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药理学进展研究:国内论文分析

2014-05-15 10:10阿丽塔唐小利张永祥杜冠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药理学新药药学

穆 鑫,赵 颖,阿丽塔,李 阳,王 昕,唐小利,张永祥,杜冠华

(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北京 100050;2.中国药理学会,北京 100050;3.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05;4.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 100191;5.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 10085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我国的药理学研究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学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文章。为了解2013年中国国内药理学学科发展的特点,分析科学发展的热点和趋势,本文选择2011年12月出版的《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第6版)》中的药学期刊为分析对象,检索2013年中文药理学文献发文情况,系统分析发文期刊分布、机构分布、热点分布,希望通过数据的解读帮助科研人员了解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而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英文文章已另撰文进行研究[1],本文不做分析。

1 数据来源

2011年12月出版的《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第6版)》中共收录R9药学期刊16种,分别为:1.药学学报;2.中国药学杂志;3.中国药理学通报;4.中国药科大学学报;5.中国新药杂志;6.药物分析杂志;7.中国医院药学杂志;8.中国医药工业杂志;9.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0.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1.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2.华西药学杂志;13.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4.中国抗生素杂志;15.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6.中国海洋药物。由于《中国生化药物杂志》不能在电子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到2013年发表的文献,因此本文的数据源为其他15种药学核心期刊。此外,还有大量药理学文章发表在非药学的相关杂志中,如临床医学相关杂志,本文没有收录,这对于分析临床药理学的发展可能有一定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总量 截止作者检索时间2014年3月18日止,2013年中国作者在15种《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第6版)》药学期刊中共发表文献5 450篇,经人工判读文献,剔除药物合成、药物分析、药事管理等相关文献后,得到与药理学相关文献共有3 842篇,见Tab 1。中国作者发表的药理学相关文献占到药学文献的70%以上,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药理学在药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Tab 1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papers published in Chinese magazines by Chinese authors in 2013

2.2 研究领域分析 从发表文章的数量上看,中药和天然产物研究在我国药理学研究领域中最为集中,这是由我国医药研究的特点和体系所决定的。中药作为我国药物研究的传统优势学科,是我国传统医学几千年积累的瑰宝,其药物功效经过长期实践验证,实用价值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药理学家重点研究的领域。然而由于中药本身的特点,国际学术界对中药的研究方法和复杂体系认可和接受程度较低,使中药药理研究结果难以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因而大量中药相关药理学研究结果便集中发表在国内的学术期刊上。

2.3 研究热点分析 2013年国内药理学研究的热点包括药物代谢动力学及其方法学研究、肿瘤药理学、内分泌药理学、药物不良反应等。药物代谢动力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新药研究和临床个体化用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计算机模拟技术、药物基因组学以及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本领域的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及其方法学研究更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也与国际上的研究趋势相一致。肿瘤仍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也一直是药理学研究的热点。从发表文章的数量看,肺肿瘤、乳腺肿瘤、肝肿瘤药理学研究最为集中。在内分泌药理学中,糖尿病仍是研究的热点。随着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人民对用药安全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药物不良反应研究持续得到关注,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趋势。

2.4 研究机构分析 与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药理学文章较多的机构和地区分布特点相似,2013年中国作者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药理学文章的研究机构主要是大学和高校,科研院所和医院较少。就地区分布来看,文章发表较多的机构多集中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传统医药研究发达地区。在发文前50家的机构中,33家机构为大学和高校,科研院所8家,临床医院8家,政府管理部门1家,而国内医药企业和公司发表的文章排名均在50之后,见Tab 2。发表论文数量前3位的机构都为大学,排在第一位的中国药科大学发文129篇,沈阳药科大学发文96篇,排名第二,北京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以65篇并列排名第三位。在科研院所中,有着50余年研究新药历史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排名第一,共发文54篇。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北京301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排名医院类机构前三位,发文量都在25篇以上。

Tab 2 Organization distribution of published paperswith Chinese authors in 2013

China State 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33 AnhuiMedicalUniversity 32 InstituteofMedicinalPlantDevelopment,ChineseAcademy ofMedical Science 32 The Second Xiangya Hospitalof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32 Sun Yat-sen University 31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9 Beijing University ofChineseMedicine 27 ChongqingMedicalUniversity 27 LiaoningMedicalUniversity 26 Zhejiang University 26 TheGeneral Hospital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25 Peking University First Hospital 25 Guangzhou 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 25 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24 HebeiMedicalUniversity 24 Shanghai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24 The Second 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 22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University 22 TongjiHospitalAffiliated toHuazhongUniversityof Scienceand Technology 22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21 HubeiUniversity ofChineseMedicine 21 West China Hospitalof Sichuan University 21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21 Zhengzhou University 21 Jiangsu Provincial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 Shandong University 20 ZhejiangChineseMedical University 20 Soochow University 19 Tianjin 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19 Fudan University 18 SouthernMedicalUniversity 18 Tianjin MedicalUniversity 18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7 JiangxiUniversityof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17 XinjiangMedicalUniversity 17 ZunYiMedical University 17 Beijing Hospital 16 GuangxiMedicalUniversity 16 Beijing Instituteof Radiation Medicine,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16 The FirstAffiliated Hospital,Zhejiang University 16

2.5 高被引论文分析 文章的被引用次数与其影响力有关,也与发表的时间有关系。到2014年3月18日检索日止,我国科研人员2013年国内发文共有47篇被引次数大于2次,其中综述16篇,研究性论文31篇。如南京中医药大学吴启南教授课题组发表的关于淡竹叶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2],被引6次。而一年内被引4次的文章有6篇,包括:暨南大学发表的关于伏立康唑个体化给药研究新进展的综述[3],南京中医药大学发表的关于中药及其组分配伍整合作用研究实践与进展的综述[4],浙江大学发表的关于CYP2B6体外诱导活性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其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中应用的研究论文[5],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发表的关于疫苗佐剂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6],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发表的关于IL-2对免疫激活和免疫耐受的双向调节作用的综述[7],以及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发表的关于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疗效的研究论文[8]。

2.6 基金资助分析 2013年我国科研人员发表在国内药学期刊上的文章部分得到了基金的资助。从文章数量上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论文最多,遥遥领先于其他基金。这可能是由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期支持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支持范围面较广,资助门槛相对不高所致。其他支持论文较多的基金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由于新药专利保护及研究论文主要投往国外等原因,支持的论文数量较少。

3 结语

2013年我国药理学工作者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国内学术论文,药理学学科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基础研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重大成果,前沿技术领域攻克了一些核心关键技术;药理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涌现了新的学科增长点;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正在加快,新药研究日新月异。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药理学学科建设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杰出的科技领军人物匮乏,原始创新能力整体还比较薄弱;科研成果转化率还比较低,产学研创新体系还不健全;发表论文数量很多,高水平原创性论文数量偏少,学科建设依旧任重道远。

今后一段时期,中国药理学会将立足发挥学术共同体的独特作用,更加重视学科发展的研究,坚持不懈的推进学科建设,在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中发挥更有力的作用,以推进创新型国家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穆 鑫,赵 颖,阿丽塔,等.2013年中国药理学发展研究:国际论文分析[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30(5):593-6.

[1] Mu X,Zhao Y,A L T,et al.2013 Report on pharmacology in China:international article analysis[J].Chin Pharmacol Bull,2014,30(5):593-6.

[2] 邵 莹,吴启南,周 婧,等.淡竹叶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3,29(2):241-7.

[2] Shao Y,Wu Q N,Zhou J,et al.Protective effects of total flavones from Lophatherum gracile on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rats[J].Chin Pharmacol Bull,2013,29(2):241-7.

[3] 陈文瑛,黄思琪,谢白露,等.伏立康唑个体化给药研究新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14):1181-4.

[3] Chen W Y,Huang SQ,Xie B L,et al.Advance in individualized medication of voriconazole[J].Chin Hosp Pharm J,2013,33(14):1181-4.

[4] 陶 丽,范方田,刘玉萍,等.中药及其组分配伍整合作用研究实践与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3,29(2):153-6.

[4] Tao L,Fan F T,Liu Y P,etal.Research developmenton the integration effect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and its prescriptions[J].Chin Pharmacol Bull,2013,29(2):153-6.

[5] 徐 聪,徐思云,胡海红,等.CYP2B6体外诱导活性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其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的应用[J].药学学报,2013,48(1):119-24.

[5] Xu C,Xu SY,Hu H H,et al.Establishment of in vitro evaluation model for CYP2B6 indu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creen inducers among TCMs[J].Acta Pharm Sin,2013,48(1):119-24.

[6] 周 洋,耿兴超,汪巨峰,等.疫苗佐剂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3,22(1):34-42.

[6] Zhou Y,Geng X C,Wang JF,etal.Recent development in vaccine adjuvant research[J].Chin New Drug J,2013,22(1):34-42.

[7] 翟志敏.IL-2对免疫激活和免疫耐受的双向调节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3,29(3):319-22.

[7] Zhai ZM.IL-2 and its bidirectional regulatory effect on immune activation and immune tolerance[J].Chin Pharmacol Bull,2013,29(3):319-22.

[8] 陈翀昊,王广燕,苏 衡.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疗效[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2):126-8.

[8] Chen C H,Wang G Y,Su H.Rosuvastatin and atorvastatin 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linic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Chin J Clin Pharmacol,2013,29(2):126-8.

猜你喜欢
药理学新药药学
基于药理学分析的护理创新实践探索
广西医科大学药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搜风愈喘方拆方“祛宿痰方”调控儿童哮喘的作用机制
温经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
光绪《黔江县志》的药学价值
丙型肝炎治疗新药 Simeprevir
鲁先平:一个新药的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