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采后灰霉病原对几种抑菌剂的敏感性研究

2014-05-02 14:47张万萍孟繁博余定浪
食品与机械 2014年1期
关键词:山梨酸钾抑菌剂乙酸钠

孙 昊 张万萍 孟繁博 余定浪

SUN Hao 1 ZHANG Wan-ping 1 MENG Fan-buo 2 YU Ding-lang 2

(1.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1.School of Liquor and Food Engineering,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2.School of Agriculture,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一种广泛种植的经济作物,随着反季节栽培面积的增加,运输番茄在调剂市场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番茄采后贮存或运输过程中,采后病害的发生会导致果实不同程度的腐烂,严重影响货架期和商品性价值,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番茄采后病害的发生一般包括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灰霉病是常见的侵染性病害,病原真菌是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属于链孢霉目、链孢霉科,分布广泛易传染,可感染多种植物引发灰霉病,而且可以二次侵染,加重病害流行[1],造成果实的腐烂。与其它采后病害相比,灰葡萄孢不仅表现出明显的潜伏侵染优势,而且在低温(4℃)条件下仍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能够侵染200多种植物,致病力强,具有能够长期潜伏侵染、适应寄主生理状态和降低寄主产生防御反应的共生亲和功能。因此,研究番茄采后灰霉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番茄采后病害,传统的防治方法是以低温结合化学抑菌剂进行处理,但化学抑菌剂处理方法导致的病原菌抗药性和农残问题备受争议。近年来,有研究[2]表明利用病原菌的拮抗菌进行生物防治具有很好的效果,但由于拮抗菌抑菌所需浓度高、不具备广谱抑菌性,难以完全取代传统防治方法[3]。也有研究将采后热处理[4]、涂膜处理等方法与上述防治方法结合[5],得到了良好的效果。果蔬保鲜抑菌剂对于采后病害的防治具有显著效果,并且具有低毒、高效、广谱的优点。GB 2760-2011规定能够在果蔬表面使用的抑菌剂有纳他霉素、茶多酚、植酸、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双乙酸钠和脱氢醋酸钠。本试验拟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曲线法,研究几种抑菌剂对灰葡萄孢菌丝和孢子的抑制作用,以筛选效果好的抑菌剂进行复配,用以防治番茄采后灰霉病。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1.1 试剂

纳他霉素:色谱级,≥95%,上海伊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茶多酚:分析纯,南通飞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植酸:分析纯,≥50%,天津市博迪化工有限公司;

苯甲酸钠:分析纯,天津市致远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山梨酸钾、双乙酸钠、脱氢乙酸钠:食品级,南通奥凯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1.1.2 仪器设备

电子天平:FA2204B型,上海精科天美有限公司;

自动高压灭菌锅:LS-B75L-Ⅰ型,江阴滨江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冰箱:BCD-216型,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超净工作台:SW-CJ-1D/1G 型,苏州市净化设备有限公司;

恒温培养箱:250D型,金坛市三和仪器有限公司;

光学显微镜:E10型,上海尼康仪器有限公司。

1.1.3 病原菌

灰葡萄孢菌株:由本试验室从感染的番茄上分离获得,经纯化、回接以及DNA鉴定确定病原菌。用于菌株分离的样本,于贵州番茄灰霉病多发区域的田间采集。

1.1.4 培养基

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条20 g,蒸馏水1 000 m L。

1.2 试验方法

1.2.1 不同抑菌剂对灰葡萄孢的离体抑制作用

(1)抑菌剂介质平板的配制:采用试管二倍比稀释法,将每种抑菌剂配成所需浓度梯度的药液。然后按比例移取药液及培养基,加到培养皿中,充分混匀,冷却凝固,制成一定不同浓度梯度的抑菌剂介质平板,现用现制。空白对照用无菌水代替药液。

(2)不同抑菌剂对番茄灰葡萄孢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根据一般抑菌剂量,植酸以2.5%的体积分数作为最高浓度,其余以1 g/L作为最高浓度,每种抑菌剂介质平板设8个浓度梯度,采用试管二倍比稀释法制成相应浓度的抑菌剂介质平板,每个浓度设3次平行,制好备用。准备106个/m L浓度的孢子悬浮液,吸取50μL至抑菌剂介质平板表面,用玻棒均匀涂布,21℃下倒置恒温培养,直至对照组中菌落铺满平板,观察生长情况,记录各抑菌剂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3)不同抑菌剂对番茄灰葡萄孢的毒力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几种抑菌剂的毒力回归方程和抑制中浓度。根据以上试验8个浓度梯度间抑制率的显著性差异和最低抑菌浓度(MIC),选择合适的起始浓度,采用倍比稀释法制成含毒介质平板,设5个浓度梯度,每个浓度设3次平行,制好备用。然后沿灰葡萄孢菌落边缘,取直径7 mm的菌块,倒置接种于抑菌剂介质平板中央,然后21℃恒温培养,直至对照组的菌落直径生长至培养皿直径1/2~2/3时,记录生长情况,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并按式(1)计算生长抑制率。所得数据利用Origin统计软件,计算出毒力回归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

1.2.2 不同抑菌剂对灰葡萄孢孢子萌发的影响

(1)灰葡萄孢孢子的收集和孢子悬浮液的配制:将菌饼接种于PDA培养基中央,22℃下培养,至菌落表面大量产孢,向平皿中加入适量0.3%吐温-80水溶液,并用刀片轻刮菌落表面,然后将含孢子的浑浊液震荡10 min,用双层吸水纸过滤,滤去菌丝,然后低速(3 000 r/min)离心3 min,弃上清,然后加入少量0.3%吐温-80水溶液震荡溶解,然后用血球计数板观察计算孢子悬浮液的浓度,并将其稀释至105U/m L,现用现制[6]。

(2)不同抑菌剂对灰葡萄孢孢子萌发的影响:由于灰葡萄孢孢子在清水中几乎不萌发,因此采用在PDA培养基上涂布孢子悬浮液使其萌发的方法[7]。先将不同抑菌剂配制成浓度为EC50和EC90的含毒介质平板(控制培养基厚度≤3 mm),吸取0.1 m L孢子悬浮液,均匀涂布于培养基表面,切取1.5 cm×1.5 cm左右大小的小块,正面向上置于载玻片中央,然后放置于灭菌平板内保湿,21℃黑暗培养观察,培养5 h后开始观察孢子萌发情况,每隔1 h记录1次,记录5次后停止,等24 h后再观察一次,并按式(2)计算孢子萌发率。每个处理设3次平行,随机观察不少于3个以上视野,观察孢子总数不少于100个,记录孢子数和萌发孢子数。以孢子芽管超过孢子直径视为萌发[8]。

2 结果与讨论

2.1 几种抑菌剂对灰葡萄孢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从试验结果(表1)可以看出,7种抑菌剂对灰葡萄孢的生长均有抑制效果,但抑菌效果有所差异:其中纳他霉素的MIC最低,为62.5 mg/L,对灰葡萄孢的生长有很好的抑制效果;植酸和脱氢乙酸钠对灰葡萄孢的生长抑制效果中等;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和双乙酸钠的抑制效果较差,浓度超过1 g/L时才能达到完全抑制;而茶多酚虽有抑制,但是不能达到完全抑制。

由表2可知,茶多酚对灰葡萄孢的抑制率随浓度增加呈现一个先高后低的变化趋势,而其它6种抑菌剂抑制效果随浓度变大而增加。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茶多酚虽然具备一定的广谱抑菌效果,但对于灰葡萄孢的生长存在某种促进作用,并与茶多酚的抑制作用相叠加,当浓度较高时,促进作用大于抑制作用,表现出较弱的抑制;当浓度较低时,抑制作用和促进作用都较低,表现出较弱的抑制;当浓度适中时,两作用叠加产生的抑制作用最大,约为60%。

表1 几种抑菌剂的最低抑菌浓度(MIC)Table 1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of several antimicrobial agents

表1 几种抑菌剂的最低抑菌浓度(MIC)Table 1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of several antimicrobial agents

茶多酚对灰葡萄孢仅有弱抑制作用,不能全部抑制生长;植酸的浓度为体积分数。

抑菌剂 最低抑菌浓度纳他霉素 0.062 5 g/L抑菌剂 最低抑菌浓度山梨酸钾 2.0 g/L茶多酚 -植酸 0.156 25%苯甲酸钠 1.0 g/L双乙酸钠 2.0 g/L脱氢乙酸钠 0.125 g/L

表2 茶多酚的抑菌效果Table 2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tea polypheno

2.2 不同抑菌剂对番茄灰葡萄孢的抑制作用比较

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通过选取抑制率适中的5个抑菌浓度进行试验,并对结果进行线性拟合,求得毒力回归方程和EC50(表3)。比较可得几种抑菌剂的EC50:纳他霉素<脱氢乙酸钠<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双乙酸钠<植酸(折算浓度为687.9 mg/L)。其中纳他霉素和脱氢乙酸钠的EC50最低,比其它抑菌剂浓度低一个数量级,仅需21.54 mg/L和33.99 mg/L,对灰葡萄孢的菌丝生长有良好抑制效果。

2.3 几种抑菌剂对灰葡萄孢孢子萌发的影响

由于抑菌剂实际使用浓度多集中在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和EC90之间,菌丝的抑制效果相近,所以比较当各抑菌剂浓度为EC50和EC90时,对孢子萌发的影响,便于综合比较抑菌能力。

抑菌剂对于孢子萌发的作用分为两种:降低最终的孢子萌发率和延缓达到最终孢子萌发率的时间,即萌发速度。由表4可知,21℃黑暗培养灰葡萄孢孢子萌发速度萌发率在8~9 h后变化基本趋于稳定,并且由于24 h后再萌发的孢子对整个菌落生长影响较小,所以把24 h后的萌发率看作最终的孢子萌发率,作为抑菌力大小的指标进行比较。

表3 几种抑菌剂的抑菌毒力方程和EC 50Table 3 Antibacterial virulence equation and EC 50 of several antimicrobial agents

表3 几种抑菌剂的抑菌毒力方程和EC 50Table 3 Antibacterial virulence equation and EC 50 of several antimicrobial agents

茶多酚不符合线性分布,无法得到毒力回归方程。

抑菌剂 毒力回归方程 相关系数R 2 EC 50 EC 90纳他霉素 y = 12.86x+0.223 0.970 21.54 mg/L 52.64 mg/L茶多酚 - - - -植酸 y = 614.5x+0.171 0.971 0.053 54% 0.118 6%苯甲酸钠 y = 0.893x+0.308 0.962 215.0 mg/L 662.9 mg/L山梨酸钾 y = 0.697x+0.130 0.909 530.8 mg/L 1 105.0 mg/L双乙酸钠 y=0.42x+0.183 0.838 754.8 mg/L 1 707.0 mg/L脱氢乙酸钠 y = 10.12x+0.156 0.953 33.99 mg/L 73.52 mg/L

表4 几种抑菌剂对灰葡萄孢孢子萌发率的影响Table 4 Effect of several antimicrobial agents on Botrytis cinerea spore germination rate

表4 几种抑菌剂对灰葡萄孢孢子萌发率的影响Table 4 Effect of several antimicrobial agents on Botrytis cinerea spore germination rate

茶多酚选取抑制率高的0.05 g/L浓度和抑制率中等的0.1 g/L浓度进行孢子萌发试验,以便于比较。

抑菌剂种类及浓度孢子萌发率/%5 h 6 h 7 h 8 h 9 h 24 h纳他霉素茶多酚EC 50 EC 90 0.05 g/L 0.1 g/L植酸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双乙酸钠脱氢乙酸钠EC 50 EC 90 EC 50 EC 90 EC 50 EC 90 EC 50 EC 90 EC 50 EC 90对照组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49.8 57.5 65.3 73.7 97.4 58.8 91.7 93.3 94.9 94.9 97.3 43.5 71.1 85.3 90.4 93.5 97.3 3.6 5.0 21.1 32.8 42.9 50.0 59.8 79.0 87.2 92.4 93.6 95.6 36.8 54.3 61.5 69.2 78.2 89.7 21.2 23.8 26.7 35.5 39.4 50.0 20.5 21.9 23.5 27.2 33.5 40.0 19.6 26.3 42.1 61.3 82.2 96.5 40.5 64.1 72.0 82.1 88.4 96.8 53.3 84.6 87.6 92.6 94.5 95.8 45.8 66.1 75.9 81.8 86.1 92.3 0.552 55.2 68.8 74.0 86.0 91.1

2.3.1 几种抑菌剂对孢子抑制力的比较 根据表4,将各抑菌剂EC90浓度下的孢子萌发曲线进行横向比较,由图1可知:① 纳他霉素可以完全抑制孢子萌发;② 植酸和山梨酸钾不仅可以延缓萌发速度,同时可以大幅降低最终孢子萌发率,孢子萌发抑制率在50%以上;③ 苯甲酸钠只能延迟灰葡萄孢孢子的萌发速度,对最终孢子的萌发率影响较小;④ 双乙酸钠和脱氢乙酸钠对灰葡萄孢的萌发影响较弱;⑤ 而茶多酚可以大幅提高孢子萌发速度,处理组6 h的萌发率已达91.7%,高于对照组24 h的萌发率91.1%。

图1 几种抑菌剂EC 90浓度下的孢子萌发曲线Figure 1 Spore germination curve for several antimicrobial agents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EC 90

2.3.2 几种抑菌剂浓度与抑制效果的关系 根据图2,将各抑制剂不同浓度下的孢子萌发曲线进行纵向比较,可知各抑菌剂的抑菌效果对抑菌剂浓度的依耐性情况,其中:① 纳他霉素和山梨酸钾在EC50浓度下,依然对孢子萌发保持高抑制率;② 茶多酚在低浓度0.05 g/L下,能够轻度延缓孢子的萌发,与0.1 g/L时促进萌发效果相反,这与茶多酚对灰葡萄孢菌丝的抑制效果类似,其对孢子萌发的抑制或促进与其浓度有关;③ 植酸在EC50浓度下,几乎不影响孢子萌发,失去了EC90时的高抑制率;④ 苯甲酸钠和脱氢乙酸钠高低两浓度对孢子萌发影响较弱,EC50时可以少许提高萌发速度;⑤ 双乙酸钠EC50时延缓孢子萌发速度比EC90强。

2.3.3 比较几种抑制剂对菌丝和孢子抑制力的区别 由表4可知,在EC50和EC90浓度下,纳他霉素均能完全抑制灰葡萄孢孢子的萌发,其抑制效果甚至高于其对于菌丝生长的抑制,说明其抑菌能力偏向于对孢子萌发的抑制,这与张鹏的结论一致[9]。山梨酸钾的抑制能力稍弱于纳他霉素。其它抑菌剂仅能适当降低孢子萌发速度,不能改变最终孢子萌发率。

图2 不同抑菌剂EC 50和EC 90浓度下孢子萌发曲线(21℃)Figure 2 Spore germination curvefor different antimicrobial agents 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EC 50 and EC 90(21 ℃)

除纳他霉素,其它抑菌剂对孢子萌发的抑制要远不如其对于菌丝生长的抑制。这与文献[10]结果一致,抑制孢子萌发的MIC浓度一般要5~10倍于抑制菌丝生长的MIC浓度,因为真菌孢子萌发受生长环境影响程度较小,而生长环境对于菌丝生长的影响则较大。

3 结论

由于植物病原真菌的侵染过程比较复杂,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的生长这两个环节都会影响病害的发病速度和严重程度,因此在筛选防治药物的时候,不仅需要控制菌丝生长,也要限制孢子的萌发。

对于番茄采后灰霉病病原的离体抑菌试验,结果表明:纳他霉素和脱氢乙酸钠对灰葡萄孢MIC和抑制中浓度最低,敏感性最强;纳他霉素和山梨酸钾在EC50和EC90浓度下,对灰葡萄孢孢子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山梨酸钾浓度偏大。

综合以上试验,对几种抑菌剂敏感性进行比较后表明(表5),在番茄采后灰霉病的防治过程可以使用纳他霉素、脱氢乙酸钠和山梨酸钾轮换或混配使用,可以达到经济有效的综合防治效果。但在实际采后病害防治中,由于病原物、寄主和贮藏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并且抑菌剂的使用浓度和方法对防治效果也有一定影响,这些需要后续试验加以研究。

表5 灰葡萄孢对几种抑菌剂的敏感性总结Table 5 Summary on sensitivity of Botrytis cinereato several antimicrobial agents

1 赖传雅,袁高庆.农业植物病理学[M].北京:国家科学出版社,2008:222~223.

2 张红印,蒋益虹,郑晓冬,等.酵母菌对果蔬采后病害防治的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03(4):23~25.

3 Fan Q,Tian S P.Postharvest biological control of grey mold and blue mold on apple by Cryptococcus albidus(S aito)Skinner[J].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2001,21(3):341~350.

4 赵妍.拮抗酵母及结合热空气处理对樱桃番茄采后病害的防治及其机理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5 习柳,田世平.酵母拮抗菌与碳酸氢钠配合对番茄果实采后病害的防治效果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5(5):950~954.

6 崔志峰,丁贞科,冯贻安,等.灰葡萄孢产孢和孢子萌发条件[J].浙江农业学报,2008(6):441~445.

7 黄昌华.用琼脂玻片法测定孢子萌发率[J].植物保护,1993(3):36~37.

8 臧睿,黄丽丽.苹果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其影响条件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7(1):64~67.

9 张鹏.纳他霉素对灰葡萄孢的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8.

10 刘霞,杨克强,姜兴印,等.危害核桃的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J].农药,2013(1):68~70.

猜你喜欢
山梨酸钾抑菌剂乙酸钠
分光光度法测定污水处理用乙酸钠含量的研究
利用同相等差感应电压检测面包中的山梨酸钾
山梨酸钾的荧光检测方法研究
欧盟批准使用活性物质山梨酸钾
眼用制剂中抑菌剂的使用
眼氨肽滴眼液中抑菌剂的含量测定及活性炭对抑菌剂的吸附性研究
香蕉枯萎病菌快速检测技术
魔术实验:点水成冰
魔术实验:点水成冰
明胶-山梨酸钾抗菌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