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党报“走转改”的淮安实践

2014-05-31 02:06黄育举
中国记者 2014年4期
关键词:走转改洪泽洪泽湖

□ 文/黄育举

一、“走”出精品力作

2011年9月,正值洪泽湖大闸蟹上市,我和同事在洪泽县委外宣办张天鄂带领下,来到高良涧镇绿岛螃蟹专业合作社,专访“洪泽湖养蟹第一人”董继友。我们跟随老董乘坐一艘小渡船沿着张福河顺流而下。张福河与洪泽湖的交汇处有个不足两平方公里的狭长小岛——钱码岛。这里就是老董的养蟹基地。我们听他讲养螃蟹的故事。随着多次深入采访,心中的各种疑问得到了解答。随后推出“洪泽湖大闸蟹闯世界”系列报道,详细报道大闸蟹的养殖、生长、文化、销售等情况。题目分别为《听“第一人”说洪泽湖螃蟹》《见证洪泽湖大闸蟹第十八次蜕壳》《洪泽湖大闸蟹为什么有名》《洪泽:把洪泽湖大闸蟹做成全国名牌》,文章也是一次关于养殖大闸蟹的知识普及。文章见报后大受好评。2012年7月28日,系列报道获第26届(2011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选一等奖;消息《洪泽困难群众“温暖”过冬》获三等奖。

“走转改”还让我写出了一批好新闻作品。2013年8月20日,在第27届(2012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选中,消息《洪泽湖上的“新闻发布会”》获一等奖;《“退圩还湖”让洪泽渔民变市民》获二等奖;《洪泽千名超龄“老工人”再拿千元“月薪”》《洪泽:筑牢“防护墙”杜绝“吃空饷”》《洪泽湖“小企鹅”施救“落水人”》获三等奖。

二、反映群众生活

“走转改”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层,新闻工作者越是能沉下身去,接上地气,坚持“三贴近”,就越能写出真实反映群众生活的优秀新闻作品。

2012年2月初春一个下午,我和同事在洪泽县委宣传部唐传奇的陪同下驱车赶赴洪泽县蒋坝镇采访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吕洪玉,不料扑了个空。吕洪玉的老伴正抱着外孙在门前晒太阳,她告诉记者,吕洪玉一大早帮侄儿下湖捕蚬,晚上才能回来。临近傍晚,在后坝避风港的一艘住家船上,捕蚬归来的渔民拥着头发斑白的吕洪玉进了门。记者和吕洪玉以及捕蚬人张贵来聊了起来,一直聊到晚上8点多。这次采访虽然颇多曲折,但是收获很大。我们采写、刊发了《“网眼”人生——走近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洪泽湖渔具制作专家吕洪玉》和《洪泽湖上捕蚬人》。随后省、市电视台都进行了报道,让更多人了解洪泽湖区渔民的生活,同时也展示了洪泽湖的渔文化。

三、以“走转改”推先进典型

深入“走转改”是发现典型、挖掘典型、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弘扬典型精神的有效路径,也是放大典型效应、教育干部群众和提升传播效果的好方法。

在洪泽湖区,有一位被渔民亲切称为“大湖鸿雁”的投递员。他就是党的十八大代表、洪泽县邮政局老子山支局投递员唐真亚。14年来,他风雨无阻,累计水陆出班各2200多次,行程约20万公里,在300多平方公里的服务区域内,投递报刊82.6万份、信件3万多件,用真情、真心、真爱架起湖区人民与党和政府的“连心桥”。多年来,我和报社记者多次深入湖区报道他的事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子山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朴实的民风造就了一批先进典型。我们先后分别以题为《一起吃苦的幸福》《大湖上的光明使者》《洪泽湖畔和谐风》推出洪泽县马浪岗海事所的孙成斌、洪泽县供电公司老子山供电所农电工邱兵、洪泽县邮政局老子山支局投递员唐真亚、老子山派出所所长唐国章等典型。《淮安日报》记者积极向来洪“走转改”的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和地方媒体、网站推荐这些典型,让洪泽的一批先进典型走出地方,走向全国。

四、“活鱼”不是撞上的

淮安市各乡镇都配有通讯报道员(当地人称“乡镇记者”),负责对外宣传报道工作。他们有时自己深入镇、村、组报道;有时发现新闻线索通知我一起采访。“走转改”就是要和“乡镇记者”一起从“表面看”到“深入看”。“活鱼”不是撞上的,而是踏踏实实扎根基层,深入生活才能发现和捕捉到正能量的新闻。

2012年3月的一天,我接到洪泽县高良涧镇的“乡镇记者”崔德圣打来的电话说,高良涧镇有个叫魏正超的理发师傅,2004年以来义务为驻洪泽武警干警理发8年。在干警心里,魏师傅有如亲人,隔月一见,特别亲切。2010年,魏师傅的事迹被选入淮安精神文明建设十大新人新事。我和崔德圣立即去采访魏正超。一篇《他为子弟兵“义剪”已八载》见报。时值“学雷锋”的日子,稿件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了正能量。

2012年4月初的一天,我在饭桌上听洪泽县岔河镇的“乡镇记者”李文俊讲,岔河镇东陈村出了个“孝星”吴梅红,她孝敬两代三个老人。一个周末,天下着小雨,我和站内记者一起驱车来到洪泽县岔河镇,在李文俊的带领下来到了东陈村采访了吴梅红。一篇《孝顺儿媳胜闺女——江苏省首届百佳孝星吴梅红的故事》见报了,在社会上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传递了正能量。

五、拜师学艺取真经

“走转改”以来,中央、省市主流媒体记者高密度深入淮安市洪泽县采访,实属我们学习的难得机会。

2011年9月15日,正值螃蟹即将上市,央视“致富经”栏目安排两个采访组到洪泽分别对大闸蟹养殖大户董继友和黄颡鱼养殖大户赖锦荣进行长达一周的采访。我们和外宣办人员拜师学艺,一边服务拍摄,一边学习名家名导的采访技巧和方法。在做好拍摄服务的同时,参与人员的业务技能也得到较大提升,写出了《听蟹王说蟹事》和《十八次蜕壳 洪泽湖大闸蟹的涅槃人生》等多篇富含蟹味鱼鲜的稿件,在《新华日报》和《扬子晚报》刊发。

六、通过QQ提供线索

为将“走转改”活动引向深入,让大家有个交流心得的平台,2013年6月我们和洪泽县委外宣办一起建立了“洪泽外宣QQ群”。群友大多是当地媒体记者、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办公室主任、乡镇宣传委员、乡镇记者、村信息员、新闻爱好者以及省市媒体记者等。他们在这里交流业务、提供新闻线索、策划新闻活动,为上级媒体“走转改”提供服务,并和他们一起走基层。

2013年9月24日,接到洪泽县委外宣办副主任张天鄂的QQ留言,谈到洪泽县农委副主任刘洪是个援疆干部,事迹很感人。我在写稿前看了刘洪的事迹材料,也在网上看了其它媒体的报道,大都是全面、详细地报道刘洪的事迹,面面俱到。最后,我换个角度报新闻,把刘洪荣登“江苏好人榜”作为新闻由头,锁定“他是第一个把南方水生蔬菜引种到新疆的人”作为主题进行报道,见报后,各大网站纷纷转载,引起反响,当月刘洪被评为“江苏最美基层干部”。

七、以“走转改”培养外宣写作高手

在“走转改”实践中,很多和我们一起走基层的当地外宣办、乡镇宣传委员、“乡镇记者”等工作人员说,有的采访不知道从何下手。针对这个情况,我采取言传身教方式,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采写新闻稿件。

2012年11月18日早晨,记者随淮安市委宣传部采访组一起去洪泽县老子山镇专访党的十八大代表唐真亚。我们采写的《“鸿雁”大湖传佳音》见报。见报后第二天上午,我接到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电话,要我为市记协主办《淮安传媒》写一篇唐真亚的走基层特稿。刚刚才见报现在又要写,怎么办?唐真亚作为全市唯一一名基层代表,不光要当好十八大精神“投递员”,还要当好“宣传员”和“讲解员”。这是代表的职责也是义务。一篇《“当好十八大精神的‘三大员’”——党的十八大代表唐真亚返回湖区第一天侧记》在《淮安传媒》刊发。受到省委宣传部、省三教办、省记协好评,并被省三教办工作简报转发。后来,我叫有关同志把两篇稿件都拷到外宣办电脑里,让他们对比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训练,目前洪泽县外宣办张天鄂已是写作高手,每年对外发稿近百篇。

总之,“走转改”以来,我们在新闻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新闻工作者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入基层”;只有真正沉下身去,接上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真正扎根群众,扎根基层,才能对老百姓产生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富有生活气息、充满泥土芬芳的新闻报道。同时,也深刻感受到,将“走转改”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是新闻媒体的内在需求,也是每一名记者自我突破、自我完善的成长需求。

猜你喜欢
走转改洪泽洪泽湖
规范清洁高效机插精确生产,强化“洪泽大米”区域品牌建设
洪泽湖渔鼓:漂浮在水上的民俗文化
洪泽『蟹』逅
浩浩碧波润江淮——洪泽湖
长江图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对“走转改”活动常态化的几点思考
故事细节语言
再为国梦谱华章
——江苏省洪泽老年大学校歌
洪泽湖野生河蚬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