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走神经背核与大鼠小肠电活动的关系解析

2014-05-27 08:38张一兵秦丽娟杨秀红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去极化核团动作电位

孙 娜 ,齐 巍 ,刘 江 ,李 冉 ,王 茜 ,张一兵 ,秦丽娟 ,杨秀红

(1.河北联合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2.唐山市第二医院,河北 唐山 063000)

迷走神经背核(dorsal motor nucleus of the vagus,DMV)是调节胃运动的最基本核团之一。支配胃不同部位的运动神经元在DMV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定位关系,并已基本得到肯定 。但DMV对大鼠小肠运动的影响并未十分明确。本文通过观察电刺激前后大鼠小肠电活动的变化进一步研究DMV对小肠运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8只,体重180~220 g,由河北联合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实验前禁食12~18 h,自由饮水。

1.2 实验方法

1.2.1 制作电刺激DMV模型 用10%氨基甲酸乙酯(1 g/kg)腹腔注射麻醉,麻醉稳定后将大鼠俯卧位固定于鼠脑立体定位仪上,根据Paxinos和Watson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定位DMV[1]:P:13.24 mm,R:0.7 mm,H:8.15 mm,用牙胶封堵钻孔固定电极。刺激参数为:刺激强度1.5 V,频率60 Hz,波宽0.3 ms,刺激时间1 min。实验结束后,在相应核团上通以阳极电压5.0 V,20~30 s,损毁DMV。将大鼠断头取脑,置入福尔马林溶液。2~3 d后,冷却切片检查定位是否准确,不准确的弃去不列入数据分析。

1.2.2 测定方法 打开大鼠腹腔,暴露胃及肠管,自幽门向下10~12 cm处找到空肠上段,用RM6240B型多通道生物信号采集系统采用双极法记录电位变化[2]。先记录基础状态下肠电活动20 min,随后电刺激DMV,继续记录20 min。记录参数为:常数 T:1 s、高频滤波 F:500 Hz、采样频率:1 KHz、走纸速度:2.5 div/s。

1.3 统计学处理

各组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电刺激前后空肠慢波的变化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快波出现率的变化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刺激前后10 min内慢波的变化(见表1)

表1 电刺激迷走神经背核前后10 min内大鼠空肠慢波的变化(x±s)

2.2 刺激前与电刺激1 min内大鼠空肠快波的变化(见表2)

表2 电刺激迷走神经背核大鼠空肠快波情况

3 讨论

DMV是一个重要的内脏运动和内脏感觉核团,它与中枢及外周都存在广泛的纤维联系。胃运动的相关神经元主要投射到消化道壁内神经丛和胃肠上段的ICC细胞(interstitial cell sorcajal)[3]。

ICC细胞主要分布在胃肠道自主神经末梢与平滑肌细胞之间。肌间神经丛周围的ICC细胞能够产生慢波,并通过缝隙连接将慢波传给平滑肌细胞,因此胃肠运动具有自主节律性[4]。ICC细胞产生慢波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ICC细胞的起搏作用是通过Ca2+通道产生非选择性电压依赖的Ca2+内流以及 K+外流形成的[5,6]。

由于胃肠平滑肌的膜电位极不稳定,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产生慢波,过去认为慢波电位不能直接引起肌肉收缩,但是能触发动作电位[7,8]。当慢波去极化接近或达到顶峰,在其上产生的前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就触发一个或一连串的峰电位,进一步通过兴奋收缩耦联引起平滑肌收缩[2]。现已证明,平滑肌细胞存在机械阈和电阈两个临界膜电位值。当慢波去极化达到或超过机械阈时,可引起细胞内Ca2+浓度增加,激活肌细胞收缩,且收缩幅度与慢波幅度呈正相关,并不一定和动作电位有关。当去极化达到或超过电阈时,则可引发动作电位使更多的Ca2+内流,使收缩进一步增强,慢波上出现的动作电位越多,肌细胞收缩越强[9,10],慢波具体的离子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有待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现。

猜你喜欢
去极化核团动作电位
双相电位不对称性原因探析
——从一道浙江选考生物学试题谈起
不同加速因子压缩感知技术对大脑磁敏感加权成像质量及核团相位值的影响
诱导多能干细胞移植后对急性心肌梗死小鼠心肌局部单相动作电位的影响
电缆等温松弛电流的时间特性与温度特性研究
听觉剥夺对成年雄性斑胸草雀鸣唱行为和LMAN核团的影响
去极化氧化还原电位与游泳池水卫生指标关系研究
水中氧化还原电位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Hg2+、Pb2+对牛蛙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阈值及传导速度的影响
神经元去极化反跳现象的研究进展*
神经肽Y的促摄食作用及其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