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西山见证百年中法情

2014-05-15 07:45马文良卫薇
中关村 2014年5期
关键词:佩斯桃源西山

马文良+卫薇

中法名人汇聚西山

山峦叠翠,谷壑幽深。在时间的记忆背后,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等待被重新追忆,那段历史的脉络慢慢呈现,于百年之后再次绽放光彩。

暂且让时钟定格在2014年3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法期间,专程参观了里昂中法大学旧址。法国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建交的世界大国,今年恰逢50周年。习主席表示,里昂中法大学见证了两国一段特殊交往史,也记载了近代以来中国两段重要对外交往史。其实翻阅历史,早在90年前,北京西山已经建造了一所中法大学,里昂中法大学不过是她的海外分校。

西山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是北京西部山区的总称,也是距离京城最近的山脉。屈指算来,北京的历史有三千年,近八百年以来是辽、金、元、明、清各个王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众多皇亲国戚、文武宦官、文人雅士,都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相继修建了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文采风流的金章宗完颜璟,曾在颐和园北的凤凰岭一带修建了著名的“八大水院”,并题名“驻跸山”。还在香山和玉泉山修建了行宫。清康熙后的历代皇帝,历经200年时间,在这里修建举世闻名的“三山五园”,这些成就了西山文化和众多遗迹的历史。但鲜有人知的是,有关中法两国交往的遗迹也散落在这里,默默见证着中法文化交流的历史。

民国初期的海淀西山,聚集了一批法国精英和中国名人,中法文化交流事业在此蓬勃发展,由此形成了中法文化交流圈,形成了包括中法大学、贝家花园、圣·琼·佩斯故居在内众多的史迹群。

20世纪初,一批法国精英和曾赴法留学的民国名人活跃于西山一带,包括《红楼梦》法文翻译者铎尔孟、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诗人圣·琼·佩斯、法国著名医师贝熙业等。他们引进了法国先进经验,在中国农业和教育领域做了诸多改革尝试。著名的法国诗人、外交官、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圣·琼·佩斯的名诗长篇杰作《远征》就是在西山一个破落的道观中著成的。

西山,见证了百年中法情。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曾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而这些散落在西山一带的历史遗迹正是中法两国民相亲、心相通的最佳注脚。

法国诗人的《远征》

海淀的中法文化交流最早可追溯到清早期的在华传教士活动,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法国传教士张诚与白晋到中国传教,两人被康熙帝留用宫中,向康熙讲授西学。此时,位于海淀的畅春园刚落成不久,据史料记载,康熙帝每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居住在畅春园,张、白受命给康熙皇帝讲授天文、历法、几何学、人体解剖学,多次随驾侍讲畅春园,康熙曾赐准骑马入园。乾隆九年(1744年)法国耶稣会士蔡友仁来华,曾参与圆明园西洋式十二生肖喷泉的设计。传教士开启了中法交流的序幕,至今,张诚、白晋、蒋友仁、巴多明、雷孝思等三十多名传教士墓碑由北京石刻博物馆收藏,还屹立在五塔寺内。

2005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大学的演讲中追溯了中法文化交流的渊源,尤其提到“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诗人圣·琼·佩斯的长篇杰作《远征》(《阿纳巴斯》)就是他在北京西郊的一座道观中完成的。”圣·琼·佩斯1916年作为外交官来华工作,先后担任法驻上海领馆领事和驻北京大使馆秘书。他亲历民国早期对外交往几乎所有重大事件。在巴黎和会期间,他对中国受到不公正待遇表示同情。在华期间他游历了中国东北、西北各地,铎尔孟与他在文学上互相影响。在贝熙业等朋友影响下,圣每年夏天到北京西山避暑采风,寄寓在一座道观里进行文学创作。他以妙峰山庙会为背景写下印象派长诗《远征》,正是这首诗使其获得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下留下一段佳话。

张文大课题组经过半年的寻访,2006年找到桃源和金仙寺方亭遗址。2008年9月12日圣·琼·佩斯研讨会上,专家审定桃源和金仙寺方亭为圣·琼·佩斯著诗处。桃源在海淀区苏家坨镇管家岭村西北的一个小山岗上,现存“桃源”刻字巨石。金仙寺在桃源西南2里,金仙寺方亭在金仙寺右前方的山岗上,前临深壑,上世纪60年代废毁,仅存基址,2013年由中坤集团复建。

“白求恩式”的好医生

贝家花园在海淀区北安河村西牛涧沟,园主贝熙业是当时驻华的法国人圈子当中的灵魂人物,他家的客厅是这些人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贝熙业一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北京西山度过的,他是法国驻华公使馆医生,也是中法大学法方董事。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不顾个人安危,帮助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他任法国医院、北堂医院院长,利用职务和国籍的便利条件,到前线救助伤员,为八路军疗伤治病,为前线运送药品,为地下工作者运送电台。他还收救孤儿、无偿的为贝家花园附近村庄百姓治病,被誉为“白求恩式”的好医生。为了纪念贝大夫,1931年春,温泉中学在温泉村西建桥并以贝大夫命名,上世纪末公路扩建时,桥栏石被弃不知下落。2013年底,海淀文委复建新桥栏石。贝家花园三组建筑现在基本保存完好,它不仅是中西建筑与园林艺术结合的典范之作,也是中法人民传统友谊的一个重要见证。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和海淀区文化委正在进行贝家花园的保护利用规划和文物建筑抢修工作。

“中法大学”的世纪情

中法大学的成立可以说是中法文化交流史上一个重大成果,其创办人是李石曾、蔡元培等人,经费主要来源于法国退还中国的庚子赔款。1920年,西山碧云寺法文预备学校扩充为文理两科而成立中法大学。后几经扩充,发展成为闻名一时的综合性大学。中法大学的机构还有相当一部分设在温泉村,即今温泉镇和苏家坨镇所属范围内。

1921年,中法大学在温泉村购地建农林试验场,同时购得大庙旁的一所民居小院,1923年在温泉设立初中和小学各一所。又于次年在北安河村购得西半山坡上一处旧宅,并购买织布机以让学生实习劳动。由于中法大学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留学一应俱全,温泉一带的乡村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1920年至1950年的30年里,北京中法大学共有569名学生毕业,有的毕业后留学法国,获得博士学位,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另外,贝熙业、李石曾等人在温泉村开展农村自治试验,成立了自治坊公所和各种经济合作社,开创了乡村自治的先河;除此之外,进行各项社会建设,如修建公路、兴办电话、电力等公用事业和创办疗养院,以及发展乡村经济等。

桃源、金仙寺方亭、贝家花园、贝大夫桥、温泉村中法大学及其附属机构等遗迹是近代中法两国民间交往的重要历史见证,长时间以来没有受到外界的关注。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处在抵御外辱的斗争中,但是在民间,却又真实存在过这样一群人,他们本是法国精英,却无私地为中国百姓医治伤病;他们与中国进步人士竭力办学,推动赴法留学及勤工俭学大潮;他们积极进行社会实践,吸收均权思想,改变中国农村的落后面貌,在战火纷飞中营建出一个“桃花源”般的新农村。

目前,海淀区正在对这些历史遗迹进行保护和整修,相关史料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也在有序进行当中,相信今后越来越多的人会了解这段历史,西山新景也会因为这段散发人文关怀的历史而更加鲜活。

猜你喜欢
佩斯桃源西山
观西山
A GIRL SPINNING GOLD THREAD
身在桃源 乐在天然
西山闲笔
水调歌头·游桃源谷
协商民主语境下中法立法协商比较分析
搬迁十年访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