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二家系调查分析

2014-05-02 08:11马建林吴清柳黄玉冰马立宁
海南医学 2014年23期
关键词:肥厚型家系肾癌

王 苗,马建林,吴清柳,黄玉冰,马立宁

(海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海南 海口 570311)

·短篇报道·

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二家系调查分析

王 苗,马建林,吴清柳,黄玉冰,马立宁

(海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海南 海口 570311)

肥厚型心肌病;遗传;家系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左心室和(或)右心室肥厚为特征,常为不对称性肥厚并累及室间隔,左心室血液充盈受损、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心悸、胸痛、阵发性呼吸困难、黑朦、晕厥、严重心衰,甚至猝死等。目前研究发现,肥厚型心肌病有明显家族史,被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本文总结二家系,其中一家连续三代遗传,家系成员共14例,患者9例,猝死6例,心脏移植1例。另一家系成员6例,患者4例,死亡1例,肥厚型心肌病合并肾癌患者3例。本文对二家系做一调查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家系一

1.1.1 先症者资料 先症者(II1),女,55岁,因“反复胸闷、气促10年,加重伴咳嗽、咳痰7 d”于2013年7月首次入住我院心血管内科。既往曾在外院诊断肥厚型心肌病。入院查体:体温(T)36.4℃,呼吸(R) 26次/min,血压104/80 mmHg(1 mm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少量湿性啰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HR)65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入院后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房室传导阻滞,ST-T改变。心脏彩超(2013年7月17日)提示:舒张期左室前后径66 mm,收缩期左室前后径60 mm,室间隔8 mm,左室后壁8 mm,射血分数(EF)19%,左室壁运动普遍减弱。入院后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抗感染及对症支持等治疗后好转出院。

1.1.2 家系一调查 患者母亲(I1),45岁时死于心脏病,因时间长,不能详细记录其当时情况及死亡原因。患者二妹(II2),患者诉其二妹因“扩张型心肌病”行心脏移植术,目前在世。患者三妹(II3),39岁时猝死。患者四妹(II4),28岁时猝死。患者弟弟(II5),19岁时猝死。患者大女儿(III1),28岁时猝死,死亡前曾确诊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二外甥(III4),确诊肥厚型心肌病10年,目前在世。患者三外甥女(III5),14岁时确诊肥厚型心肌病,16岁时猝死,见图1。

图1 肥厚型心肌病家系

1.2 家系二

1.2.1 先症者资料 先症者(II4),男,48岁,因“气促10年,心肺复苏后1 h”于2011年5月3日入住我院急诊ICU病房。患者10年前开始出现活动后气促,3年前在我院行心脏彩超提示:左室壁非对称性增厚,考虑肥厚型心肌病,左房扩大,左室壁运动普遍减弱,EF 46%,给予诊治(具体不详)。于入院前1 h开始自觉气促加重,端坐呼吸,胸闷、心悸、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呼叫我院“120”并送来我院急诊,心电图提示:室性心动过速,给予胺碘酮静脉注射,后患者突发意识丧失,面色发绀,四肢抽搐,考虑心室纤颤,立即给予电除颤、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肾上腺素静脉注射等抢救,约10 min后患者心跳恢复。住院期间给予抗感染、抗心律失常、护肝、利尿、升压、床边血液滤过等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于2011年7月22日患者家属担心预后,签字放弃所有治疗,仅给予补液支持,随后患者病情逐渐恶化,于2011年8月9日凌晨血压下降,呼吸心跳减慢,患者家属拒绝抢救,宣告临床死亡。入院查体:T 37℃,R20次/min,血压100/55 mmHg,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湿性啰音,心界稍向左下扩大,HR 82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脏彩超(2008年5月24日)提示:舒张期左室前后径52 mm,收缩期左室前后径40 mm,室间隔14 mm,左室侧壁19 mm,左室后壁后12 mm,EF 46%。

1.2.2 家系调查 患者母亲(I1),确诊“肥厚型心肌病”20年,目前在世。患者大姐(II1),同时合并“肥厚型心肌病”及“肾癌”,肾癌已行手术治疗,目前在世。患者大哥(II2),同时合并“肥厚型心肌病”及“肾癌”,肾癌已行手术治疗,目前在世。患者二哥(II3),确诊“肾癌”,并行手术治疗,目前无肥厚型心肌病证据,目前在世,见图2。

图2 肥厚型心肌病合并肾癌家系

2 讨论

肥厚型心肌病有明显家族史,被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可在任何年龄段发病,是年轻人心源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1],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人群发病率约为0.2%[2],患者心源性猝死年死亡率为4%~5%[3]。目前已报道的肥厚型心肌病相关突变基因超过900种,主要定位在β-肌球蛋白重链(β-MYH7或β-MHC)、肌球蛋白连接蛋白C(MYBPC3)和肌钙蛋白(TNI)等13个致病基因[4]。β-MYH7突变最常见,大部分患者首次发作年龄小于40岁,临床表现重,猝死率高。而MYBPC3突变患者首次发作年龄大部分在40~50岁,且无严重的临床表现,症状轻。本文总结2家系,其中,家系一连续三代遗传,家系中成员共14例,患者9例,猝死6例,猝死年龄均小于40岁,符合肥厚型心肌病高发病率、高猝死率、发病年龄早等特点。目前关于此类报道较为少见。家系二成员6例,患者4例,死亡1例,同时合并肥厚型心肌病及肾癌患者3例,该家系中发病年龄较家系一晚,目前无猝死病例,因此推测两家系可能存在不同的致病基因。

家系一先症者既往曾在外院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但我院心脏彩超提示:心脏变大,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均正常,结合患者家族史,考虑可能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扩张型心肌病相。而患者诉其二妹因“扩张性心肌病”行心脏移植治疗,但具体病史不能提供,考虑可能也是肥厚型心肌病的扩张型心肌病相,或者是其确实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

家系二先症者兄弟姐妹四人均患有肾癌,其中三人同时合并肥厚型心肌病,到底是该家系同时含有肾癌及肥厚型心肌病变异基因,还是肾癌及肥厚型心肌病两种不同疾病中含有相同的变异基因,或是这两种不同疾病的变异基因相互影响而引发的,目前尚不明确。

肥厚型心肌病属于遗传性疾病,探讨其基因有助于提高优生。目前已发现肥厚型心肌病的多种突变基因,但仍有很多肥厚型心肌病家系不能用已发现的致病基因来解释,可能还存在未知的致病基因,因此,可通过研究不同家系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基因型,以发现更多的致病基因,通过转基因或敲除致病基因等手段提高优生优育,减少后代的发病。

[1]Boriani G,Maron BJ,Shen WK,et al.Prevention of sudden death in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But which defibrillator for which patient?[J].Circulation,2004,110(15):438-442.

[2]Maron BJ,Towbin JA,Thiene G,et al.Contemporary definitions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cardiomyopathies:an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Heart Failure and Transplantation Committee,Quality of Care and Outcomes Research and Functional Genomics and Translational Biology Interdisciplinary Working Group;and Council On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J].Circulation,2006,113(14):1807-1816.

[3]Lanqer C,Lutz M,Eden M,et al.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in cardiac CT:a validation study on the detection of intramyocardial fibrosis in consecutive patients[J].Int J Cardiovasc Imaging,2014, 30(3):659-667.

[4]宋艳瑞,刘 忠,顾淑莲.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遗传,2011,33(6):549-557.

R542.2

D

1003—6350(2014)23—3568—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4.23.1394

2014-06-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81160036)

马立宁。E-mail:haiya60@126.com

猜你喜欢
肥厚型家系肾癌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75型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探讨小剂量胺碘酮与倍他乐克联合在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
家族聚集性明显的肥厚型心肌病
超声心动图诊断乳头肌肥厚型心肌病1例
囊性肾癌组织p73、p53和Ki6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马氏珠母贝红色闭壳肌F1代的家系选育及家系评定
一个非综合征型聋家系的分子病因学研究
MRI对肥厚型心肌病左右心室整体功能变化的研究
自噬与肾癌
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小肾癌诊断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