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策略初探

2014-05-05 05:35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9期
关键词:准确性标本有效率

翟 娜

(吉林省通化矿业集团总医院,吉林 通化 134300)

基于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策略初探

翟 娜

(吉林省通化矿业集团总医院,吉林 通化 134300)

目的 探讨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策略。方法 选择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在我科进行临床免疫检验的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观察组患者从综合方面采取相应的质控措施,参考组患者采用对质控前后免疫检验结果质量差异进行比较,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控制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参考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参考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0%,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免疫检验结果受到仪器设备核定、标本采集、校对及校验的影响因素影响,通过质量控制能够提高检验准确性,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策略初探

临床上为达到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通常需要对患者进行血液、血清、免疫等相关检验项目的诊断,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检验免疫室需要对科室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且贯穿从接受-检验申请单-开具检验结果单的整个过程[1],具体操作步骤主要包括:检验开始前操作、检验运行中的操作、检验结束后的操作。为了研究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策略,我科对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进行检查的100例患者进行总结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在我科进行临床免疫检验的100例患者。其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22~58岁,平均32.4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年龄22~58岁,平均32.4岁;对照组50例,年龄22~58岁,平均32.4岁。均对100例患者的乙型肝炎五项指标进行检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考组患者免疫检验时血液标本采集至运送均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观察组患者从标本采集、运输、保存及仪器设备测定、试剂选择等均采用严格质量控制措施,具体如下。①选择合适血液采集时间,引导受检者采用正确的采血姿势,同时选择合适稳定剂及抗凝剂,准确掌握止血带使用时间;定期核定、检查、校正恒温箱、分光光度计、温度计、水浴箱、稀释棒、酶标仪、吸量管等免疫检验所需设备,对仪器设备的性能等进行检查,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尽可能减少试验误差。由于临床采用试剂品牌较为复杂,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谨慎选择,熟悉其性能并进行有效的检定工作,试剂盒尽量采用同一厂家生产的,若有更换必要,则需要在更换前做好对比试验,同时对试剂盒的有效期及保存环境等进行明确。②在检验分析中要强化质量控制:保证待测标本与室内质控样本基质基本一致;保证室内质控样本瓶间差、批间差的稳定均匀;保证联创实验水平与测物浓度的一致性;室内质控样本未出现已知全染危险性;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检验操作;⑥室内质控样本与其结果与靶值结果基本已定。③检验工作完成后,严格审查检验结果,对于出现异议的结果要及时将检验标本送往科检室进行核对;保证标本及检验结果保存时间一致,并将检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保证查询时有据可循。

1.3 疗效判定

痊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征基本恢复正常,各项生化指标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出现明显缓解,体征明显改善,各观察生化指标部分等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未出现缓解,体征无改善,各生化观察指标无改善,患者死亡。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观察组患者乙型肝炎五项指标诊断准确率明显大于参考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2. 经过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后,观察组患者治疗痊愈19(38%)、有效28例(56%)、无效3例(6%),治疗总有效率为(94%),参考组患者治疗痊愈15例(30%)、有效20例(40%)、无效15例(30%),治疗总有效率为7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参考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乙型肝炎五项指标检查符合率结果比较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诊断水平的提高,各类临床检验手段均得到提高,临床免疫检验学能够对患者机体内环境、机体情况等进行准确反应,因此已经成为临床诊断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的诊断结果是减少误诊,实现有效治疗的重要前提,然而临床免疫检验结果受到外源性、内源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干扰物质可能导致酶免疫测定假阴性或假阳性,从而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导致误诊及漏诊现象的出现,耽搁患者治疗[2]。内源性因素主要有类风湿因子、高浓度的非特异免疫球蛋白、补体、异嗜性抗体及其存在的自身抗体、交叉反应物质等,受到这些因子的影响,检验结果极易出现假阳性,因此为减少类风湿因子的干扰,检验时可稀释标本,降低非特异性类风湿因子滴度,使得检验结果受到的干扰明显降低,保证相关检验结果的可靠性[3]。常见外源性干扰因素主要有细菌感染、标本储存时间过长、标本溶血、标本凝固不全等因素,因此在检验时要避免标本溶血,尽量规范血液采集的习惯,采用优质采血器具从而减少溶血现象的发生[4]。通过室间质量评价及室内质控能够有效提高检测质量,因此在质量控制时要为各参评实验室统一发放定量质控样本,而各参评实验室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将仪器、方法、试剂等报告结果告知组织者,组织者进行统计分析后,提供将实验室测定情况与室间和客观标准进行比较数据[5],从而提高各参评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客观评价新的测定方法及仪器,因此各免疫检验实验室要积极参与各室间质量评价活动,不断改进自身免疫检验水平。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临床免疫检验时各检验结果符合率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免疫检验质控后效果明显大于参考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在临床免疫检验时通过有效的质量控制能够提高检验免疫准确性,提高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

[1] 齐春华,王化勇.临床血液细胞学分析质量控制在职业健康体检中的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2013,23(4):1034.

[2] 刘铁林,齐春华.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质量管理[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23(5):1314.

[3] 董书民.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1,8(33):72.

[4] 姜邦蓉,孙天胜.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相关措施探析I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5):1141-1142.

[5] 马洪滨,王晗,刘立明,等.质量控制在临床免疫检验中的作用I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4):114.

R446.6

B

1671-8194(2014)19-0281-02

猜你喜欢
准确性标本有效率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浅谈如何提高建筑安装工程预算的准确性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理解语境与名句的关系,提高默写的准确性
张务锋:着力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很有效率
为桥梁领域的示值准确性护航
影响紫外在线监测系统准确性因子分析
My Fa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