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返流尿袋预防脑梗死患者尿路感染效果观察

2014-05-02 05:39王志英肖燕周飞胡蓉易婷陈冬青
海南医学 2014年20期
关键词:尿路感染导尿管尿液

王志英,肖燕,周飞,胡蓉,易婷,陈冬青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内二区,湖南郴州423000)

抗返流尿袋预防脑梗死患者尿路感染效果观察

王志英,肖燕,周飞,胡蓉,易婷,陈冬青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内二区,湖南郴州423000)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应用抗返流尿袋预防尿路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神经内科120例留置导尿的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尿袋每天更换1次尿袋,实验组采用抗返流尿袋5 d更换1次,所有患者留置导尿后的第3天、第7天和第15天留取尿液常规标本和尿培养标本分别送生化室和细菌室进行检验。结果两组患者留置导尿第3天时尿液常规阳性和尿培养阳性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第7天和第15天时发现尿液常规阳性发生率、尿培养阳性发生率与留置时间长短呈正相关,且第7天、第15天实验组尿液常规阳性、尿培养阳性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置导尿时间长短与尿路感染呈正相关,抗返流尿袋可有效减少脑梗死患者因留置导尿引起的尿路感染,但同时需进行动态评估留置导尿。

脑梗死;抗返流尿袋;尿路感染;留置导尿

脑梗死患者中出现尿潴留尿失禁的概率很高,常需留置导尿。据有关文献[1]报道留置导尿是引起医院尿路感染的重要因素。目前留置导尿患者引流袋的更换时间在基础护理教科书及各类杂志上均没有统一标准,我院也没有硬指标规定。为进一步探讨预防留置导尿患者泌尿系感染的方法,笔者进行了以下的病例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住神经内科的脑梗死留置导尿病患者120例,其中丘脑梗死56例,基底节区梗死37例,小脑梗死18例,脑干梗死9例;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龄41~83岁;留置导尿时间5~21 d。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尿袋每天更换1次尿袋,实验组则采用抗返流尿袋5 d更换1次尿袋。

1.2 方法

1.2.1 材料导尿管选用扬州市华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16~18 Fr,长30 cm的双腔气囊乳胶导尿管。普通引流尿袋选用江苏长丰医疗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引流尿袋,规格为1 000 ml。抗返流尿袋应用医院采购的丹麦康乐保公司生产的引流袋,规格为2 000 ml,管长120 cm。

1.2.2 引流袋更换方法所有脑梗死留置导尿患者均应用密闭式引流,对照组应用普通引流尿袋每天更换,实验组采用抗返流引流袋,5 d更换一次尿袋。两组患者在留置导尿期间每天用温水(接近体温)冲洗会阴两次。更换引流袋前,护士按七步洗手法洗手,用无菌棉签涂2%碘酒和75%酒精消毒导尿管口,待干后更换引流袋。期间对照组患者注意保持引流尿袋置于耻骨联合水平面以下,两组患者的引流管均需保持引流通畅,及时倾倒引流袋尿液。

1.2.3 尿液标本留取在无菌操作下行留置导尿,并留取中段尿立即行尿液常规及尿培养检查,以排除原有尿路感染的患者。然后于留置导尿后第3天、第7天、第15天分别在无菌操作原则下由我们研究小组成员按规定的护理方法及院感要求在会阴护理后用2%碘酒和75%酒精消毒导尿管分叉处上缘,待干后用10 ml无菌注射器抽吸5~10 ml尿液置于无菌尿培养皿中立即送检做尿培养检查和3~5 ml尿液做尿液常规检查。

1.3 判定标准比较两组脑梗死患者的尿液外观颜色有否浑浊、沉淀结晶等,尿液常规检查白细胞(+)或以上或出现脓球,尿细菌培养结果,其中菌落数≥105CFU/ml者判定为阳性[2]。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尿液常规阳性率比较两组患者留置尿管时间的长短与尿液常规阳性发生率呈正相关,第3天两组脑梗死患者尿液常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第15天实验组尿液常规阳性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尿液常规阳性率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尿培养阳性率比较两组患者留置尿管时间的长短与尿培养阳性发生率呈正相关,第3天两组脑梗死患者尿培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第15天实验组尿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尿培养阳性率比较[例(%)]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留置导尿常引起尿路感染,但脑梗死患者出现尿潴留尿失禁的常需留置导尿,此类感染又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院内感染。导致脑梗死患者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是留置导尿后造成逆行感染,从统计中可以看出脑梗死患者留置导尿的时间越长,感染的概率就越大。原因总结有三个方面:(1)虽然临床上为防止尿路感染采取各种措施,如在置管期间每天都会进行会阴护理、消毒尿道口、导尿管口,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避免尿管、引流管道受压、牵拉、折叠,保证尿液引流通畅,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尿量、颜色及性质,嘱患者多饮水,每日保持尿量2 500 ml以上,不能由口进水者如果病情允许可鼻饲或静脉输液适当增加液体量,如出现尿潴留解除或病情趋于稳定则改用接尿器或其他接尿方式等一系列措施,但也只能暂时抑制或杀灭部分细菌,而细菌还是可能通过尿道口或导尿管口与引流袋接口及引流袋放尿口等处入侵,粘附于尿道及导尿管腔内表面等处引起逆行感染。(2)机体在正常情况下排尿意识受大脑神经中枢系统控制,正常尿液的有意识自然排泄可以有效防止泌尿系统细菌的逆流,避免尿路感染,且机体尿道属自洁系统,膀胱壁和尿道黏膜本来就有一定抗菌性能,能有效防止细菌的粘附,同时尿液的pH值弱酸性环境等均具有保护泌尿系统免受感染的功能。脑梗死患者留置导尿后削弱了机体的上述防御机能,大大增加了逆行感染的机会,为细菌入侵打开了门户。(3)引流系统的污染也是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上说明如何减少尿路开放是此类患者避免尿路感染的主要护理措施。

对照组虽说也算是相对的密闭式引流,但目前留置导尿患者引流袋的更换时间在基础护理教材的标准要求是每日定时更换集尿袋[3]。这就说明在临床上,即使最为妥善严密的操作,使用普通集尿袋每日至少开放尿路一次。第二,普通集尿袋因尿袋与尿管接头衔接紧密性不够,管道不够长容易造成患者翻身等活动时牵拉引起接头衔接处脱落从而经常开放尿路。第三,临床上当患者尿管或引流尿袋里出现混浊或沉淀结晶等现象时,除了鼓励患者主动多饮水达到自然冲洗尿路的目的,和行膀胱冲洗外,若使用普通集尿袋则必须更换,从而又增加了开放尿路的次数[4]。第四,普通集尿袋没有内置截流阀装置,在患者搬动与转移如翻身或影像检查时,尿袋高于耻骨联合水平导致患者尿液返流。以上四种原因导致对照组患者尿路增加了逆行机会性感染。在本研究中,结合抗返流尿袋厂家的建议5~7 d更换一次集尿袋而选取5 d更换一次尿袋,从而减少开放泌尿系统密闭引流的次数。而侯翠萍等[5]对72例留置导尿患者的研究结果表明,集尿袋更换时间为每周1次。实验组抗返流尿袋应用避免了频繁更换引流袋及有效保持了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了导尿管口与引流袋连接处的污染,间接避免上行性尿路感染发生。另一方面,抗返流尿袋内置截流阀装置,与普通尿袋相比,即使尿袋高于耻骨联合水平也能有效阻止患者尿液返流,其中实验组无需刻意强调引流尿袋需置于耻骨联合水平面以下就是此原因。综上所述,抗返流尿袋优于普通尿袋,适合临床上推广。

参考资料:

[1]袁志敏,苏小聪,张文娣.抗反流尿袋在泌尿外科的应用与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21-22.

[2]孙光那,彦群,叶章群.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9.

[3]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226.

[4]韦淑龙.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4):1662-1665.

[5]侯翠萍,唐艳辉,庄志传.留置导尿管导致尿路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J].医药月刊,2008,5(4):53-54.

R743.33

B

1003—6350(2014)20—3080—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4.20.1208

2014-03-12)

2010年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集团)科研项目(编号:N2010-015)

王志英。E-mail:yuezhou501@126.com

猜你喜欢
尿路感染导尿管尿液
综合护理干预对手术后留置导尿管减轻尿路感染的效果
没听错吧?用污泥和尿液制水泥
尿液检测可能会发现侵袭性前列腺癌
憋尿是尿路感染的重要诱因之一
抗反流尿袋对脑卒中留置导尿管患者院内感染的影响
老年尿路感染的抗生素合理应用
跟踪导练(三)
拔管提醒单对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的研究
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改良导尿管在尿道成形术患儿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