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教学法应用于动画教学的实践研究

2014-05-26 17:19徐岩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课程整合动画

徐岩

摘要:四维教学法应用于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将四维教学法应用于动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效率。本文以动画课程中“AE特效制作”为例研究了四维教学法在动画教学中的实践。

关键词:四维教学法;动画;课程整合

前期分析

学习动画课程的学生往往思维活跃,在学习中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他们善于模仿,喜欢互动,参与性强,只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便能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两年共同学习和生活的经历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对方,在课堂学习中具备了小组合作的能力,尤其是对那些较少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指导与提升的机会更大。

基于四维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设计

四维教学法,即引导学生采用“理解记忆、主动认知、讨论实验、过程关联”的“四维”学习方法。用“理解记忆”思考教师的问题,将新旧知识衔接,确定新知识点;用“主动认知”对教师所讲授的概念进行思路整理;用“讨论实验”与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与总结,完成精选的学习案例的制作;用“过程关联”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拓展训练,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完成实验报告对课程完成回馈。以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体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获取合作学习的技能。学生在四维学习环境中,动脑、动手、动口,通过案例的有效引导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根据前期对教学情况的分析,将教学的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1.“引”——创设情境、引起联想

引起学生联想的最优化的方法便是展示学生的作品,因此我在课程的开始播放了电子相册,相册中的照片是学生在摄影课上拍摄的,静态照片产生的三维炫彩运动效果迅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有效引导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由此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的属性发生了哪些变化并观察位置、旋转、缩放属性的变化过程。此时给予学生在场景中摆放素材的任务,在调整、摆放素材的过程中学生复习了之前的学习内容,同时为课下的再次创造打下了基础。

2.“讲”——讲解知识、引导模仿

通过上述的“引”,学生已经了解到素材的基本属性,同时也认识了属性的变化,创作动画便水到渠成了。对于动画的创作,我是通过“爬动的瓢虫”来向学生讲解的。瓢虫之所以能够在场景中爬动,是由于它自身的位置关键帧产生了变化,位置关键帧对应的是transform下的position选项,按下自动关键帧按钮后拖动其位置,瓢虫的位置便会记录关键帧产生位置的移动变化。我在向学生讲解完知识点后,接着引导学生对该案例进行模仿,通过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与观看学生的制作过程,整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统一总结讲解。

在“讲”的部分,讲解一个关键帧的动画来引导学生对其他属性关键帧产生“主动认知”的兴趣,而模仿的实践制作过程又使学生获得的认知加深了。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的经验获得就已经从显化状态上升到了可以模仿的阶段。

3.“练”——案例制作、巩固新知

及时的实践操作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讲”的环节,学生已经对关键帧的设置方法和动画的制作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我在“练”的环节则安排了两个案例来巩固学生新学习的知识。其中一个案例是3只游动的蝌蚪,这个案例所采用的制作方法与瓢虫的方法相同,为了保证两只蝌蚪游动得自然一些,应考虑合理地安排两只蝌蚪的位置和游动速度,这是两个图层同时调节的范畴,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对过程的模仿以及运用所学过的运动规律的知识及时总结就可以较好地完成本案例的制作,进而攻克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中将已学习过的知识“过程关联”运用到实践中,进一步促进了其自身对知识的掌握。另外一个案例是展开的花朵,该案例的选取与设计则考虑了After Effects特效制作中的基础知识——预合成的制作,通过预合成的制作有效帮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促进了知识的“理解记忆”。

在“练”的部分,案例难度的增加使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并创新思路,有效强化了学生的知识经验。

4.“拓”——小组讨论、知识同化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处理模糊的知识情境的过程,对模糊情境的处理便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适当放手,学生通过自身或团队的力量学到的知识反而更深刻。“拓”的环节便是发挥小组分组的力量,通过团队来攻克问题,通过作品完成小组对抗。这一部分安排的是闪烁星星的案例,该案例具有一定的创造性,需要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来形成制作思路,确定如何保证在多个图层具有相同属性变化的特征时,实现细微的偏移。这是教学中的难点,为避免制作中不断返工,学生必须要进行合理的分工与高效的讨论沟通。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个别帮助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制作中存在的普遍和个性的问题,方便问题总结与本次课程的课堂教学总结。案例制作完成后,组织学生展示小组的制作成果并点评案例创新做得较为优秀的小组,总结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安排各个小组对自己制作的案例进行修正与更新,准备作业留档。

在“拓”的部分,案例的实现与小组的讨论使学生在体验小组讨论的过程的同时也将知识能力同化为了自身能力。

5.“结”——成果展示、总结评价

良好、有效的总结可以有力地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促进教学。在教学的最后一部分,首先收取学生作品,引导在“拓”部分做得突出的小组进行思路分享,同时选取部分优秀的作品,邀请作者进行制作思路的分享,最后由教师进行教学总结。此时,在教学初始提出的第一个案例尚未完成,而该案例也是课后学生需要完成的作业,作业完成后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作业上传到本门课程的“网络资源库”,“网络资源库”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真实案例与往届同学制作的案例作品,因为模仿与制作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完成课程的内容后,学生就可以上网填写教学评价表了,学生的评价结果在教师的梳理下不仅可以促进教学的开展,也为后期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结”的部分,对知识的总结与案例思路的分享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将课程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能力。

小结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交互体验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和求知的过程。在本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将课本知识、辅助案例、教学资源库有效地整合在了一起,通过案例的串联与贯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实课堂内容、引导学生讨论与总结,课堂教学表现得有趣、充实、活泼。但总结与评价的环节尚无法兼顾全体学生,评价过程也可能会挫伤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在后期的教学中应适当通过网络平台等技术手段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张祖忻,章伟民,刘美凤.教学设计:原理与应用[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李兴良,马爱玲.教学智慧的生成与表达:说课原理与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王红卫,等.After Effects CS5.5案例实战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4]曾祥民,谢宝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系列教材:After Effects CS4案例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5]崔景贵主编.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整合动画
揭秘油画动画 逐帧堆砌的精致艺术
动画迷,变身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的探索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思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基础学科的互补
动画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