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毛泽东学习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4-05-07 14:26莫岳云古文强
关键词:当代价值

莫岳云+古文强

摘要: 毛泽东学习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在党的建设、中国革命与建设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亦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概述了毛泽东学习生涯及其学习思想的形成;系统阐述了毛泽东学习思想的内容,明确揭示了毛泽东学习思想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毛泽东学习思想;当代价值;学习型政党

中图分类号: A8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1-0037-06

毛泽东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探索的一生。毛泽东在学习中转变世界观,在学习中深切了解中国社会,在学习中探索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在学习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伟大的思想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同时,也形成了毛泽东学习思想。毛泽东学习思想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在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战略任务的历史条件下,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研究毛泽东学习思想,揭示其当代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毛泽东的学习生涯及其学习

思想的形成

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岁月,还是和平建设年代,毛泽东始终把读书学习作为生活的必需。他说:“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时不读”。只要有空,他都手不释卷,读书占了他工作以外几乎全部业余时间。古今中外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像毛泽东这样酷爱读书、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人,实非罕见。[1]毛泽东的学习生涯可以从四个方面概括:

第一,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从青少年时代起,毛泽东就热爱读书学习。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家乡前往50里外的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时给父亲留下这样的诗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在湖南一师求学时他表示:“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毛泽东读书的目的,先是为“修学储能”,后是要寻求“大本大源”,最后是要找“主义”。他青年时代读过的书大致有四类:传统的文史典籍;近代以来介绍西方的著作;新文化运动中国内学者传播新思潮方面的书;《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籍。他说,自1920年看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于是“老老实实地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1]当他实现了世界观的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并走上革命道路后,便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列著作。

大革命失败后,在偏远农村开辟根据地,他常因无书可读而感到精神“饥渴”,苦闷中给在上海的党中央写信:“我知识饥荒到十分”,“我们望得书报如饥如渴,务请勿以小事弃置。” 1932 年,他带领红军打下福建漳州时获得了一批书,其中有列宁的《两种策略》和《“左派”幼稚病》,他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延安时期是毛泽东读书的一个高峰期。他以超乎寻常的热情和精力来读书和提倡读书。仅1938年二三月间,他就读了李达的 850 多页的《社会学大纲》、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潘梓年的《逻辑与逻辑学》等。[1]晚年,他痴迷文史,系统阅读《二十四史》。从1972 年开始,他先后开列了86 篇作品,有历史传记、法家著作、诗词曲赋,让人印成大字本,供中央一些领导人读,自己也细读圈画。

他主张活到老、学到老。他说:“你学到一百岁,人家替你做寿,你还是不可能说‘我已经学完了,因为你再活一天,就能再学一天。”[2]15-16“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1]他确实做到了这一点。1975年他已经82岁了,眼睛不好,还专门请一位大学老师给他读书。直到他临终前一天,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还读了7分钟的书。[3]

第二,注重书本学习,博览群书。

毛泽东读书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政治、军事、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方面。他保存在中南海菊香书屋的书就有9 万多册,其中有不少书籍上留下他的批注和圈画。从《四书》、《五经》、《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到赫胥黎的《天演论》、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逻辑》;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到《国家与革命》、《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他都细读,孜孜不倦。博览群书,使他具有很高的马克思理论修养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第三,注重在实践中学习,读无字之书。

毛泽东主张,不但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他在《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在湖南一师上学期间,他赞赏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之道,把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注重社会调查的求实作风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走访了湖南10多个县,用“游学”式的方法做调查,使自己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对湖南农民运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党中央指导农民运动提供了重要依据。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4]111-112他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做调查。对于只懂得理论不懂得实际情况的人,这种调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则他们就不能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5]17

第四,创造性学习,发展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不但善于学习,还善于在学习中创造,在学习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他的许多论著和重要思想是在研读马列著作中写成。写《新民主主义论》,读了十几遍《共产党宣言》;写《实践论》,引用列宁的原著6处;写《矛盾论》,引自列宁原著7处。1959年底,他组织读书小组研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议出了许多好的思想。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历史阶段的观点,就是他在这次阅读中提出的。他在著作中引用了大量的古籍、成语、典故,在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的过程中进行理论创新。例如,他把中国古代关于“仁政”与“刑政”、“礼治”与“法治”的思想紧密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观点加以改造,用来阐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他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创立了党的群众路线;他运用马列主义观点,深入研究与吸收中国古代军事理论、著名战例和农民战争的成功经验,创立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他把中国古代的“知行观”进行综合研究和辩证思考,用来阐明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毛泽东不是就学习论学习,也不局限于学校或教育领域论学习,而是从党和国家、军队建设的高度来论学习;从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和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高度来强调学习问题。

毛泽东学习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正如毛泽东思想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同党内盛行的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一样,毛泽东学习思想也是在同“两化”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的阐述,并于延安整风运动(实质是一场学习运动)中臻于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得到进一步发展。毛泽东学习思想主要反映在如下著作中:《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学习与时局》、《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上的讲话》等。这些著作,渗透着毛泽东对学习问题的真知灼见,闪耀着中国共产党人学习思想的光辉。

二毛泽东学习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明确阐述了学习的目的

这是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在毛泽东看来,学习目的至关重要,有了正确的目的,才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第一,学习是为了追求救国救民真理。毛泽东生于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心。他多次说过:“终身未得真理,即终身无志。”他明确提出:“为人,为国人,为世界人而学。”不是为分数,不是为文凭, 而是为追求救国救民真理、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而学。这就使毛泽东的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和不竭的动力源泉。

第二,学习是为了增长知识和本领,更好地领导革命和建设。毛泽东多次强调,领导革命和建设必须有知识、有学问才行。他说: “我们队伍里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6]482“要领导革命就须要学习。”[7]177

第三,学习是为了应用。毛泽东非常强调学以致用。他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4]178“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8]815

第四,学习是为了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每当历史转折关头,毛泽东总要告诫全党要加强学习,以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民主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要学会管理经济和管理城市,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之时,他又指出:“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的中国,我们面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因此,必须善于学习。”[9]117他强调,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二)系统阐述了学习的内容

这是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毛泽东论述的学习内容范围很广,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历史、科学、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开展,毛泽东着重论述了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共产主义建设的科学。只有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才能在革命斗争中不迷失方向。六届六中全会后,毛泽东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作为党内“有头等重要的意义”的工作来抓。要求“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10]532-533

第二,学习历史,以史为鉴。毛泽东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0]534毛泽东特别强调要认真研究中国近百年的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等,要把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联系起来。他强调: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学习历史是为了以古鉴今,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为革命和建设服务。

第三,学习战争,掌握军事本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毛泽东著作中大量篇幅强调要学习战争,掌握战略战术原则,懂得战争规律。他倡导要从战争中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没有进学校机会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4]181

第四,学习经济和城市管理。在革命根据地建设中,毛泽东经常强调要“学会经济工作”,加强经济建设。抗日战争反攻阶段到来前,毛泽东提出了学习管好大城市的问题。他说“我们要在根据地内学习好如何管理大城市的工商业和交通机关,否则到了那时将无所措手足。”[8]946民主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更强调:从我们接管城市的那一天起,要“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必须去学习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11]1428

第五,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毛泽东认为,人们通过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得到自由。[7]269只有掌握了科学,才能懂“万象之众,息息相通”,才能“解甲物而通乎乙”,做到应用自如,融会贯通。他多次论述学习自然科学的重要性,要求大家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推进,毛泽东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强调“要学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他说:“提出技术革命,就是要大家学技术,学科学……过去我们有本领,会打仗,会搞土改,现在仅仅有这些本领就不够了,要学新本领,要真正懂得业务,懂得科学和技术,不然就不可能领导好。”[9]350

第六,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与经验。毛泽东主张“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8]1083“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都要学”[9]41,尤其是中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还很落后的情况下,更要借鉴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发展我们的国家。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12]740

3.具体论述了学习的方法。

这是解决“怎样学”的问题。毛泽东论及的学习方法较多,主要的有: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认为:“有两种不完全的知识,一种是现成书本上的知识,一种是偏于感性和局部的知识,这二者都有片面性。只有使二者相互结合,才会产生好的比较完全的知识。”有书本知识的人向实际方面发展,然后才可以不停止在书本上;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8]818-819应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这叫做理论联系实际。[8]820

第二,善于向群众学习。这是毛泽东倡导的学习的基本方法。他认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只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才能学到知识和本领。他要求,一切从事理论工作或肩负领导责任的同志,一定要眼睛向下,虚心向群众调查研究,向群众学习。

第三,学习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在毛泽东看来,探求学问的过程就是发现困难和克服困难的过程,知难而退就不会有进步。在湖南一师求学时,他在床头贴上这样一副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将其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他强调:“学习一定要学到底,学习的最大敌人是不到‘底。自己懂了一点,就以为满足了,不要再学习了,这满足就是我们学习运动的最大顽敌。”

第四,学习要有挤劲和钻劲。针对许多人说工作忙,没时间学习的观点,毛泽东指出,“在忙的中间,有一个法子,叫做‘挤,用‘挤来对付忙”。针对许多人说的专业书难懂的观点,毛泽东认为要用“钻”来对付。他说:“在中国,本来读书就叫攻书,读马克思主义就是攻马克思主义的道理,你要读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就非攻不可,工作忙就要‘挤,看不懂就要‘钻,用这两个法子来对付它,只要有心,只要善于学习,学习是一定会取得优秀的成绩的。”[7]181

第五,学习要勤动脑,勤动笔。这是毛泽东的主张和习惯。他读书喜欢思考,喜欢跟人讨论。不少书是在讨论中读完的。他坚持读书时认真思考,做批注,写心得体会。早年他读的仅10 万字的《伦理学原理》,批语就写了12000 多字。延安时期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和《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时,总共写下16000多字的批注,包括原著内容的提要、对原著内容的评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所发的议论,以及对原著中一些理论观点的发挥。[13]455

三、毛泽东学习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毛泽东学习思想对当代青年学生成长的重要启迪

第一,志存高远,树立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学习的思想。毛泽东勤奋好学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于他始终坚持以救国救民、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的远大学习目标。这对当代青年学生有重要的启迪:只有端正学习动机,抛弃功利目的,克服短视弱点,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复兴而学习的思想,才会有不竭的动力和强大的精神支撑。

第二,知行统一,树立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风。毛泽东既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又强调投身社会实践,善于将书本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实际中去。当代青年学生应以此为范,在学校知识学习之余投入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去。只有把书本知识融会到社会实践中去,并在社会实践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结构体系,才能在这种相互融会的过程中有所发展和创新。

第三,创造性学习,不做书本的奴隶。学习上坚持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毛泽东主张自由讨论学术, 要有批评的精神。没有批评精神, 就容易做他人的奴隶。毛泽东在其学习生涯中真正做到了他所倡导的创造性学习。这对当代青年学生亦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毛泽东学习思想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指导意义

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全党的同志,研究学问,大家都要学到底,都要进这个无期大学。要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学校的领导,就是中央,各地方党部、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都是这个大学的分校。”[7]185 “要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这可视作对建立学习型政党的最初表述。实际上,毛泽东学习思想就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习思想。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思想在毛泽东时代已见雏形。毛泽东学习思想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第一,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毛泽东主张活到老,学到老。读书学习不仅关乎个人修身养性,更关系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关乎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党内营造崇尚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党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水平,永葆党的先进性。

第二,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毛泽东一贯倡导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反对任何形式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建设学习型政党必须坚持这一学风,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能解决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使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也能使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朴实性,增强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不竭的活力。

第三,培养一支真懂马克思主义的干部队伍。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说过:“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10]533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队伍,要求党的高级干部都要奋发努力,在提高马列主义水平的基础上,成为精通政治、经济工作的专家。当前,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中,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发挥带头作用,注重学习,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提高执政兴国的本领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第四,建立健全学习制度。毛泽东认为,学习运动有其普遍性和永久性,不能“无政府状态”,要有组织地开展,建立起学习制度,“来领导并进行学习”。[7]180今天,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建立健全党学习制度,规范学习管理。要健全和落实常态化、多样化的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制度,以及促进学习、保障学习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把学习的“软任务”变成“硬约束”。

3.毛泽东学习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第一,构建一个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毛泽东的学习思想中,人民大众被定位为最终学习主体,即实现全民性的学习。这与学习型社会“人人都要学习”的理念相契合。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生产的普遍产业化要求生产者掌握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技术手段,学习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更是社会化生产对人才的要求。学习行为的社会性增强要求学习主体和学习行为普遍化、全民化。构建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就更加迫切。

第二,不断学习与创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毛泽东既强调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强调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些论述至今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坚持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同时,不断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这样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三,深入学习历史,以史为鉴,更好地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毛泽东经常教育党员干部要认真研究学习中国历史,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运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历史条件下,应更加注重学习和研究历史,特别要学习和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借鉴历史经验和教训,使我们更深切地了解中国的国情, 把握革命和建设的规律, 提高自觉性, 减少盲目性,更好地解决层出不穷的新矛盾、新问题。

第四,重视向外国学习,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外国学习,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国外先进文化和先进经验,这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至今仍有重要指导作用。今天,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建设经验,除了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还应学习国外的技术与知识创新力、社会凝聚与团结力、教育与文化软实力,科学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晋.毛泽东的读书生涯和政治实践.光明日报.2009年7月11日.

[2]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版.

[3]曹松.毛泽东的读书秘诀.学习时报.2011年6月20日.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

[6]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

[7]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8]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9]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

[13]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让长征精神照亮“新长征”征程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