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错别字现状调查与纠错策略探索

2014-05-07 08:10叶妙婕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理据记号形体

叶妙婕

一、作调查,得数据

二、作比较,找差异

从图表中的检测数据来看,实验班学生纠正错别字成绩整体好于平行班。此次错别字检测前的纠错教学,实验班教师运用汉字学知识,平行班教师采用原有的教学方法,差异究竟在哪里?对此,笔者与实验班的教师们查找原因,从总体上做了分析,有了以下发现:

1.识字教学方法是否科学。

汉字形体繁多复杂,小学生不容易识记,因而产生错别字。教师教学和纠错的一般方法是特别强调易错的地方,以期引起学生注意。

平行班教师的识字教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让学生机械记忆。如教学“貌”字强调:“左偏旁是‘豸,注意中间有两个点。”这样的提醒其实是无效的,学生不明白“豸”中这两“点”的意义,自然就易忘易错。另一教法是教师为了减少学生识记之苦而强解字形,这又分为教师解析与引导小学生自主识字两种。教师解析,如将“游”字拆分为“氵、方、、子”四个部件,解析为“方形水池中,孩子横游泳”。小学生不清楚“方”和“”两部件的紧密关系,写字时就容易将“”遗漏。小学生自主学习“奠”字,自编儿歌为“大酋长在祭奠”。学生的联想可能自由有趣,但还是容易将部件“酋”写错。

2.教师是否具有汉字科学知识。

缺乏汉字科学基础知识,就无法科学地分析所教生字,不能给学生科学的引导,必然高耗低效,导致形近字出错率最高。如教学“切”字,平行班教师不懂此字的由来,只是一味强调左边不能写成提土旁,反而误导了部分学生产生错别字。实验班教师则了解这个汉字的字源,告诉学生“切”的左偏旁是“七”,在古时表音,“刀”表义,“切”是形声字,楷书“七”做偏旁产生形变后,竖弯钩改为竖提。遵循汉字科学讲解汉字,学生印象深刻并能正确识记。

平行班教师依据现行教材,把“攵”称作“反文旁”,“阝”称作“双耳刀”或“左耳旁、右耳旁”,“卩”为“单耳刀”,这些命名与音义完全无关,使学生无法理解它们做偏旁的意思,而且极易混淆。易错字“歌”“游”,右边均易错写为“攵”,而“敝”“敢”的“攵”旁却分别错写成“夊”和“又”。将右“阝”旁写作“卩”,将“卩”写作右“阝”。

对有些偏旁的命名不科学,是造成一些错别字的原因之一。偏旁在构字中表音或表义,具有“举一形而统众形”的重要作用。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对各偏旁的命名应能表明其形、音、义。“攵”称作“反文旁”,这是因“形”命名,没有顾及音、义。根据汉字学,“攵”是“攴”的变形写法,“攴”音pū,是手(又)持叉棍形,表示击打、操作等义。“敝”是手持棍棒击打破巾,本义是衣服破败,引申为谦称。“敢”因“攵”是手持武器义,引申为有进取心。“歌”与“击打”无关,右边“欠”字甲骨文是“■”,像一个跪坐的人张大嘴在打哈欠。再如“阝”偏旁本是左阜(山)右邑(人聚居区),于是,“险阻、陷阱”都与山(阜)有关,“邯郸、都郡”都与城郭有关。“卩”音jié,本是屈膝跪坐的人形,在“印、即”字中表示跪坐的人,在“节、疖”表示读音。实验班教师在教学这些偏旁时运用汉字学知识做科学的解释,对学生纠正错别字有很大的帮助。

3.教师是否了解汉字书写规范及艺术。

从平行班的检测卷来看,部分学生的书写不够规范,如“暴”的最后一笔写成捺,“弯”字两侧的点朝上。错误源于教师对汉字的书写规范及艺术了解不够,缺乏指导。而实验班的教师却知道,现代汉字形体结构讲究笔画的相离、相接、相交、复合。汉字是方块平面型的,一个汉字的所有笔画都在一个方框内展开。为了使方块汉字显得匀称、稳定,故书写汉字时讲究穿插与避让之理,追求和谐与变化之美,有些笔画在字的不同部位会引起形体的变化。比如“严”字中的点和撇是向上打开的,起到均衡的作用,如果向下打开,则过于上窄下宽,字形就不协调了。“弯”字两侧的撇和点要向下,也是为了美观。如果教师不懂这些,则不能正确引导学生书写好汉字。

三、思现状,寻策略

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有着很强的科学性和规律性。从此次实验来看,由于实验班教师学习汉字学知识不到两年,汉字科学知识掌握的还不够多,只能就自己刚学的一点知识解析某些汉字,虽不能在教学中全部采用汉字科学知识教学生字,但即使这样也已见到效果,可见运用汉字学知识来纠正学生错别字的方法应该是科学有效的。倘若实验班教师的汉字学水平再高一些,教学效果会更令人期待。

经过一个阶段的探索,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自己运用汉字学知识纠正小学生错别字的一些策略:

1.讲解表义明晰的偏旁,利于系统识记。

汉字形体虽然繁多复杂,但却都是由一定数量的偏旁符号所组成。唐代人为了提高识字效率,提出了“字原说”。“字原”即是指那些构成汉字形体的基本形旁,主要是一些独体象形字和少数会意字。据北京大学高明教授的研究,“字原”实际仅有一百五十余个。

既然众多的文字是由数量较少的偏旁所构成,那么,使学生掌握这一百五十余个偏旁,并理解字形结构和组合规则,他们就会很容易地识记并书写大量的合体字。所以,发挥偏旁的重要作用,应该是纠正错别字、提高汉字教学效率的一种科学方法。

如学生极易把“叔”的“又”旁写成“攵”,是不清楚“又”的意义。“又”是象形字,甲骨文为“■”,用三指代表五指,像伸手抓持之形,本义是右手。“叔”字金文是会意兼形声字,左边“尗”是象形字,上部像豆子蔓生的茎,并有豆荚,下部像豆荚裂开后落到地上的豆粒,既表声又表义。“叔”本义是用手捡拾豆子,假借称父亲的弟弟。再如“叙”字,“余”字本义是一种简易的建筑,“叙”字本义是用手依序搭建房屋。这种对汉字偏旁的正确解说,不但具有“讲对一个,识记一串”之功效,而且潜移默化地传承了科学的汉字文化。

2.解析构形理据,知其所以然。

构成汉字的字符,从现代汉字角度看可分为意符、音符和记号三类。字符是组成汉字的基本结构单位。认识汉字的构成理据,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使用汉字。现代汉字的字符,有的与字义关系密切,可以表示字义,突出字义类属范围,比如“祥”的意符是示字旁和“羊”,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与祭祀和羊有关;有的与字音关系密切,可以表示字音,比如“裕”的音符是“谷”(古音yù);有的与字音字义都没有关系,比如“匹”的各部分读音和意义都没有联系,主要作用是区别字形,属于记号。这些给学生讲明白,就能预防和纠正很多错字。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独体字既是常用汉字,又是构成合成字的重要部件,组字能力很强,必须记住其形、音、义。分析合体字可以理性地了解汉字的构造原理,从而更好地掌握记忆和书写汉字的诀窍。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知道,汉字在造字的过程中,“有的字有理据,有的字没有理据,有的字有部分理据,有的字在造的时候就没有理据,有的字本来有理据,在发展过程中失去理据”。科学地讲解汉字,就是要在不违背汉字构形规律和演变的前提下,对构意直接、明确的字加以准确的讲解;对需要经过推源再来讲解的汉字,推源后再来讲解。抓住汉字形体的演变规律,让识字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也能精确识记汉字,省时高效。

3.讲解现代汉字的形体结构方式。

有一部分汉字部件的笔画与字理无关,却与现代汉字构形特点有关。讲解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轻松地把字写得正确,减少错字。

书写汉字要正确、巧妙地组织笔画,使每个汉字的所有笔画按规律合理布局,达到美观的要求。从汉字本身的字形结构来看,每个汉字都具有字形结构比例美与绘画的构图美,重心平稳、点画呼应、疏密匀称。

了解书法的穿插避让原理,有助于纠正错别字。如“躺、船”字中的身字旁横不出头,“翠”的上部“羽”横折钩改为横折,“朗”左边的撇捺改为点,“勇”字横折钩改为横折。

了解书法的变化原理,在一字当中,注意相同笔画、不同笔画的配搭,部首的变化,有助于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也起到了预防错别字的作用。如“餐”字中多个捺笔画的变化,“侃”字右下“川”字最后一笔竖的变形。

学生在书写汉字时,感受一笔一画蕴涵的情感,不但能正确书写,而且能体会到书法的乐趣。

4.识记特殊记号。

在现代汉字中的确有少数字变异度很大,甚至难以追本溯源。所以,科学的态度应该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已经不能反映构意形体的字(比如简化字“备”),或探讨形源困难的字,教师不要随意乱加分析。对构意明晰度不同的字,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汉字观,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承”字,甲骨文字形“■”,上面像跪着的人,下面像两只手,合起来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本义是捧着;小篆写作“■”,头和身子分离;楷书显示的是记号字,不再象形。这里要指导学生识记记号:横撇、弯钩、三横,两边是手的象形。像这样特殊的记号字,数量不多,可以强调笔顺加强识记。

实验结果鼓舞人心,更坚定了我校实验教师们坚持学习汉字科学知识用于识字教学、纠正错别字的决心。教师们如能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汉字科学知识,根据错别字的不同类别,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就能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由此对识字产生浓厚兴趣,享受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这应该是减少错别字,乃至在很多学生中消灭错别字的一个科学、高效的方法,值得我们继续实践和努力。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同安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振清)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独体字既是常用汉字,又是构成合成字的重要部件,组字能力很强,必须记住其形、音、义。分析合体字可以理性地了解汉字的构造原理,从而更好地掌握记忆和书写汉字的诀窍。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知道,汉字在造字的过程中,“有的字有理据,有的字没有理据,有的字有部分理据,有的字在造的时候就没有理据,有的字本来有理据,在发展过程中失去理据”。科学地讲解汉字,就是要在不违背汉字构形规律和演变的前提下,对构意直接、明确的字加以准确的讲解;对需要经过推源再来讲解的汉字,推源后再来讲解。抓住汉字形体的演变规律,让识字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也能精确识记汉字,省时高效。

3.讲解现代汉字的形体结构方式。

有一部分汉字部件的笔画与字理无关,却与现代汉字构形特点有关。讲解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轻松地把字写得正确,减少错字。

书写汉字要正确、巧妙地组织笔画,使每个汉字的所有笔画按规律合理布局,达到美观的要求。从汉字本身的字形结构来看,每个汉字都具有字形结构比例美与绘画的构图美,重心平稳、点画呼应、疏密匀称。

了解书法的穿插避让原理,有助于纠正错别字。如“躺、船”字中的身字旁横不出头,“翠”的上部“羽”横折钩改为横折,“朗”左边的撇捺改为点,“勇”字横折钩改为横折。

了解书法的变化原理,在一字当中,注意相同笔画、不同笔画的配搭,部首的变化,有助于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也起到了预防错别字的作用。如“餐”字中多个捺笔画的变化,“侃”字右下“川”字最后一笔竖的变形。

学生在书写汉字时,感受一笔一画蕴涵的情感,不但能正确书写,而且能体会到书法的乐趣。

4.识记特殊记号。

在现代汉字中的确有少数字变异度很大,甚至难以追本溯源。所以,科学的态度应该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已经不能反映构意形体的字(比如简化字“备”),或探讨形源困难的字,教师不要随意乱加分析。对构意明晰度不同的字,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汉字观,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承”字,甲骨文字形“■”,上面像跪着的人,下面像两只手,合起来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本义是捧着;小篆写作“■”,头和身子分离;楷书显示的是记号字,不再象形。这里要指导学生识记记号:横撇、弯钩、三横,两边是手的象形。像这样特殊的记号字,数量不多,可以强调笔顺加强识记。

实验结果鼓舞人心,更坚定了我校实验教师们坚持学习汉字科学知识用于识字教学、纠正错别字的决心。教师们如能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汉字科学知识,根据错别字的不同类别,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就能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由此对识字产生浓厚兴趣,享受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这应该是减少错别字,乃至在很多学生中消灭错别字的一个科学、高效的方法,值得我们继续实践和努力。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同安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振清)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独体字既是常用汉字,又是构成合成字的重要部件,组字能力很强,必须记住其形、音、义。分析合体字可以理性地了解汉字的构造原理,从而更好地掌握记忆和书写汉字的诀窍。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知道,汉字在造字的过程中,“有的字有理据,有的字没有理据,有的字有部分理据,有的字在造的时候就没有理据,有的字本来有理据,在发展过程中失去理据”。科学地讲解汉字,就是要在不违背汉字构形规律和演变的前提下,对构意直接、明确的字加以准确的讲解;对需要经过推源再来讲解的汉字,推源后再来讲解。抓住汉字形体的演变规律,让识字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也能精确识记汉字,省时高效。

3.讲解现代汉字的形体结构方式。

有一部分汉字部件的笔画与字理无关,却与现代汉字构形特点有关。讲解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轻松地把字写得正确,减少错字。

书写汉字要正确、巧妙地组织笔画,使每个汉字的所有笔画按规律合理布局,达到美观的要求。从汉字本身的字形结构来看,每个汉字都具有字形结构比例美与绘画的构图美,重心平稳、点画呼应、疏密匀称。

了解书法的穿插避让原理,有助于纠正错别字。如“躺、船”字中的身字旁横不出头,“翠”的上部“羽”横折钩改为横折,“朗”左边的撇捺改为点,“勇”字横折钩改为横折。

了解书法的变化原理,在一字当中,注意相同笔画、不同笔画的配搭,部首的变化,有助于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也起到了预防错别字的作用。如“餐”字中多个捺笔画的变化,“侃”字右下“川”字最后一笔竖的变形。

学生在书写汉字时,感受一笔一画蕴涵的情感,不但能正确书写,而且能体会到书法的乐趣。

4.识记特殊记号。

在现代汉字中的确有少数字变异度很大,甚至难以追本溯源。所以,科学的态度应该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已经不能反映构意形体的字(比如简化字“备”),或探讨形源困难的字,教师不要随意乱加分析。对构意明晰度不同的字,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汉字观,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承”字,甲骨文字形“■”,上面像跪着的人,下面像两只手,合起来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本义是捧着;小篆写作“■”,头和身子分离;楷书显示的是记号字,不再象形。这里要指导学生识记记号:横撇、弯钩、三横,两边是手的象形。像这样特殊的记号字,数量不多,可以强调笔顺加强识记。

实验结果鼓舞人心,更坚定了我校实验教师们坚持学习汉字科学知识用于识字教学、纠正错别字的决心。教师们如能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汉字科学知识,根据错别字的不同类别,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就能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由此对识字产生浓厚兴趣,享受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这应该是减少错别字,乃至在很多学生中消灭错别字的一个科学、高效的方法,值得我们继续实践和努力。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同安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振清)

猜你喜欢
理据记号形体
劝学
记号
脏记号
高校舞蹈形体训练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刻舟求剑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Thou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理据信息
英语词汇理椐与词汇量的相关性研究
形体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