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夹脊刃针加平衡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2014-05-05 05:35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9期
关键词:推拿法夹脊椎动脉

曾 鹏

(湘潭县人民医院,湖南 湘潭 411228)

颈夹脊刃针加平衡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曾 鹏

(湘潭县人民医院,湖南 湘潭 411228)

目的 探究颈夹脊刃针加平衡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所收治的9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对照原则随机将患者分为传统针刺组、平衡推拿组和颈夹脊刃针加平衡推拿组,每组32例。传统针刺组患者取凤池、天柱和C3~C7夹脊穴;平衡推拿组以滚揉、拿捏、点穴等推拿手法治疗;颈夹脊刃针加平衡推拿组取刃针C1~2横突点位置进针,颈部夹脊穴针尖朝向颈椎两棘突位置,纵行、横向切割出针后推拿治疗。观察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与传统针刺组和平衡推拿组相比,颈夹脊刃针加平衡推拿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夹脊刃针加平衡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颈夹脊;刃针;平衡推拿法;椎动脉颈椎病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CS)是指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而引起的综合征候群,是临床中常见的慢性退行性疾病,可分为椎动脉型、脊髓型神经根型、交感型和混合型颈椎病,其中以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最为常见,约占所有颈椎病患者的70%[1]。随着近年来发病率的逐渐上升,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案已成为临床的重大研究课题。

针灸和推拿疗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用方法[2],为探究颈夹脊刃针加平衡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笔者对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所收治的9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所收治的9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对照原则随机将患者分为传统针刺组、平衡推拿组和颈夹脊刃针加平衡推拿组,每组32例。其中男42例,女54例,年龄20~68岁,平均(58.45±5.90)岁;病程2.1~3.0个月,平均(2.6±0.3)个月。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且治疗前2周未进行任何理疗、针灸等治疗。

病例排除标准:①年龄<20岁或>70岁的患者;②孕妇或经期妇女;③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内耳眩晕等伴有眩晕的患者;④未按规定疗程进行针灸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患者;⑤病情严重,急需手术患者。

1.2 方法

传统针刺组:取凤池、天柱和C3~C7夹脊穴,采用针刺法治疗,1次/天,每次留针30 min,期间不进行手法操作。

平衡推拿组:医者在患部及其对策行滚揉法,循经脉走向放松患者颈项部肌肉;沿膀胱经自上而下多次拿捏,放松患者颈项部肌肉和韧带;点揉患者凤池、风府等穴位,点解患部痛点;患者局部肌肉放松后,行牵引、旋转板法进行“循经”“整骨”,恢复动力和静力平衡。

颈夹脊刃针加平衡推拿组:患者取平卧位,胸部放置软枕,头颈部保持前屈房松状态,充分暴露后颈枕部。常规无菌操作,左手拇指压迫固定位置,右手操作刃针C1~2横突点位置进针,刃针与颈椎纵轴保持平行状态,颈部夹脊穴针尖超限颈椎两棘突位置,进针皮下1.5~2.5 cm,至肌肉筋膜层产生酸胀感后纵行切割(十字切割,切割频率为3~5次),调整针刃90°,行横向切割,摆动2~3次后出针。出针后使用无菌干棉球对针孔进行压迫,不留针。然后再行平衡推拿手法。每3 d进行1次。连续治疗2周,观察比较3组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价标准[3]

①治愈:眩晕、头痛、视力障碍、猝倒等症状消失,颈部活动功能恢复正常。②显效:眩晕、头痛、视力障碍、猝倒等症状明显减轻,颈部功能基本正常或部分恢复,可有不适感或偶有头昏,不影响一般工作。③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两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传统针刺组:治愈5例,显效19例,总有效率75.0%。平衡推拿组:治愈6例,显效15例,总有效率65.6%。颈夹脊刃针加平衡推拿组:治愈15例,显效16例,总有效率96.9%,与前两组相比,总有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 论

3.1 传统中医对颈椎病的研究

颈椎病属中医学“痹症”范畴。“痹症”指因风、寒、湿邪等侵袭人体而引起的以疼痛、麻木、活动不利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临床多以眩晕为主要病症,故有人称之为“颈性眩晕”,中医古代文献《灵枢》、《景岳全书》及《医学正传》中有相关描述,体位不当导致猝倒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特有的表现。颈椎病多发于45~60岁中老年人,并随着年龄的上升,肝肾精血日益亏虚,筋骨失去濡养日渐输送,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对人类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对于青年患者而言,女性发病率较高,这可能与颈椎不稳和神经的个体差异有关。

3.2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研究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不稳、退变,骨刺直接刺激、压迫椎动脉,或者由于刺激了颈椎关节囊韧带和椎动脉壁周围的交感神经引起的反射性椎动脉痉挛而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一次疾病。临床多采用手术方案进行治疗,但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手术具有难度高、风险高、效益低等缺点,相关西医学研究在一段时间内陷入瓶颈期,难以取得重大突破,于是该类患者多转向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3.3 分析颈夹脊刃针

夹脊穴周围组织中分布许多神经末梢,颈椎处的脊神经后支内侧支距离颈椎夹脊穴。颈夹脊刃针治疗可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脊神经和交感神经释放5-羟色胺和乙酰胆碱等化学递质,对血流量和速度有良好调节作用,有效缓解供血不足及局部肌肉和关节韧带紧张度,使颈部生物力学得以恢复平衡;此外,刃针可以促进内源性吗啡肽的释放,达到阵痛目的。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是由颈部动力和静力平衡被破坏所引起的,而推拿手法可调整钩椎关节位置关系,改善椎间孔大小,减轻椎间盘所受压力,松解颈周围软组织粘连,促进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特性的改变,改善血液循环,使脑部供血、供氧得到有效改善,缓解头晕、恶心等临床症状。临床上刃针配合有效的推拿手法可以有效地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本实验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结果,临床值得推广。

[1] 范文孟.电针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2] 彭支莲,黄剑,丁盼.督脉电针加平衡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2):218-220.

[3] 李俊晖.脊柱平衡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54-55.

R681.5

B

1671-8194(2014)19-0330-02

猜你喜欢
推拿法夹脊椎动脉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脑瘫患儿便秘应用护理干预结合推拿法治疗的效果研究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中医推拿法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中医学研究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案
颈夹脊穴注天眩清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