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资本构建的必要性与途径

2014-05-29 03:20曲晓琳王林毛剑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本心理健康

曲晓琳 王林 毛剑

摘要: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资本的有效开发与构建对于高校贫困生提高人生动力、增强自信心、提高复原力以及培养乐观心态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指导贫困生合理制定职业规划、开展心理咨询,以及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联防、助推功能来构建贫困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关键词:心理资本;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2-0109-0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1]这一重要论述强调了以科学的方式方法引导、帮助人们正确面对和疏导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也对新形势下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有调查表明,在高等院校,相比普通大学生,贫困生更容易出现自卑、焦虑、孤僻、抑郁、逆反等负面情绪,其“心理贫困”问题更为突出[2]。与此同时,心理学家Luthans等人的研究发现,心理资本作为个体的积极心理状态,其有效开发和构建,有助于心理疾患的预防和消除[3]。对此,本文在心理资本视角下,分析了我国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以期探寻构建贫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方法和途径。[JP2]一、心理资本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P]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PsyCap)的概念早期隶属于经济学、投资学和社会学范畴。20世纪末,心理学家Luthans等人,以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观点为思考框架,在分析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特点与区别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力量为核心的“积极心理资本”的概念[2~3]。之后,关于积极心理资本的研究如雨后春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重视和关注。

目前,对于心理资本概念的界定,学术界仍广泛认可Luthans及其同事提出的“四维度”界定法,即心理资本是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它超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上,并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投入和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希望(hope)、自我效能(efficacy)、韧性(resiliency)和乐观(optimism)等四个积极的心理资源[3]。具体而言,“希望”指的是面对任务时的意志,强调对目标的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必要时能迅速调整达成目标的方法或途径;自我效能是指对于成功的信心,强调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获得成功;韧性,也称抗逆性,指的是当身处逆境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的能力;乐观,代表一种从自律、剖析过去、权变计划与未雨绸缪中获得经验的现实能力,体现为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

贫困大学生面临着经济与学业的双重压力,较之普通大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困境与发展障碍。有研究数据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以及其中的四个维度,即希望、自我效能、韧性和乐观,均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贫困生“心理贫困”现象具体表现为[4~8]: 1抑郁。由于经济拮据,贫困生时常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尤其当面对与周围同学的经济差距时,容易陷于不安和苦恼之中,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行动迟缓、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且常伴有失眠厌食等不良生理反应。个别贫困生甚至认为贫困是一种耻辱,由此导致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消极避世,甚至萌生自杀的念头和行为。 2焦虑。贫困生一方面为学费和生活费担忧,为贫困的家境焦虑,另一方面也会因此增加学习上的心理负担。尤其是想到自己没有可依靠的社会背景,将来找工作比较困难时,他们的情绪会更加低落,内心更加焦灼,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产生。 3自卑。一些贫困生从偏远山区来到繁华都市求学,由于受家境条件和地域条件的限制,他们过分关注与同学在物质方面的差距,经济上的拮据引发心理上的弱势,进而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 4孤独感。由于内心较为封闭,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情绪上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给人难以相处、“不合群”的感觉。反之,由于缺乏朋友,贫困生时常感到孤独寂寞。 5自尊心过强。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贫困生的自尊心更强、内心更为敏感。一些贫困生宁愿选择贷款、打工解决生活困难,也不愿接受社会、学校的捐助。他们认为人情债最难还。更有甚者,受虚荣心驱使,有的屡屡拖欠学费却请客显阔,有的不顾自己的支付能力盲目追求时尚,不惜花重金“包装”自己,以此撑起所谓的“自尊”。二、心理资本开发对贫困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积极作用心理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积极心理能力,对个体的认知过程、行为表现、幸福感有着显著影响。加强心理资本开发有助于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乃至综合素质的提高。

1点燃希望,提高人生动力

充满希望感的贫困生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业目标,这些目标反过来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而心理资本的开发恰恰能够点燃贫困生生活的希望,帮助他们更好地分析自己所处的状态,提高人生的动力,促使他们在愉悦地完成学业的同时,寻找各种机会提升自己。

2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自我效能感较强的学生往往能够拥有更强的自信,能够主动实时调整生理和心理状态来提高自身的成绩,而这往往也是贫困生所缺乏的。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自卑是贫困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自卑使他们丧失了挑战困难的勇气,在心理上采取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而心理资本的开发无疑有助于贫困生重拾自信,克服自卑感,进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3提高韧性,增强抗挫折能力

在复原力这一维度上,拥有较高坚韧性的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会表现出更强的自信,同时也能灵活处理和应对。贫困生由于长期处于自卑、焦虑的状态中,自尊心脆弱而敏感,遭受挫折后容易自暴自弃。而通过心理资本的开发,有助于贫困生通过对逆境的反思,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抗挫折能力,并最终帮助他们理智地找到困境的出路。endprint

4培养乐观心态,消除焦虑心理

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帮助人们发现事物发展的积极面,并以一种积极、愉悦和自信的态度迎接挑战。由于经济、学业、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贫困生的心理负担较重,使他们经常处于焦躁不安、紧张忧虑的情绪之中。而发展贫困大学生的乐观心态将有助于他们学会通过情绪调节与管理,转换不良情绪,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三、高校贫困生心理资本开发的途径

经济贫困是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源头,因此要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首要的是要通过完善勤工助学系统、建立经济资助机制、扩大奖学金的覆盖面等途径对其提供一定的经济帮助,消除“经济贫困”。同时,也要注重预防和消除“心理贫困”的危害。可通过以下途径促进贫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构建。

1确立目标、正向激励,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其一,指导贫困生做好学业规划,确立合理的发展目标。确定适当的抱负水平和发展目标是避免挫折、获得成功和希望感的重要方式。要指导学生做好大学四年乃至以后的学业和职业规划,通过开办专题讲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途径,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目标和希望。

其二,引导贫困生通过一些小的成功进行自我激励,不断积累积极情绪。体验成功是增强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方法。引导贫困生将目标化解成几个简单化的任务,使个体能较容易地、频繁地体验“成功”,从而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同时,要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发挥榜样的作用能促进贫困生的自我效能感。贫困生乐意从师兄、师姐或老乡那里寻求帮助,当他们看到与自己经历相似的同学能够取得成功时,他们往往也会有意识地模仿学习,从而增强自信。

2指导实践、心理帮扶,增强复原力

其一,担任学生骨干与参加实践锻炼。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不仅能提高贫困生的责任感,还能在日常活动的组织筹办过程中提升能力,增强信心。同时也可以锻炼意志力,提升他们对困难或挫折的承受力和恢复力。以担任学生骨干为契机,引导贫困生广泛参加实践锻炼。通过参加集体活动,锻炼其组织交际能力,提升其团队精神,以及希望实现的动力和意志力。

其二,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健康咨询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可以聘请具有专业水平的心理咨询教师,根据贫困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通过个案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生疏导不良情绪、消除其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进而积极引导贫困生自强不息、奋发努力、健康成长,使贫困生的心理素质都获得全面提高,做到“扶贫”与“扶志”的统一。

3弘扬美德、繁荣文化,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其一,引导合理的消费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同时,通过举办学术、文化、体育和社团等活动,加强院系之间和校际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开展相关的联谊活动,增进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情感沟通,积极营造校园良好、健康、高雅的氛围,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其二,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真正从心理上给予贫困生亲人般的关心与关怀。通过组织各种团体活动使贫困生切实感受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体验同学、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4以人为本、加强联防,打造健康成长环境

其一,建立情感帮扶对子。贫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具有封闭、人际关系不协调等特点。要帮助贫困生客观认识自身人际关系的不足,指导他们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技巧,建立以尊重、信任、友爱、宽容为基础的新型人际关系。特别要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管理工作,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相互尊重、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

其二,建立家庭和社会的联防助推机制。对于贫困生,学校和家庭要通过电话、书信等形式经常性、及时地交流和沟通,提高家长在学生心理辅导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社会支持和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相关[8]。特别是其中主观支持维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显著。因此,我们对于贫困大学生给予物质和实际帮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予尊重、理解和支持。总之,贫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构建需要高校育人工作者与学生家庭、社会齐心协力,共同为贫困生营造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参考文献:[1]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2]陈桂兰.心理资本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8):38-39.[3]李林英,李健.心理资本研究的兴起及其内容、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22):147-151.[4]魏祥迁.简论心理资本构建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85-88.[5]潘清泉,周宗奎.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7):844-846.[6]吴明君.贫困大学生群体不良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教书育人,2005,(5):27-29.[7]胡黎明,刘韧.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69-170.[8]朱琳,凤姝.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皖西学院学报,2011,27(5):42-44.endprint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本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VR 资本之路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