谐之中,往往更受听者欢迎。相反高强度的积极情绪情感表现往往会出现不和谐的音响,导致听者喜欢程度降低,甚至影响听者对音乐情绪情感的判断。

参考文献:

[1]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2]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吉联抗.春秋战国音乐史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4]王茜.美丽与哀愁——《源氏物语》中的物哀美[J].青年文学家,2010,(05).

注释:

①《礼记》是一部儒家经典,是西汉武宣时代礼学家戴圣编订的四十九篇本,是先秦儒家学术论文汇编,非一人一时所著。《中庸》是四书五经中四书的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最主要的经典之一,原为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

②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72、276页。

③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第288页。

④ 吉联抗:《春秋战国音乐史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第31页。

⑤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北京: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0年,第7页。

⑥本居宣长(もとおりのりなが):日本江户中期学者,日本复古国学四大名人之一。长期钻研《源氏物语》、《古事记》等日本古典作品。提倡日本民族固有的情感“物哀”为日本国学的发展和神道的复兴确立了思想理论基础。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乐治疗流行音乐情绪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浅谈音乐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困扰问题
音乐治疗与高校器乐教学课程的融合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节律变化与心理体验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