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凝血功能的分析

2014-05-05 05:35肖生平刘玉玲黄晓红孔宪玲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9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纤溶双相

肖生平 刘玉玲 黄晓红 张 莉 孔宪玲

(中山市博爱医院,广东 中山 528403)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凝血功能的分析

肖生平 刘玉玲 黄晓红 张 莉 孔宪玲

(中山市博爱医院,广东 中山 528403)

目的 了解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凝血功能情况。方法 分析在本院确诊为儿童ALL的51例患儿及45例正常健康体检患儿的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R)对这两组患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T双相异常,但无统计学意义,APTT、TT延长,D-D/R增高,Fib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LL患儿凝血功能明显异常,作为判断病情和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凝血功能

近年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发病率明显上升,相当一部分患儿是因为不同程度出血来院就诊,查血常规可见血小板下降,同时大部分患儿表现为凝血功能异常。本文观察5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R)的变化,将其与正常组患儿凝血功能进行比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为2008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0间,在本院确诊的51例ALL患儿,其中男28例,女23例,年龄0.5~15岁,平均年龄4.3岁(发病年龄)。所有病例在查凝血功能前均未接受过任何抗凝治疗,无原发性纤维蛋白缺乏症患儿,无肝胆疾病患儿,既往史或家族史中无血栓类及出血性疾病。正常对照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4.5岁,为本院健康体检者。

1.2 方法:将病例分为两组:ALL组:51例,均经骨髓病理及流式细胞技术确诊为ALL;对照组:45例,均在本院行健康检查的患儿。分别检测其凝血功能。

1.3 凝血、抗凝功能测定 抽取静脉血2.7 mL,加入含0.3 mL浓度为0.109 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的硅化玻璃试管中,30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上层血浆待测。试剂盒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提供。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应用日本东亚公司生产血凝分析仪(Sysmex CA-500),试剂盒由美国太平洋凝血制品公司提供。正常值参考范围:PT 10~13 s,APTT 23~36 s,TT 14~19,Fib 1.8~4.0g/L,DD/D-R:0~400 μg/L。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统计,组间数据之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 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凝血指标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ALL组和正常组凝血功能比较

3 讨 论

正常机体内凝血与抗凝血呈动态平衡,凝血活性增强或抗凝血活性减弱,均会使这种动态平衡失调,凝血功能失调,可能处于高凝状态导致血栓,也可能出现出血。对于ALL而言,患者发生凝血、纤溶功能异常的机制可能为:①白血病细胞含癌性促凝物(CP);②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内皮,损伤的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引起纤溶亢进;③白血病时正常的凝血、纤溶功能受到干扰;④急性白血病患者常合并有严重的感染而加重凝血、纤溶功能的异常。另外尚有人认为ALL患者血液中含有类糜蛋白醇和类胰蛋白酶粒细胞中性蛋白酶,这类物质能裂解凝血因子,导致凝血因子含量减少或活性降低[1-4]。

本研究中发现部分患者PT有双相异常,即可表现为PT延长,也可表现为缩短,而APTT、TT多表现为延长,同时Fib下降;从统计学上分析,发现ALL组患儿较正常组PT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PTT、TT、Fib、D/D-R等则都有统计学意义。

PT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PT数值主要受影响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Fib、AT-Ⅲ等。报道显示ALL患儿体内,因为肿瘤细胞的影响,AT-Ⅲ活性降低,凝血功能增强[5],由此可见,在凝血功能上,PT会缩短;而另一方面,凝血因子Ⅲ和VII因子活性及浓度降低,导致PT延长。因此可解释为何PT可表现为双相异常[6]。或许正是因为PT双相异常,数值互相抵消,而导致均数波动不如APTT、Fib等凝血指标明显,同时有可能为本研究样本数偏低,如果加大样本量,则可能会出现统计学意义。APTT是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在本研究中,APTT延长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由于ALL患儿凝血功能及肝功能不同程度收到损害,Fib可出现原发性或继发性减少[5],TT是测定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所需的时间,当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时,TT则延长[7]。D-D/R是纤溶酶降解产生的一种特异性终末产物,与早期继发性纤溶活性和高凝状态的增强密切相关,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功能亢进的分子标志物,较为精确的反映凝血功能异常的程度,有助于早期诊断DIC。据报道[8]凝血功能紊乱程度与白血病负荷有密切关系,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不下降,预后欠佳。在本文中,D-D/R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提示ALL患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之后继发纤溶系统[8]。

从以上可以看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外源性凝血及内源性凝血均受影响,且外源性凝血呈双相改变,他们联合血小板减少,共同导致白血病患儿在临床上可出血轻重不一。因此,早期对ALL患儿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对于准确判断病情有重要意义,可为临床及时采取有效的定点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朱霞,张珍琼,莫胜福.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FDP的检测及其意义[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17(2):246-247.

[2] 李卓江.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1988,9(1):15-17.

[3] Jalali MT,Khosravi M.Evaluation of plasma activity level of anticoagulant protein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in Shafa hospital Ahwaz 2010[J].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2012,16(8):1045-1051.

[4] 于秋菊,赵姆.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凝血因子Ⅷ和纤溶酶原检测[J].白血病,1999,8(4):226.

[5] Mitchell LG,Halt on JM.Effect of disease and chemotherapy on hemostasis in children with acute lymphoid leukenia[J].Am J Pediatr Hematol Oncol,1994,16(2):120-126.

[6] Mauz-Korholz C,Nurnberger W,Irsf eld H,et al.Low rate of severe venous thromboses in children with ALL treatment according to COALL- 92 and- 97 prot ocol[J] .Klin Pediatr,1999,211 (4):215-217.

[7] 李原,王菊香.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凝血功能变化与左旋门冬酰胺酶的关系[J].华西医学 2008,23(1):110-120.

[8] Ruud E,Holmstrøm H.Children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 have high plasma levels of total homocysteine at time of diagnosis[J].Scand J Clin Lab Invest,2006,66(1):67-78.

R733.7

B

1671-8194(2014)19-0256-02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纤溶双相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一类具有奇异位势函数的双相问题
热轧双相钢HR450/780DP的开发与生产
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对产后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初始能量双相电复律转复房颤进展
Y2O3–CeO2双相弥散强化对Mo合金晶粒度及拉伸性能的影响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骨折患者术前凝血及纤溶功能对术后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