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础性”到“决定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2014-05-25 09:24兰建平
浙江经济 2014年2期
关键词:决定性基础性市场经济

兰建平

作者为浙江省经信委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一)

当前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体现在技术竞争、产品竞争、企业竞争等领域的经济竞争,更是体现在政党治理国家的模式和能力上的竞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采用什么样的经济管理方式来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是这种竞争的重要体现。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的管理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计划经济、转轨经济、市场经济。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到1978年,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管理方式,是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在中国的典型复制。这一体制对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新中国重构国家经济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1978年到2013年,顺应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浪潮,开始走改革开放发展之路,开始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并逐步由计划经济配置资源为主导向市场经济配置资源转变的国家经济管理方式。在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我国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对社会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可以说是我党和我国执政理念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在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可以运用市场机制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没有这一理论创新,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

第三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从“基础性”到“决定性”,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执政理念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时期,认识市场经济规律、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并顺应客观规律的科学执政理念和做法。要素资源配置的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意味着我国将借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崛起、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崛起的经验,在制度创新上,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解决发展型政府的“有形之手”的“越位”问题。

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我国一些本应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领域,如股市、房市、债市等,其管理方式体现为直接的政府计划管控,沿用了计划经济做法。尽管阶段性地看,这样的管控,对刺激经济发展、实现稳增长、保增长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客观上也较大地扭曲了市场的价格信号,改变了供求关系,掩盖了市场的真实情况。表现在调控结果上,价格失真,偏离价值规律,政府调控成为“空调”,社会资源错配而造成浪费。如房地产,越调价格越高;光伏产业,越补助,产业发展越非理性。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提出将极大地促进资源错配问题的解决,提高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分析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世界各国围绕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配置资源问题上,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市场主导的自由经济阶段,如第一次工业革命阶段;政府与市场并举经济阶段,如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新自由经济阶段,如欧元区经济体的诞生,WTO主导的全球经济秩序;强势政府干预经济发展阶段,如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日本、韩国等经济体的刺激政策,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等。从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看,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水平,政府干预的程度有所差异,但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及根据发展趋势判断,市场的力量都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配置资源的主导力量,这是由于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一个被实践证明了的客观规律。但是,市场经济也会偶有失灵,如在提供公共产品和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方面,这就为实行政府干预提供了“切入口”。正如一个硬币具有两面,适度的干预是需要的,但干预往往容易过度,特别是在经济出现下行趋势的情况下,以政府配置资源为主的各种宏观调控,会成为经济发展方式政治化趋势追求的重要表现。

从最近5-10年来看,最为典型的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应对危机采用了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政策,通过大量投放货币启动经济,直接导致全球性资产泡沫,以美元为世界货币的全球经济,也因此埋下了经济理性复苏隐患。日本经济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安倍经济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超发货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政府干预市场的行为,货币超发的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2012年,公开媒体报道我国M2/GDP的比值已达到2倍。这些通过开动印钞机来刺激经济的做法,已经成为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提出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各级政府过度干预问题的解决,促使政府更好地发挥规范和服务职能。

总结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发展的路径,虽然在市场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一个面临生存压力的国家到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风景这边独好,成就令人瞩目,但客观上讲,我国目前只是一种“半市场、半计划;半封闭、半开放”的经济体制,按照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认为我国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是有一定道理的。借鉴国外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只有让市场来配置资源,让市场来起决定性作用,才能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才能为实现中国百年崛起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制度基础。

所谓的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在路径和方式表现为经济发展各种要素的配置,要实现“全覆盖”和“全过程”地由市场来配置,让产品或劳务的价格由市场来定价,让经济社会各项事务由市场来决策。这种配置权、定价权、决策权,让市场说了算,而不是行政命令、行政长官说了算。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应该是一种消费者和生产者综合定价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市场起决定作用最根本的表现。当然,必须指出,在推进的时序上,作为转轨经济,不可能一两年、一两个文件,市场的这种决定性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至少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真正实现这种市场的决定性资源配置作用。在区域的发展上,由于发展环境、发展基础、发展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市场的这种决定性发挥的程度,也是不一样,不可能是全国“一刀切”、一个调、大家一起走,都让市场来起决定作用。在行业上,由于要素本身特性的差异性,有的市场配置作用很容易实现,有的需要先做些调整,才能适合由让市场来配置。

(二)

三中全会关于市场机制起决定性配置作用的理论创新,在实践上也将起到十分明显的作用。从当前来看,至少在这五个方面会起到十分明显的政策效用:

一是大大提高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预期,提振市场的信心。实际上,对一个已经进入中等发达阶段的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既无必要、也无可能由政府为主导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

二是有效地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让有限的要素资源得到最有效的使用。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在工业化进程中,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会成为制约经济翻番的主要因素。资源市场经济的动力机制,就在于资本本身具有逐利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如何通过市场机制,让社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让资本流得更快、更畅,是经济活力释放的重要途径。浙江之所以能够从资源小省迈向经济大省、基本温饱走向总体小康,和当年改革开放的制度创新有很大的关系,关键是从“计划”到“市场”的改革,市场化让浙江“一遇阳光就灿烂、一遇雨露就发芽”,到处是“希望的田野”。

图/金川

三是促进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实现市场主体的转型升级。企业虽然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但如果政府掌握大量的高端资源,企业为获得超额利润甚至合理利润需要去积极争取这些资源的话,企业不会有动力去创新,去自我革命。这样的制度安排,造成企业家将主要的精力转向去努力“找市长(司长)”,而不是“找市场”。所谓“商海横流方现英雄本色”,只有通过市场的充分竞争,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才能促进企业练就出色的“硬功夫”,才能打造“百年老店”。

四是有利于消除腐败、减少权利寻租,改善经济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权利寻租、甚至是过度寻租,是政府配置资源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腐败不仅仅是要教育干部“不要贪”,更要制度上让干部“不能贪”,这才是最根本的。当前,部分干部犯错误,相当程度上是权利寻租太容易所致。

五是倒逼政府更好地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不直接配置社会资源,政府的权利就会“减少”。但是,新时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出来,该如何解决?迫切要求党委、政府提高自身宏观调控能力,否则,由于“本领恐慌”而会不被社会所认同,这对执政党来说是一种倒逼机制。

浙江是民营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也是市场对资源能够起决定性配置作用条件最成熟的省份,浙江要紧紧抓住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有利机会,谋划各种能够让市场起决定性配置资源作用的领域和方式。如争取浙江成为“国家市场化配置资源改革试点省”,成为浙江新的地方国家战略;按照“一级宏观调控、二级宏观管理”的思路,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推动国家产业政策转变,由中央政府的“事前审批”转为“事后监管”,发挥地方政府更了解、更接近、更掌握地方企业实际情况的优势,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最佳的服务;借鉴上海设立自贸区(实体试验区)的改革路径,争取浙江成为“国家电子商务自由贸易区(虚拟试验区)”改革路径,为浙江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努力通过体制、机制上的不断创新,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猜你喜欢
决定性基础性市场经济
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确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意义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吕梁财政四项举措支持基础性养老服务发展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新闻业的决定性角色:编辑
布列松与决定性瞬间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作业的优化设计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