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2014-05-15 15:39俞福君雷存喜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学风学校建设

俞福君+雷存喜

近年来,高校学风建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经济结构转型引起的教育体制改革、弱势群体问题的凸现、自主择业带来的心理压力、互联网负面效应的影响等等,使得高校学风呈现出二元化,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效果也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地方新建高校的学风建设更是任重道远。

一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和特点

从字面上看,学乃学习、模仿;风乃风气、风尚。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以及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学风是一种风气、一种觉悟、一种追求、一种境界,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具有强烈的导向、激励、凝聚、辐射与规范功能。[1]学风是学校各部门合力打造的、师生员工长期为之努力而形成的、适应教与学及社会发展需求的学习状态、治学传统和文化氛围。它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学风的作用是无形的,但影响却是巨大和深远的。学风建设具有突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建设过程的长期性、建设主体的多元性、建设环境的复杂性、建设载体的多样性和建设效果的滞后性。

优良的学风既能反映高校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历史积淀和教学传统,同时也体现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核心能力,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一些地方高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学风建设在学校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措施不够得力,加强地方高校学风建设显得十分紧迫。

二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虽然都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来加强学风建设,但是,因为高校在校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就业形势严峻,市场经济对教师及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冲击,高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对管理部门、教师、学生的引导等诸多方面导致了地方高校的学风建设不容乐观,学风问题日渐突出。主要表现为:

学生方面:现在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风不振”和“学风不正”的现象。一些学生懒于学习,理想信念模糊、学习纪律性不强、自觉性不高;有些学生价值取向扭曲,为考试而学、为找工作而学,在纷繁的竞争中滋长了妒忌和消极应对心态,缺乏脚踏实地的钻研精神,学习心态浮躁,抄袭、逃课和作弊时有发生。

教师方面:一是师德滑坡,个别教师缺乏责任意识,缺少严谨治学的态度,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身在校内,心在市场;二是教育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地方高校多数是由其他中等学校合并升格而成,不少教师缺少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课堂照本宣科,缺乏创新激情,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及管理水平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学校方面:师生比例失调,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无法满足正常教学的要求;办学理念陈旧,课程设置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学了用不上,还不如不学”的错误观念造成新的“读书无用论”出现;学校管理制度及执行力度不够,虽然规章制度的建设做得相对比较到位,但是执行乏力,使规章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三地方高校学风建设问题成因分析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生、教师、学校以及社会等方面的诸多因素。一般可将影响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因素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内涵认识偏颇,学风建设价值取向旁移

汉典对“学风”的定义是一所学校的风气,集体的品行。狭义的学风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风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精神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广义的学风,是一所学校的学习之风、学术之风,即学校的办学之风,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治学态度和精神风貌,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目前,一些地方高校对学风建设的认识仅限于狭义的学风,片面认为学风建设只是学生工作系统的事,与其它系统的人无关。学风建设的总体目标应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不少地方高校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片面追求课堂高出勤率、高考研率、高过级率等,却很少关注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

2经济结构转型,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的稳步推进,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高等教育体制的发展还相对比较滞后,没能跟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长期以来,各高校按照事先制定好培养计划、设置好课程体系的预设模式来培养学生,很多与社会科学、尖端科学、边缘科学、应用科学、交叉学科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的更新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学生难能学有所有,学以致用,使高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大打折扣,给学风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3教育监管脱节,制度管理执行力不到位

目前,虽然很多高校都已成立了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学生行为规范,初步形成了学风建设工作的组织体系,但由于学风建设渗透于学校党建、行政管理、教学和后勤服务的方方面面,各部门之间职能不一,沟通不够,监管脱节,致使多数制度都只停留在口头或文字层面上,很少落到实处或实效甚微。加上有的行为规范内容空乏,缺乏合理性、科学性,考核管理办法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标准,多数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学风建设没有形成良好的规范管理和监督的长效机制。

4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大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和思想乘机渗透到高校中来;地方高校地处偏远,周边环境复杂,另外由于就业难问题而出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盛行,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地方高校的学风建设。

从上面的因素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和学校管理制度及执行力是影响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最直接因素;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学校课程设置和社会就业环境是影响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深层次因素;学校办学理念和社会风气是影响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最根本的因素。由此观之,如何加强地方高校学风建设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endprint

四新时期地方高校学风建设创新与开拓路径

地方高校中存在的种种不良学风现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对此报以漠视。为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促进地方高校持续发展,加强学风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紧迫性和重要性。

1走出认识误区,切实增强学风建设实效

地方高校学风建设应从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三重对象来考虑。纵观各地高校学风建设的实践,不难发现,许多高校收效甚微,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走出学风建设的误区。一是因为学风建设的效果具有滞后性,有的领导对其重视不够,不愿花精力来抓学风建设。二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风建设存在“两张皮”的现象,由于职能定位不同,教师队伍和教辅队伍往往缺乏沟通配合,形同陌路。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工作系统人员与教学系统人员之间相互推诿,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合作服务体系,各有各的利益诉求,最终,两者没有互相借力,形成合力,反而在一些方面互相耗力。[2]三是对学风建设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单靠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单打独闯,而忽视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风建设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是不断积累强化的过程,需要教学部门,管理部门、服务部门的有机配合。深入扎实地抓好学风建设,应建立全员上下齐抓共管的机制,搭建学校、社会、家庭、教师、学生一体的优良学风建设平台,只有这样,学风建设才能取得成效。

2加强思想引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解决学风建设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但它却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远大理想和伟大奋斗目标。如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想进行学风建设就缺乏思想上的指导和号召力。地方高校要通过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开拓网络等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等措施,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营造良好的学风建设氛围,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成才的方向,以“中国梦”激励大学生人生志向追求,让学生的自觉、自尊、自律、自强、自主、自立意识得到充分发挥。

地方高校要以学分制建设为抓手,强化管理,突出学风建设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构建学生自我激励与自我约束机制,使学生将教育管理的外在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动机和意识,并且外化为产生良好结果的行为,由他律转向自律,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使学习化为自觉行为并由个体行为逐渐形成集体风气,进而促进整体优良学风的全面形成。

3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风的优劣不仅对教师的职业价值与目标实现有着直接的影响,更对整个学校的学风产生直接的影响。优良的教风是形成优秀人才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的活水源头。[3]课堂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品质,塑造人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与网络,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主动了解和吸纳学科前沿成果,扩大学生接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过硬的专业水准吸引学生。

以形成良好教书育人环境为宗旨的教风建设,对于学风建设有着积极有效的引导作用,是学风建设的一种重要的外在诱因。如果缺乏良好的教风,学风建设的效果和质量将难以得到保证。[4]教师要从自我做起,以高尚的品格、整齐的仪表、丰富的学识、博大的胸怀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在课堂上,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应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引导学生在自身的知识构架下,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4规范管理制度,强化各职能部门执行力

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培养师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稳定教学秩序,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教风学风建设等都有重要作用。建设优良学风,必须靠一整套与学风相关的管理制度来进行规范管理,而且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创新学风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目前,各地方高校虽然都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但是学风却未见根本的好转,究其原因,就是制度的执行力不够,该管的没管,该抓的没抓。学校要强化各执行部门和执行者对制度落实的认识,提升执行力度,在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的同时,对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或不执行相关规章制度的部门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

地方高校要坚持一切以教学为中心,真正体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引导作用,使教师的治学态度能够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促使教师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创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使广大教师乐于教学,安于教学;同时,完善与改进学生学业考核体系,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师生共同借力,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5优化课程设置,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的课程体系,科学的课程设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一种合乎高校自身发展的办学理念,将使高校具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能促进良好办学环境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学校应该密切关注社会对人才能力方向、知识结构的需求,结合学生自身能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路子,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在课程设置与学生培养方面,从优化整体结构入手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坚持以“因材施教”为主线,并辅之以富有时代气息的教材,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感觉学有所好,学有所乐。

地方高校应根据本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校的办学基础,结合毕业生就业状况,不断完善和充实学风建设的内核,建设品牌专业,形成优势和特色。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竟争市场站稳脚跟,立于不败。

学风作为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精神力量,直接影响和决定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整体质量。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校内各战线、各部门协力配合,齐抓共管,以教风带学风,以管理促学风,以服务护学风,以环境育学风,共同营造出良好的校风,只有这样,地方高校的学风才会有明显好转,学风建设才会取得真正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韩延明.论高校学风建设[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08):1-6.

[2]覃川.关于教学管理与学生服务一体化的哲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3(08):48-50.

[3]金文斌.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3(11):59-60.

[4]郑廷友,陈静,冯亮波.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06):103-106.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风学校建设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学校推介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
大学学风建设探究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