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之大智慧

2014-05-28 08:23韩敏陶
天津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孔子智慧老师

■韩敏陶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思想政治教师

●只有在爱的前提下付出智慧和辛苦,才有可能成就真正的教育。

●激情而踏实地工作,简单而精致地生活。

●广收博采,腹有诗书;业精身正,堪为师范。

●一个人没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人格素养,没有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就很难成为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则、不畏困难挫折、积极进取的人。

韩敏陶老师1995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初为人师的她给同事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学科基本功扎实、聪明有才华。工作中她以良好的教师素质、饱满的热情和活力、乐观向上的性格很快赢得了同事们的接纳和喜爱。如今韩老师已经在杨村一中工作19个年头了,她已经成长为学校政治组的教研组长,学校的名师、名班主任,武清区的“骨干教师”和“杰出教师”,她以她的努力和成就赢得了众多学生的爱戴和信赖。

韩敏陶老师善于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课演绎得精彩纷呈,令人耳目一新。她亲切自然、思维敏捷而又幽默风趣,听她的课,总让人感觉充实流畅、如沐春风。她珍爱自己的学生,但更崇尚科学管理,从不做“保姆型”的班主任。她非常注重人格教育的力量,时刻以自身的扎实勤恳、永不言弃、顽强坚韧的精神品质感染学生,在班里,她俨然是不可替代的精神领袖。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韩敏陶老师广博深厚文化底蕴的写照;“衣带渐宽终不悔”,是她孜孜不倦耕耘和求索的描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她的教育理想和人格追求的最高境界。韩敏陶老师就像一株清雅的百合,在杨村一中的校园里静静地绽放,只为了那一颗颗渴望成长的年轻的心。

(本刊记者韩大勇,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校长赵学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杨村一中校园的“灯柱名言”中,孔子的言论尤为突出。孔子,古称“大成至圣文宣王”,也称“素王”,他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无冕之王。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其实,在学习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学者的教育专著的同时,我更喜欢读《论语》。我认为孔子是历史上最早最杰出的老师。这位伟大的老师做到了极致,被中国人尊称为“万世师表”。他的“班集体”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他的“班风”自然而然化成了我们民族的魂魄。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对教师而言,悟出“仁”的内涵,才是教学的大智慧。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而达到“仁”的理想境界的根源在于主体的主动自觉。就此我想,归根结底,教育活动不仅仅是规范学生,而是使学生内心真正有追求。领会这点,还有件让我难忘的小事。2010届学生高二时,政治科检测有这样一道题“什么是政府的阳光工程?”有个叫李宇(化名)的学生这样答道:“阳光工程,就是阳光照射植物的叶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叶绿素,制造氧气。”另一道题要求写一个投资理财计划,他写:“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作为政治教师,我怒不可遏于是对他进行了一番教育:对待学问知之为知之,来不得半点虚假;对待老师要敬重,不可轻慢亵渎;对待考试要严肃、自律,怎能抱着游戏的态度?李宇听了我说的话后承认了错误,写了检讨,他的考卷被判了零分,还被拿到年级大会上展示,以儆效尤。我认为自己端正了他的学习态度、也同时整顿了考风考纪。这个事情过去后不久,有一天,早自习快上课的时候,李宇匆忙跑进办公室,交给我一沓钱,说:“老师,这是我早上在路上捡的七百元钱!旁边也没人,不知谁丢的,我就来交给您了!”说完就高高兴兴地跑了。我心中百感交集:君子慎独啊,这孩子有着洁白无暇的爱心、善心和正直之心,却在前不久被我百般说教、批评。教育应该是心灵的管理,不可仅止于行为的规范。之前我对待李宇品行的判断,太浅薄、太轻率了。我想,当年孔夫子发出“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慨,也一定是像我一样充满了挥之不去的愧疚之情。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我认为这是所有教育思想中最具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的德育理论。“泛爱众而亲仁。”孔子说,要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我们教师工作的本质是心的教育,其核心就是一个“爱”字。唯有尊重和爱,才能奏响学生心灵的华美乐章。如何做一个有“仁爱智慧”的好教师呢?

第一,要有爱心。孔子家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先问:“伤人乎?”却只字不提财产的损失。“有教无类”,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生命。例如在日常教学中,当学生因买早点排队而迟到的时候,如果我们也像孔子那样,首先想到的不是迟到而是孩子还没吃早点;当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而旷课、因为“失恋”而喝酒时,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违纪,而是他们内心的痛苦;当学生犯了上网吧、打牌、偷偷玩手机、打架等种种错误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们还是孩子……我们的学生一定能敏感体会到我们在教育、甚至惩戒他们时内心的微妙变化。把爱放在首位,教育才能产生神奇的塑造力量。只有在爱的前提下付出智慧和辛苦,才有可能成就真正的教育。

第二,要有耐心。有一次孔子去厨房,看到弟子正在用勺子盛汤,便怒斥道:“你怎么不等开饭就私自吃?”弟子回答说实际情况是锅里有个苍蝇他正准备舀出去。孔子感叹:“亲眼看到了都未必是真的,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急躁啊。”真的,有时候我们不能上来就批评那个上了课才擦黑板的学生,也许他根本不是值日生;也不能断言那个上课迟到了的学生一定是懒惰松散,也许他路上遇到了什么意外的情况;不要急着对你讲课时公然趴着的学生火冒三丈,也许他只是感冒发烧了而不是态度不端正;也别放弃那个总是跟你倔头倔脑顶嘴的学生,也许这正是他接纳你的一种方式呢……即便他真的做错了,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过,如果我们真的犯了急躁的错误,就更不要打肿脸充胖子,要闻过则喜,从善如流。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情况,教师都要冷静、理智、从容,一个情绪经常失控的人很难做好德育工作。宽容和耐心,才能造就学生健康人格。

第三,要有为人、处事的大智慧。春秋时鲁国有个规定,如果谁能从其他国家赎回为奴的鲁国人,就可以到国库中领取赎金。子贡赎了一个鲁国人后拒绝了国家给的钱。孔子知道这事后却批评他:你收回国家的赎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的赎金,别人再拿,就不如你高尚了,大多数不如你有钱的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可见,孔子有处事的大智慧,能考虑更多人的利益,有全局的观念。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只想到一己之德,也很难教出胸有大义的学生。在治班时,任何琐事的处理都不能“全其小惠”而伤及班内的规范、影响整体的秩序和规定,唯有以此言传身教,才是教学生为人、处事的大智慧。

第四,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孔子的学生冉求胆小怕事,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抓紧,要立刻去做;仲由敢作敢为,但做事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冷静,请教父兄之后再去做。每个学生的出身和生长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工作不能整齐划一地简单施教。有人需要引导,有人需要约束,有的工作需要春风化雨,有的则可以单刀直入。对待“问题学生”,更要针对不同的原因和“症候”,用我们的智慧和爱心时时捕捉教育契机、及时灵活地调整教育方向和措施,才能让每个人的性格都走顺性发展的道路,让每个学生都切实地感受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师爱,找到自己进步的方向。

第五,要教育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孔子路过泰山,感慨“苛政猛于虎也”,可见,孔子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作为班主任,我时常刻意地引导我的学生了解和关心我们的国家、民众,认识到社会与个人的休戚相关,我的学生会因爱国情怀而激动得泪流满面,也会关注和冷静地思考国家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他们会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受难的同胞感同身受,也会对自己的父母、师友、社会充满感恩之情。他们既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与未来,也会将学校发展和班集体进步的责任担于双肩。我想,我们只有培养了学生的慈悲心态,使我们的学生从青少年时期就有社会责任感,有使命意识,有仁爱之心,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才能塑造高素质的学生队伍,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人才,这才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立足点。

我推荐的书

筅《信仰》,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编,人民出版社

筅《爱弥儿》,[法]卢梭著,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

筅《和老师的谈话》,[苏]赞科夫著,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筅《人与永恒》,周国平著,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孔子智慧老师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