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MRI分析

2014-05-05 05:34夏巍巍范志刚陈金美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9期
关键词:室管膜鞘瘤占位性

夏巍巍 范志刚 陈金美

(解放军第359医院,江苏 镇江 212001)

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MRI分析

夏巍巍 范志刚 陈金美

(解放军第359医院,江苏 镇江 212001)

目的 分析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MRI特点,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收集手术证实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27例,分析MRI特点,行定位及定性分析。结果 室管膜瘤2例,脊膜瘤5例,神经鞘瘤9例,神经纤维瘤2例,髓核2例,淋巴瘤、蛛网膜囊肿、血管母细胞瘤、皮样囊肿、浆细胞肉芽肿、畸胎瘤、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出血各1例。髓内病变3例,髓外硬膜下18例,硬膜外6例,术前均准确定位。硬膜下病变以神经源性占位及脊膜瘤常见,其发病部位及MRI表现有明显的特点,其他病变具有一定特点。结论 MRI对椎管内占位性病变能准确定位,对定性具有很大价值,是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椎管;占位;MRI

MR能直接显示椎管内病变部位、大小、形态、信号以及与周围的关系,熟悉各病变的MRI表现,能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12~69岁,平均44.9岁。症状包括颈部不适、上肢酸麻、下肢无力,胸背部疼痛。

1.2 检查方法:西门子公司1.5T磁共振,平扫失状位T1IW、T2WI及抑脂,横断位T2WI,16例同时行增强检查,采用GD-DTPA静脉注射,0.1 mmol/kg,速度2 mL/s。

2 结 果

2.1 病变及发病部位

27例中脊膜瘤5例,神经鞘瘤9例,神经纤维瘤2例,室管膜瘤2例,髓核2例,淋巴瘤、蛛网膜囊肿、血管母细胞瘤、皮样囊肿、浆细胞肉芽肿、畸胎瘤、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出血各1例。髓内病变3例(室管膜瘤2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髓外硬膜下18例(脊膜瘤5例,神经鞘瘤8例,神经纤维瘤2例,蛛网膜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瘤各1例)。硬膜外病变6例(淋巴瘤、浆细胞性肉芽肿、海绵状血管瘤出血、神经鞘瘤各1例,髓核突出2例)。

2.2 病变形态及信号特点

室管膜瘤表现为脊髓膨大增粗,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有囊性变,实性部分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局部蛛网膜下腔变窄。血管母细胞瘤表现为胸髓增粗,囊实性病灶,,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见脊髓空洞。髓外硬膜下病变18例,神经鞘瘤呈类圆形,T1WI稍低或等信号,T2WI稍高或高信号,信号不均伴囊变,本组9例都有囊变,增强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病变侧蛛网膜下腔上下间隙增宽。脊膜瘤呈半圆形或椭圆形肿块,等T1稍长T2,信号均匀,均未见囊变,3例有“脊膜尾征”。神经纤维瘤2例,多发,大小不等,T1WI等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蛛网膜囊肿表现为边缘清晰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不强化。畸胎瘤1例,呈等T1稍长T2信号,增强后未强化,但病变内未见明显脂肪信号。硬膜外病变6例,淋巴瘤呈等T1稍长T2信号,中度强化,沿着硬膜外间隙纵向生长,且为胸段、腰骶段多发病灶。硬膜外神经鞘瘤信号与硬膜下神经鞘瘤相一致。海绵状血管瘤破裂表现为硬膜外长条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不均匀,病变上下范围较大,具有典型硬膜外征。浆细胞性肉芽肿,硬膜外不规则等T1稍长T2信号,病变邻近椎体后缘及附件骨髓水肿。髓核突出呈T1WI稍低或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的硬膜外占位,各个序列病变的信号表现与椎间盘信号相似,增强无强化。

图1 室管膜瘤二级,女性,39岁

图2 浆细胞肉芽肿,男性,36岁

3 讨 论

3.1 定位诊断

椎管内占位分为髓内、髓外硬膜下、髓外硬膜外。髓内占位表现为脊髓梭形膨大增粗,本身无移位,肿瘤上下蛛网膜下腔对称性变窄。髓外硬膜下占位表现为脊髓受压变细,并向健侧移位,病变侧蛛网膜下腔增宽,对侧蛛网膜下腔狭窄。脊髓外硬膜外占位表现为脊髓受压变细向健侧移位,蛛网膜下腔变窄,可见硬膜外征。硬膜外征有两种意义,一是肿瘤与脊髓间见由硬脊膜形成的突向椎管的带状低信号,另外指硬膜外脂肪层连续性中断。值得注意的是,脊髓以下的占位一般无髓内髓外之分[1]。定位诊断在椎管内占位的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定性诊断的重要前提。

3.2 常见病变定性诊断

髓内占位:髓内占位以室管膜瘤及星形细胞瘤为多,室管膜最常见,常见于30~70岁,好发于腰髓、圆锥及终丝。星形细胞瘤常鉴于儿童,大多数位于颈胸段椎管。二者在MRI表现上缺乏特异性,但以下几点有助于鉴别[2]:①部位:室管膜瘤好发于腰髓、圆锥,星形细胞瘤绝大多数位于颈胸段;②年龄:室管膜瘤多见于成年人,30~70岁是发病高峰;而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儿童。③生长方式:室管膜瘤多位于脊髓中央,呈膨胀性生长。发生种植转移时常为室管膜瘤;而星形细胞瘤多呈偏心性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楚。④增强扫描:室管膜瘤呈均匀性显著强化;星形细胞瘤多呈不均匀强化。室管膜瘤合并出血的概率高于星形细胞瘤。本组病例中未出现星形细胞瘤,一是病例收集数目少,二是部分病变因未取得病理诊断而未纳入本组中。

髓外硬膜下占位:神经源性及脊膜瘤最多见,本组中占硬膜下病变的83.3%。De Verdelhan等[3]认为脊膜瘤80%以上发生于胸椎管内,罕见于腰骶椎管。神经鞘瘤可发生于椎管各个节段,本组中以下胸椎及腰骶段为多,仅1例见于下颈上胸段。脊膜瘤信号均匀,很少发生囊变,本组5例未见有囊变,而神经鞘瘤易发生囊变,本组中9例都伴有不同程度囊变。脊膜瘤强化呈均匀性明显强化,常伴有脊膜尾征,神经鞘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

硬膜外占位:最常见的为淋巴瘤和转移瘤。淋巴瘤常表现为等T1、等T2信号,常围绕硬膜囊及神经根生长,或局限于椎管内沿着硬膜外间隙纵向生长,硬膜外高信号的脂肪被肿瘤所替代,病变中度或显著强化,本组中病变呈多灶性,胸段及腰骶段同时发病,硬膜后方的脂肪线连续性中断。本组病例未包括转移瘤,部分病例尽管有原发灶,但未能取得病理诊断,故未纳入本组病例。腰椎间盘髓核脱出,脱出的髓核不与椎间隙同一平面,移至椎间孔内或破入硬脊膜下,MRI表现为病灶呈不规则形,边缘不清,增强扫描游离的髓核不强化。本组2例,髓核突出其在各个序列上与椎间盘信号相仿,增强后未见强化。发生于硬膜外神经鞘瘤常呈哑铃状生长,椎间孔扩大,病变信号特点与硬膜下神经鞘瘤基本一致。

3.3 少见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

浆细胞肉芽肿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发生于椎管内非常少见,国内文献曾有病例报道[4,5],本例表现与文献所报道相类似,病变都发生于硬膜外,表现为不规则稍长T1稍长T2信号,硬膜囊受压,但本例病例病变周围椎体、附件同时伴有骨髓水肿,临床上患者表现为剧烈胸痛,有束带感。畸胎瘤MRI上见到脂肪组织及钙化往往有利于利于本病的诊断,本组畸胎瘤尽管未见明显脂肪信号,但病变增强检查没有强化,与神经源占位及脊膜瘤有鉴别意义。海绵状血管瘤破裂表现为硬膜外长条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不均匀,血肿信号随着时间变化符合血肿发展演变规律,病变上下范围较大,具有典型硬膜外征。

MRI对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定位准确,在准确定位基础上,结合发病部位、病变MRI特点常能做出准确诊断。对少见病变,了解其MRI表现,扩宽思路,往往对临床诊断有一定的意义。MRI是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首选检查方式。

[1] 祁吉.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35-336.

[2] 徐光炎,金琼英.原发性椎管内肿瘤的低场MRI诊断与鉴别诊断[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0,19(4):195-198.

[3] De Verdelhan O,Hea Gelen C,Carsin Nicol B,et a1.MR imaging features of spinal schwannomas and meningiornas[J].J Neuro radiol,2005,32(1):42-49.

[4] 李会生,张杰.硬膜外浆细胞肉芽肿1例[J].中国CT和MRI杂志, 2009,7(3):78-79.

[5] 顾太国,王爱忠,李纯志.硬脊膜外浆细胞肉芽肿1例[J].浙江医学,1989,11(3):166.

R445.2

B

1671-8194(2014)19-0120-02

猜你喜欢
室管膜鞘瘤占位性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吉非替尼通过促进H3K27甲基化水平抑制恶性周围神经鞘瘤细胞的增殖
Role of telomere shortening in anticipation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蝶鞍分区联合影像征象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T2-MRI全域直方图鉴别儿童后颅窝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的价值
丛状神经鞘瘤
室管膜瘤的临床治疗及分子病理学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