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智慧
——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原金融学院院长朱新蓉

2014-04-24 08:20
财政监督 2014年10期
关键词:学院金融学生

●本刊记者 尹 情

巾帼智慧
——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原金融学院院长朱新蓉

●本刊记者 尹 情

朱新蓉,广东梅州人,1985年从中南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师从著名的金融学家周骏教授,攻读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2—2008年期间,历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系副主任、主任、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区域金融及金融机构与市场。社会兼职: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金融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委决策支持顾问、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

无论是在校园里,还是在网络上,对朱新蓉的评价好评如潮,认识的不认识的,校内的校外的,用时下较为流行的话来说朱老师有很多学生“粉丝”。许多学生为在大学期间未听过她的课而感到遗憾。

她性格直爽,为人热情,在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15年工作中,“热心大姐”的形象深入人心。大家喜欢听她充满感染力和号召力的讲话,这似乎成为学院师生的“心灵鸡汤”。

在金融学界,她亦是少有的数位知名女学者之一,学术成果累累。在她眼里,学习、研究从来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俨然,做学问已经成为她的一种生活习惯。从院长职务退下,57岁的朱新蓉学术成果更多了,她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科研工作之中。以女性特有的智慧、善良、细腻,在工作、教学、研究、家庭中行走自如。如此一位名家,令笔者感怀的是其热情智慧的生活态度,用“担当、包容,坚持、用心”领悟人生真谛。

传承父辈衣钵

父亲传授给我最大的精神财富是担当和包容,让我学会了坦荡地对待人生。

读书时期,父亲常常给朱新蓉讲一二·九运动、闻一多事件,以及他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热血沸腾的故事。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不仅深深地影响了身处抗日战争中的青年学生,而且父辈的这种报国热情更加感染了年幼的朱新蓉,使她从小领悟“担当”二字的含义。

“我所受的家庭环境影响主要是来自我的父亲。”在朱新蓉的印象里,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父亲作为大学教授身受运动冲击,他仍能保持淡定、从容的心态,坚持认真工作,写讲稿、教材、编书。这种对生活的“包容”态度,对她影响至今。

高中毕业下乡三年,朱新蓉视之为一段“快乐而重要”的经历。对于从未接触过农活的她,下田种地干活免不了“帮倒忙”闹笑话,村民们非但没有责备,反而每天给她记工分,最后索性专门拿出一块小地让其倒腾。农民们身上的淳朴与热情让这位五谷不分的城市少女更深刻地领悟到担当和包容的意义。这段平凡而琐碎的农村经历,不仅让她收获了很多人生感悟,而且使她养成了坚忍不拔、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1978年,恢复高考第二年,她应招回城。在面对人生的重要选择时,父亲给予了她最大限度的自由,鼓励她自主地做出选择。在第一年报考清华大学失利后,朱新蓉意识到自己更适合文科,并最终顺利进入湖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专业学习。

“百业兴,则金融兴;百业枯,则金融亡。”在经历“文化大革命”洗礼之后,中国经济百废待兴,国内金融一片萧条。1979年,金融专业在中国还是“冷门”。朱新蓉选择金融专业,实际上是继承了父业。父亲大摞的金融专业书籍和资料,以及平时讲得最多的“货币”、“信用”等概念,这些平日里对金融专业知识的耳濡目染,使她在大学三年级就提前毕业。

响应国家亟需研究生人才的政策号召,朱新蓉又投入了考研队伍中。凭借对金融专业知识的深厚积累,加上外语和数学学习的优势,她考取了著名金融学家周骏教授的研究生。跟随周老师严谨治学,并有幸接受黄达、刘鸿儒、曾康霖等老前辈的指点,使她极大地拓展了研究问题的思路,多次在《金融研究》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而后,她又成为90年代为数不多的女博士。

回顾一路成长历程,父辈的精神在她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而她反复强调的 “担当”与“包容”,正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父亲传授给子女最好的精神品质,促使她一步步敲开成功的大门。

与周骏、宋清华教授参加2013年度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

金融玫瑰俏开

1993年被授予全国财政系统优秀教师

简单的事,坚持做就会不简单;平凡的事,用心做就会不平凡。

1993年教师节,从教八年的朱新蓉与恩师周骏教授一起被评为“全国财政系统优秀教师”,这是她第一次获得部级以上(财政部)奖励。虽然没有奖金,但是一张荣誉证书让她感动良久,这是对她几年来辛勤工作的高度认可。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促进我国金融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大批金融人才正在成长。而这一时期,正是朱新蓉教学最忙、课程最多的时候,一周连轴七天上课没有休息,上完校内的课程,还要去校外给社会人才讲课,有时候一天连续讲四五个小时的课。然而,令她无比欣慰的是,每次评教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学生们对她的授课反响极好,许多学生点名要听她的课。这些肯定与表扬让这位年轻的女教师干劲十足,决定用更大的努力来回报学生和社会的认可。

这一年,朱新蓉正式担任金融系主任,接管金融系行政管理工作,这一任职持续了15年。作为一名年轻的女院长,如何勇挑学院发展重任,带领好国家重点学科这个团队?朱新蓉用四个字来回答——坚持、用心。

在主持金融学院15年工作中,她“热心大姐”的形象深入人心。在朱新蓉心里,她从来没有把院长当官来做,而是将自己作为学院师生的朋友、大姐来相处。女性所特有的智慧、善良、真诚,使她在管理工作中更具有优势。她从来不对教师进行训话,而是通过女性的细腻感情、富有渲染性的语言来感染鼓励大家。

每月一次的学院大会,她将学校重要的会议精神用通俗、带有正能量的语言传达给学院教师。她的热情与乐观很容易感染人,听过她的讲话,不少老师顿发感慨:“回去又有信心了!”而在平时与老师的交往中,作为女性院长,她少了诸多官场上的人情往来。一百多人的团队,在她的带领下精诚团结,学院发展欣欣向荣。

1995年,投资经济获得当时全国高校唯一的该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7年,金融学、投资经济均被确定为财政部部属院校首批重点学科;

2003年,金融学和国民经济学(投资)又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2006年、2008年,《投资学》、《货币金融学》课程分别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7和2008年,金融学本科专业、投资学本科专业分别被评为湖北省品牌专业;

2007年,涵盖金融、投资、保险等内容的金融学科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简单的事,坚持做就会不简单;平凡的事,用心做就会不平凡。”这两句话令她感受良深。作为女院长,她用智慧去收获奉献的快乐,用真诚去营造和谐的温馨。而学院步步为营的发展,正是得益于她所特有的女性智慧。

师者经营未来

作为老师,你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你给学生一桶水,自己要有一缸水。

在金融领域,弃教经商的现象不少见。朱新蓉的见解颇为独到,她有一句话:“我们不是未来,但是我们的学生是未来。与经商不一样,我们在经营未来。”这种为师境界和人生高度,不得不令人折服。

在她带过的学生之中,有不少是证券公司总裁、银行行长,她的硕士生、博士生都自诩为“蓉门弟子”。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方法以外,她还会有意将学生带到金融圈子里与学界大师交流学习,启迪他们的学术智慧。她非常高兴收到学生的短信,告诉她有大师来汉讲学,希望能邀请其来本校讲座。鼓励学生与学术大师交流学习,这一传统源自她的导师周骏教授的带领,而如今,它已经作为一笔精神财富在金融学院传承。在院长交接过程中,她特意将这项事务传递下去,交接到现任院长手中。

朱新蓉的专业知识十分广博,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三十年来的学术研究习惯。她喜欢做读书笔记与检索,并及时将新知识运用到第二天的课件中,这早已成为她的生活习惯。在她的思维里,所有新知识进入脑海,会自动链接到已有的知识系统。她认为,作为一名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给学生一桶水,自己要有一缸水。为此,加强学习对她而言是无时无处不在的事情。枯燥高端的金融知识,经她的讲授更为贴近生活,这种“接地气”的授课方式赢得了学生们的广泛好评。

在私底下,这位热心的女教授十分喜欢与学生们一起交流讨论,她常常会不定期针对时下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他们在学习中的思考习惯,并有意训练他们的演讲能力、行文风格等。而学生们也会主动地向她提问,学习老师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并对老师的观点与论述进行补充。接到新的课题,她会带着学生一起去研究调查。这种不拘形式的思想碰撞,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为他们开展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连续几年,她所带的学生先后多次荣获省级优秀毕业生论文;她带的三个博士生相似地传承了她在学生时期的研究风格,先后在国家权威期刊《金融研究》上发表论文;两份金融研究报告获得省政府省委书记领导签批,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亲自审批了他们关于设立光谷银行的调研报告。

对于学生,她不仅是他们的学术导师,更是一位生活导师。除了平时与学生不定期地进行学习交流,每年过年的“团圆饭”也免不了。每次遇到朋友、与往届学生聊天时,她总会习惯性地问一句:“你们单位招不招人呢?我有几个优秀的毕业生。”她尽心尽力为学生推荐工作,真心诚意地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在她收到学生发过来的短信中,学生们常常这样称呼她:我最最尊敬的老师、我最最亲爱的老师,您永远是我最尊敬的老师……

作为老师,她是优秀的,不仅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与热爱,也是一系列荣誉的获得者:1993年,被评为“全国财政系统优秀教师”;1996年,被授予“湖北省高校优秀青年女教职工”称号;2009年,被评为“湖北省先进女教职工”;2012年,又被评为“湖北名师”……

组织金融学基本能力测试

传播快乐学术

参加第十届中国金融学年会

没有思想的模型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模型的思想是不接地气的。要把模型与思想很好地结合起来,使方法有生命力,使思想有落脚点。

在网上,一位听过朱新蓉讲座的学生这样评价她:一位豪爽幽默的山东人的妻子,一个博学的学者,一个你没有理由不喜欢的人。这段发自肺腑的评价源自朱新蓉在山东大学的一次讲座。她所特有的直爽、幽默、智慧、博学,使她声名远播。

2008年,朱新蓉从院长职务退居二线,引来很多人的依依不舍和叹息。然而,她将其视为一项十分明智的选择。如今,她将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与科研工作中。用她自己的话说从“教授治院”转向“教授治学”。作为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她严把学术关,指导年轻教师和学生开展学术研究,以另一种角色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如果说过去15年作为院系“一把手”,让她收获了带团队做学科建设的统筹能力,那么现在她则是通过自身学术上的努力为学院学科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这种日积月累,如今换了一种形式爆发。她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开始着手整理金融方法论的资料,将区域金融发展的框架进一步深化,同时,以此为方向推动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不仅如此,她还追踪学科前沿和热点,在研究货币政策微观化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另一方面,着眼于湖北金融发展研究,成为地方经济金融发展的智库。

为此,2008年以来,她的学术成果更多了:担任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中国金融发展报告的主编之一;主编《货币金融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金融市场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等多部教材;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商品期货价格、预期通货膨胀与政策传导的微观路径研究》、武汉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应急课题《国际金融危机应对研究》等多项课题;获得多项省部级科研、教学奖项;在《金融研究》等国家级权威刊物发表数篇论文。

对于做研究这件事情,朱新蓉乐在其中。年轻的时候,她就喜欢做学问。相比于做家务和对家庭的责任,做学问搞研究似乎能给她带来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她的观念里,学习不是功利的手段,而是自身成长的一种需要,并逐渐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三十多年来,这种科研思考习惯已经成为她的一种生活方式。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应该是快乐学习,而不是学习快乐。学习不是目的,而是抱着一种愉悦的心情……”这是她常常对学生们讲的话,她倡导“快乐学习”。在教学和带队伍过程中,她提倡将国外的研究范式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她认为,没有思想的模型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模型的思想是不接地气的。要把模型与思想很好地结合起来,使方法有生命力,使思想有落脚点。

朱新蓉有一副好嗓子,在学院的活动上她经常高歌一曲,引得众人鼓掌喝彩。对待生活,她认为快乐和开心最重要。不盲从,不功利,知足而乐,这正是她的处世哲学。■

作为博士生导师组组长为同学们授课

(本栏目责任编辑:尹情)

记者手记:

《诗经》有云“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是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专称。然而,朱新蓉有更多的智慧之道:她既有女性的细腻与温婉,又不乏男性的豪爽与大气。这种结合,使她在管理与教学中有更多的优势,散发出女性领导者的独特魅力。于生活,于工作,我更欣赏她身上的那种热情与从容,是女性智慧的光芒在闪烁。

猜你喜欢
学院金融学生
初等教育学院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P2P金融解读
西行学院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