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打破高校音乐专业就业困境

2014-04-23 16:09张嫚
艺术评鉴 2014年5期
关键词:社会需求就业

张嫚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音乐专业生的就业困境,提出高校在音乐专业教学上,要利用教学资源,改革教学设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让音乐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充分发挥和扩大音乐的社会功能和社会需求,拓宽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关键词:社会需求 高校音乐专业 就业

一、高校音乐教学与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音乐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轨

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能力的提升,音乐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发展市场。而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音乐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却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困境。一般说来,高校音乐专业设置主要分为五类,即音乐教育类、音乐表演类、音乐学类、作曲与指挥类、艺术管理类。音乐教育类学生就业,主要倾向于学校或社会力量的音乐教育;音乐表演类学生就业,倾向于报考专业音乐表演及演奏团体;音乐学类、作曲与指挥类理论性较强,适合从事专业的理论研究;艺术管理类属于近年兴起的应用型学科,就业方向为剧院、剧团经营管理及文化产业类的经营管理等。

当然,这些只是理论上的专业与就业衔接的理想模式,而事实上呢,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态与理想状况相差甚远,非但没有达到“无痕对接”,相反地,矛盾和冲突却是愈演愈烈。一方面是社会需求缺口,另一方面则是学成找不到工作,这种现象越来越成为音乐专业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矛盾。

(二)音乐专业学生就业难的自身问题

学生就业难与其自身的问题是密不可分。由于受个人对音乐的喜爱程度、高考时的文化分数影响,许多没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无奈地”选择了音乐专业,报考的盲目性和选择的局限性导致他们根本没有考虑到将来的就业问题。而初入大学后,考入大学的兴奋感以及摆脱了高中的学习压力后的完全释放,加之同专业的学生大多不热爱学习,学习氛围散漫,导致很多学生学习不认真不努力,专业知识低下,也不思进取,很少有学生会思考四年后的就业这个问题。而有些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更新,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缺乏认知,以及自身的职业定位不合理,眼高手低,对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从基层干起,种种这些原因,导致音乐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最终陷入就业困境。

二、高校音乐教学与社会需求“对接”的思路分析

(一)音乐教学与社会对音乐娱乐审美功能的需求相对接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也同样得到了进步。音乐作为一种精神消费,其市场非常广阔,无论是男女还是老少,都能在庞大的音乐类型中找到自己所喜欢的音乐形式,因而其商业价值可谓极大,音乐的商业价值指音乐本身在成为商品后所具有的价值和在消费场所带动下形成的音乐产业。人们为满足其娱乐审美需求而去购买各种跟音乐相关的商品或者进行音乐消费,如观看营业性舞台音乐表演,购买音像带、唱片、CD、以及音乐播放器MP3、MP4等。从音乐的娱乐功能讲,音乐满足了人们的感官(视、听)需求,即无论是自身表演还是观赏,不论是自我娱乐还是聆听享受,音乐都满足了自身或他人的生理和精娱乐神审美需求,因而进一步推动了音乐产业的进步与发展,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声乐、器乐、舞蹈等形式外,时下的许多节庆、电视节目网络传媒等,音乐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有着广泛的市场。

因此,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上,可适当增设“环境音乐学”、“消费心理学”、“音乐与心理”等方面的内容,培养、锻炼学生认识音乐(音响)在社会生产劳动中的重要作用,学习、掌握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相应的音乐形式(节奏、音色、旋律等)的应用技巧,还要关注校园围墙外的音乐新动向,探索和研究发展音乐在更广泛领域里的应用。适当增加“舞台表演”、“音乐修养”、“音乐制作”等相关领域的训练。学校还可以与此类企业联系,通过校企合作,代为包装、培训,也可使学校的音乐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达到最佳配置,发挥最大效用,培养社会需要的实践性音乐人才。

(二)音乐教学与社会对音乐医学治疗功能的对接

众所周知,当人们疲倦货伤心时,总喜欢选取适当的音乐来自己我放松和疗治。欣赏优美的音乐可以缓解人们的疲劳,使人获得心灵的抚慰,让人兴奋或平静,减少苦难的压抑和重获新生和希望。音乐在治疗上的功用,是有史可循的,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听音乐益于健康的记载。而且很多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都有类似的表述。科学意义上的“音乐治疗”应该起自上世纪的二战时期。当时,由于医疗条件不足,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下,美军伤亡较高,但是在音乐环境下的一些医院,士兵伤口的发炎、感染情况相对较低,死亡较少。随后逐渐发展成一种“音乐治疗”。

因此,高校应该以社会对音乐的医学治疗功能为导向,探索一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道路。如在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中,相应的设立“音乐医学”、“音乐与心理健康”、“音乐治疗”等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医学、生理、心理健康知识及与音乐的内在关系,学习音乐在其中的独特作用,重点是学习音乐在人们精神世界里的作用,并运用运用音乐手段来缓解病痛和解决心理疾病。以此来对接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拓宽音乐专业学生就业之路。

(三)音乐的智能开发功能与教学设置相对接

欣赏音乐活动,或参与音乐活动,可促进左脑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发人们的智商和情商。在参与音乐活动中,对乐器运用和演奏是一种触觉和感觉的训练,是生理运动与心理感觉相联系的活动,使人的感官神经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功能得到加强。高校的音乐专业教学,可以相应的增设音乐与智能开发的课程,比如“音乐美学”、“音乐价值论”等课程,可以从审美、社会角度,发掘智力潜能开发的形式、方法、途径,更可以由此不断探索音乐之于智力开发的新领域,打破高校音乐专业生的就业瓶颈。

三、结语

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精省文明建设也必将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音乐对作为精神文明的一个分支,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学在音乐专业教学上,要利用教学资源,改革教学设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让音乐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充分发挥和扩大音乐的社会功能和社会需求,拓宽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胡明星.论以市场需求引导高校音乐教学改革[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2]刘友红.当前我国大学人文教育误区的表现与对策[J].成才之路,2008,(16).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需求就业
公共营养师社会需求现状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关于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及能力培养研究
浅议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与管理水平提升
关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演讲能力培养与领袖气质养成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