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唱的歌“动起来”

2014-04-23 16:16王旻
艺术评鉴 2014年5期
关键词:律动教学动起来学习主动性

王旻

摘要:低段年级孩子天生的本能用体态律动教学能更好的发掘出来,这不仅培养对孩子们重要的节奏感,建立身心的和谐,还让他们更加健康活泼、激发了想象力和课堂的趣味性、促进有效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低学段儿童活泼好动、课堂气氛活跃性较强,同时他们的想象力丰富,教师应该是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他们好动的天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参与音乐课堂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边唱边表演,让他们能在玩中学、乐中学,动中学随着音乐做各种律动,对音乐产生极大的兴趣。律动教学法贴近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活泼好动、参与课堂欲望强烈,能够最大限度的帮助他们理解乐曲,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还促进并最大化的创设与同伴间的合作意识和环境,拉近师生间距离,真正做到课堂零距离。

关键词:律动教学 学习主动性 趣味性教学

体态律动教学法是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于1900年提出的,意在“唤醒天生的本能,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建立身心的和谐,使儿童更加健康活泼、激发形象力、促进学习。”然而在中国律动教学起步较晚,传统的中小学音乐课教授方式多是以聆听为主,缺乏辅助式的教学手段,导致音乐课一直中规中矩,彰显不出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特点,学生慢慢地也就丧失了对音乐基础性素质提升的兴趣,缺乏从音乐中主动追求获取自我满足、自我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近年来随着“新课改”、“新课标”的落实使得教学方法越来越丰富多样,而我校一直致力于“教为学服务”的教育思想,下面就小学低年级律动教学的服务功能做简单阐述。

一、律动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低学段儿童活泼好动、课堂气氛活跃性较强,同时他们的想象力丰富,教师应该是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他们好动的天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参与音乐课堂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边唱边表演,让他们能在玩中学、乐中学,动中学随着音乐做各种律动,对音乐产生极大的兴趣。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所有智力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一种情绪激发状态,可以使人处于兴奋状态,调动了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动物说话》这是一首要求学唱的歌曲,学生一听到音乐中各种小动物就情不自禁地开始做出各种体态动作,这是他们的自然反应,于是我就在歌曲间奏部分设计一些律动,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掌握了节拍同时也加大了他们歌唱的兴趣,在下面的创编环节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

二、律动教学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强课堂参与性

有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认识活动中调动的感觉器官越多,就越能全面深入的把握好认识对象。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知道低段年龄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特别是单纯的倾听式音乐欣赏,学生要保持较长的欲望和主动欣赏是不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这个时候加入体态律动就显得尤为必要。调动学生身体的各个感知器官,将动作与音乐结合,使学生能够多方式的参与音乐欣赏,真正的理解和全身心的投入到乐曲中。以苏教版一年级下欣赏曲目《铁匠波尔拉》为例,教材选取了一个片段,A段轻快活泼,表现了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快乐。其中在每个乐句末尾小节强调后一拍,突出打铁的节奏。我在教学时采用学生自己创编的打铁律动不仅参与性加强,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律动对音乐主题旋律感受更为直接而明了,很自然的在末尾小节就知道强调后一拍。对于中间部主题的变化学生刚开始是因为感受到律动的不和谐而停止了,但到了第二遍时学生马上就能够主动变换律动加入到音乐中。这个时候律动教学的独特魅力就显现出来了,能够用直接的肢体动作结合乐曲节奏让学生较快的加入到欣赏乐曲的学习中去。

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之所以反对把音乐的听觉训练当成纯粹的知觉训练,就在于他知道倘若学生在长期的强制性恐惧中接受听觉训练,而从未用身体体会音乐的律动,从未用心灵领会过音乐的情感,那么这个学生就会被训练成“具有敏锐听觉,却对音乐麻木不仁的人。”

三、律动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表达歌曲情绪

音乐教学中一般歌曲处理的方法有:讲解词义,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风格特点、强弱对比、“高潮”等。但低年级的歌曲大都比较短小,我们只要提示学生注意音乐强弱的变化,情感的变化,一般的歌曲就能演唱的比较好,而歌词理解方面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尚浅,词汇量较小等实际问题的约束,相对而言理解力也就弱了些,这个时候在歌曲处理中如果能加入律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较快的理解和掌握歌词而且能在演唱时更深入的理解、表现歌曲。如苏教版一年级下歌曲《快乐的小木匠》,三段歌词对于一年级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我根据歌词内容设计了相应的动作,强化了学生对歌词顺序的记忆,同时学生在学唱歌曲的同时还能够适当的“动起来”,这样虽然歌词内容较多,但由于教师加入了合理的律动,学生学起来会觉得轻松而有趣。另外这首歌曲的伴奏音乐有两小节的预备拍速度还是较快的,要求一年级的学生在短时间要准确的进入是有难度的,教师用传统的听唱法效果不佳,这个时候我设计了四个双手左右摆手的动作,使得预备拍处理简单化。所以说律动教学法便于全体学生较快地参与到歌曲的学习中来,使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律动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和身边的一些音乐老师交谈中,大家都说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困难重重,因为它对教师理解和把握乐曲的能力都提出较高的要求。我想趣味性教学是低年级音乐教学众所公认的,而趣味性教学方法律动法就是常用之一,因为律动法贴近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活泼好动、参与课堂欲望强烈,能够最大限度的帮助他们理解乐曲。然而律动是需要丰富想象力和独创性的活动,在接触了各年龄段的学生后,我发现由于学生的生活积累、记忆、想象不尽相同,所以发挥想象与创造力的自然律动,就会各具特色。例如在一年级音乐欣赏课上,我播放了一段圣桑《动物狂欢节》的《水族馆》,告诉学生听到音乐的时候,教室就变成了一个大水族馆,他们就成了各式各样的海洋生物在海中游来游去。音乐再次响起时,我的眼前就出现了姿态各异的鱼儿,海龟,水草等,慢慢地还有个别学生会根据音乐的缓急,变换姿态与律动,此时学生们都根据音乐充分的拓展了自己的想象空间,创造出新颖奇特的动作。

五、律动教学加强同伴间交流,拉近师生距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律动法可以促进学生同伴间的合作意识,创设天然的合作环境。通常合作的方式由两人间、小组间甚至还有整体的合作等等,这样就要求学生融入到集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学生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性较强,还有的老师也会参与到其中,自然师生间的交流也就加强了,只有融入学生,师生之间才不会有距离感,也更利于知识的传递。所以说律动教学不仅使学生处于课堂的活跃地带,便于同伴间的交流,活跃了课堂,而且学生与同伴间、师生间的互相激励,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真正实现课堂上的零距离。最后,老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强调在宽松的环境中,儿童的自我意识以及成长发展会更顺利、更健康。教师如果想造就这样的环境,就要使学生感受到环境对他们的容纳,使他们认为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是独立的人,学生应该是教育的中心。

最后我想说的是小学的音乐教学是大众化的艺术教学,不是专业艺术教学。我们的教学任务是发展学生的音乐艺术实践能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在律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听到的音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律动表现出来,让学生充分享受音乐的快乐,提供学生展示丰富想象力的平台,启发学生对音乐作品本身的理解,通过相应知识的积累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并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律动教学的有效渗透,让我对低段的音乐教学有了新的想法,让我的音乐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学生能够在我的课堂上快乐、积极的学习。其实这样的学习过程也正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能力提升的展示,如果教师能够把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作为设计教学环节的首要理念的话,那么很显然律动教学的课堂渗透是极为必要的了。这样我们的音乐课堂才能受到美的感染、真正获得美的享受!endprint

猜你喜欢
律动教学动起来学习主动性
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幼儿舞蹈教育中的律动教学探究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策略
中小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策略
浅论小学生学习数学主动性的激发
冠心病人如何“动起来”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未来城市交通如何“动起来”
浅议律动教学在音乐课堂中的灵活运用
有效运用律动提升学生音乐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