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是学习之母

2014-05-28 19:48张昌恒
化学教与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循环教学策略

张昌恒

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人对知识的遗忘与时间关系,阐述了化学课堂中知识的适时重现性的内涵,依据相关理论提出了化学课堂中4种适时重复性教学策略,并就具体内容列举了5种教学范畴,总结了知识的适时重复性教学的优点与注意点。

关键词:反复;循环;适时重复性;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5-0033-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5.012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化学组结合新课程理论开展了新课程下“高效课堂”、“有效课堂”等方面的研究,力求创设一种适合自己的最有效教学方式。经过多年的揣摩、对比研究和实践验证,总结出的“课堂适时重复性教学策略”,并经过多次的实践验证教学效果良好,现已在一定范围内推广运用。

一、课堂适时重复性教学的内涵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一次完全记忆后,隔了一段时间,当遗忘已经发生时,再来学习原材料至能背诵,看能节省多少时间或节省多少重复次数,以推测保持量,即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由此可见,人们对所学知识的遗忘是必然的,要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必须进行多次的重复记忆以减少遗忘,才能达到知识的保持量。课堂适时重复性教学的内涵是指:在课堂上,利用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进行联想学习,适时进行重复(记忆),以达到巩固知识、夯实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目的。

二、课堂适时重复性教学的理论依据

课堂适时重复性教学是依据“联想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相关思想,并参考“重复刺激的末位优势效应”实验结果,在教学中运用的效果进行实践性研究。

联想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兴奋之间,形成的联结而实现的[1]。学习的联接理论(connectionism)强调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接的过程[2]。联想与联接学习,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此种联系,有利于促进人的记忆、想像、思维等心理活动,是人的思维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学习方法。经常地将已学“旧知识”与“新知识”形成联想(或联接)和运用联想(或联接)可以增强学习效率。

加德纳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将为世界人提供智商以外的另一种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个体能够掌握的全部才能和技巧,而不仅仅只是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3]。把每一课所呈现的概念、理论、方法等等从整体的角度进行自然的有机联系和延伸能促进学生构成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灵活性和迁移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的意义更大。

重复刺激的末位优势效应:RSVP(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是快速连续视觉呈现、辨认和报告多个刺激,但是当该系列刺激中有相同刺激存在,并且,它们被另一个刺激隔开时,其中一个经常报告不出来,这个现象被称为重复知盲(简称RB)[4]。 减少RB发生的方法很多,在化学教学中主要是指将需要重复的知识进行次序的改变(或重组),以减少RB效应的发生,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课堂适时重复性教学的策略

1. 循序渐进重复

循序渐进重复是指从基础知识开始到最近所学知识进行连贯性地知识重复。此种重复注重由低级到高级、由原有知识到现在知识,呈螺旋式地上升,层次分明,步步为营,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把握。如:由初中知识到高中知识、由简单知识到复杂知识、由必修知识到选修知识等。

2. 横向纵向重复

横向纵向重复是指同层次相关知识和过去某个时间的同层次相关知识的重复。此种重复注重同层次知识的二维建构,较循序渐进重复高一个层次。横向纵向重复常采用引导归纳式,进行知识网络的建构,其格式有:问答式、填空式、框图式、表格式等等。

3. 多向发散重复

多向发散重复是指同一知识点从多个不同的关联知识角度进行有意识的重复。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学习效果,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网络。常用于复习中重点和热点知识的网络建构,同时带动一般知识的学习。

4. 末位优势重复

末位优势重复是指在教学中是指将重要的(包括容易遗忘的)知识进行倒置重复。在如:在课堂教学中,课尾的重点知识的回顾就是充分利用重复刺激的末位优势效应,增强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记忆和理解,能有效地避免“重复知盲”。

四、课堂重复性教学案例(多向发散重复)

案例:题目中涉及三价铁的性质时,可对三价铁相关性质进行发散性重复。涉及的内容主要为下图网络所示(图1三价铁的相关性质)。

此种课堂重复性教学策略,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基本功,对初高中化学知识把握透彻,一般适合于成熟教师的教学。在具体使用此种策略时,可根据课堂需要,既可由内向外从单个或多个方向延伸重复,也可从外围向中心进行重复,教学中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以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五、课堂重复性教学的范畴

课堂适时重复的知识主要是针对一些极为重要的知识和经常运用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一些关联的知识、“独立”的知识、拓展的知识等等,不是漫无目标、滥用时间的赘述,而是借助于联想式学习理论,经过对比、推敲、梳理、构建网络,顺其自然地将难以理解、难以掌握或容易遗忘的知识融入课堂之中。联想学习的知识点很多,几乎包涵所有知识,如:概念(定义)、原理、规律、公式(单位)、方法等等,其重复性教学的时间、方法因需要而灵活多变地采用,如:“一句话提问”、“简短而又明了的复述”、几个字的板书、精炼的讲解、适时讨论、实验探究等等。课堂重复性教学内容可作如下分类:

1. 概念的适时重复(表1)

2. 原理的适时重复(表2)

3. 易错的单位、条件的适时重复

在化学课堂规范化调查时发现,学生往往在有些细节方面出现粗心大意的现象,特别是在单位、反应条件等处出现不规范的现象。如:⑴相对平均分子量无单位(或单位为1),而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⑵气体摩尔体积单位:L/mol,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⑶托盘天平和量筒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即0.1g和0mL,滴定管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即0.01mL;⑷涉及到容量瓶时一般要注意规格和使用温度;⑸卤代烃的消去反应的条件与醇消去反应的条件易混淆等等。

4. 方法的适时重复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作为课堂的设计师——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方法的反复。

如在中学化学中“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教学”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内容,因此在平时教学(新授课)或高三复习时有必要将物质的分离提纯方法多次适时重复。物质分离提纯除杂的总原则是“不增、不减、易分离、易转化。”物质分离提纯一般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下面就以“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在各学段适时重复为例阐述如下: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过滤”和“蒸发”的物质分离提纯方法,刚进入高一第一章第一节(人教版)又学到了“粗盐的提纯”,所以,在将学生已学过的“过滤”和“蒸发”这两种提纯物质的基本方法及时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蒸馏”和“萃取分液”两种新的物质分离和提纯原理和方法的介绍。在第二章第二节讲解胶体的制备和提纯时给学生介绍了高考并不要求掌握的“渗析”原理作为知识拓展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出发点,而不是功利教学。在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及时的重复“蒸馏”和“结晶”基本原理和操作,但不是简单的重复。例如:乙醇中的水,先加生石灰然后蒸馏;苯甲酸的提纯时介绍用“重结晶”,从氯化钠中提取硝酸钾用“降温结晶”,从硝酸钾中提取氯化钠用“蒸发结晶”,当然,以上还主要是物理方法进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在高一的元素化合物(人教版《化学1》)学习中,多次涉及到物质的提纯,这里主要学习的是化学方法的除杂和提纯。例如,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时,若碳酸钠固体中有碳酸氢钠固体则用加热转化法,若碳酸氢钠溶液中有碳酸钠杂质,则用通入二氧化碳的方法转化杂质为所需物质,此时教师还可以迁移气体二氧化碳中氯化氢的除杂则选择碳酸氢钠溶液洗气,而不用碳酸钠溶液洗气的理由是为了不损失二氧化碳。在学习非金属元素化合物中一些酸性气体中氯化氢的除杂,例如氯气中的氯化氢、二氧化硫中的氯化氢、硫化氢中的氯化氢除杂时,都可和二氧化碳中氯化氢的除杂方法类比,也即用相应的酸式盐溶液洗气,这种除杂方法适时重复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当然,在诸多物质分离提纯实验中涉及的基本实验操作和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的适时重复也很必要,例如蒸馏时提及温度计的使用、冷凝管的使用,分液时如何操作,洗气时进出管的方向,有些实验中棉花团的使用,实验安全操作中的“先后”等等。其实,方法的适时重复不仅适用于物质的分离提纯,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诸多方面也可应用。

5. 重要知识点的适时重复

微粒得失电子顺序(如常见易被氧化的物质:正二价铁、正四价硫、负二价硫、负一价碘的离子或化合物和酚类、醛类等)、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银镜反应、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反应、三价铁的相关性质、 物质颜色、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极易溶于水的气体、与水任意比互溶的物质、有毒气体、易液化的气体、检验有无水、二氮化三镁的电子式、电石与水产生气体中含有的物质的检验、特殊离子不能共存(AlO2-与HCO3-、ClO-与S2-)、高温下的反应、能够被连续氧化的物质、防倒吸原理、微粒中价电子对数的计算方法等。

六、课堂适时重复性教学的优点

1. 高效性

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更牢靠,知识的复现能力强,有效节省高三学生的复习时间,有利于夯实基础,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

2. 建构性

利用旧知进行递进式教学,抓住学习生长点,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建构新知识。如:除去溴苯中溴用什么试剂?答案:NaOH溶液(或其他合理答案)。为何?学生不知溴与NaOH溶液的反应方程式,可再问:氯气与NaOH溶液反应方程式,学生不知时,可再问:氯气与水反应方程式。再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先后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加氢去氢四个角度层层深入。通过联想旧知学习新知,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发散与迁移能力,使学生的知识像一张网慢慢建构起来。

3. 人文性

课堂上注重重点和难点,冷点和热点的适时重复,能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重复重点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重复难点知识,有利于学生能针对自己的实际突破瓶颈提升能力;重复热点知识,有利于学生增长见识拓展思维:重复冷点知识,有利于学生与遗忘作斗争,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七、课堂适时重复性教学的注意点

1. 针对性

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在不同时代的教改潮流中,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变迁,并都在每一次的改革浪潮中试图寻找到固有的优化教学模式以试图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不论何种课堂教学模式,其目标总是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学知识并能运用于实践。但对于教育者来说,因对所教知识的理解程度、讲解的表述能力、课堂的驾驭能力、教学阅历等等不同,因此对同一知识内容授课的方法、形式存在很大差异(同课异授),所以,课堂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千篇一律,应根据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采用实时的、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2. 适时性

教无定法,在教学时教师应该适当关注以“关心、动机、态度”为代表的学生的“隐性学力”,在课堂上把握最佳时机进行知识的适时重现。

3. 主体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温故知新导入,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老师有意识地创设学生主体参与的知识重现性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架起新旧知之间的联系的桥梁,体会知识间的相互渗透与交融,让学生对化学产生了亲近感,激发了他们主动的探索欲望。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帮助学习者在他们的内心建立知识的联结。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学会使用不同的心理图表,建构主义教育者都深深地感受到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教授知识必须注重课程整合,我们需要用整体性的教学方法传递知识,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这种方式的学习活动,以便让未来的实际生活能够运用这些知识。然而,尊重重复刺激末位优势理论,化学课堂知识适时重复时注意资源分配最优化,将会使我们的课堂更高效!

参考文献

[1] 沈政,林庶芝. 生理心理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0:117

[2]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476

[3] [美]罗宾·福格蒂,朱迪·斯托尔. 多元智能与课程整合[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8

[4] 冷英,谭小英,曾庆,程晓荣,卢家楣. 重复刺激的末位优势效应[J]. 心理学报,2012,44,(6):766-776

猜你喜欢
循环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基于省级精品教材多元自主学习平台的螺旋上升学习研究
PDCA循环在持续改进领导教育质量中的应用
浅析英语词汇记忆策略
分层、过滤、循环教学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