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在中外

2014-06-01 12:25本刊编辑部
检察风云 2014年9期
关键词:家庭医生医患医生

“医”在中外

救死扶伤的医生本该受到患者的尊重与爱戴,但近期患者和家属“仇视”医生、伤害医护人员的事件却时有发生。相比之下,在国外,医生则是收入很高且备受民众尊敬的职业。许多国家在探索如何处理医患关系上所获取的经验也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美国:“微笑服务”与法治精神

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县儿科中心的就医等待区,摆放着许多适合儿童阅读的图书和玩具。就医过程中,大夫会不断鼓励孩子,偶尔也会开些玩笑,以消除孩子的恐惧感。在就医结束后,孩子还可以挑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带走。

事实上,这种充满“微笑服务”的就医过程只是美国营造良好医患关系的一个方面。美国也存在医疗纠纷、医疗诉讼等现象,但医患关系总体较为和谐、平稳,这与严格的就医转诊制度、健全的医疗责任险制度和完备的纠纷处理机制密切相关。

医患关系中,医生的医德、患者的修养固然重要,但都架不住“过度拥挤”这四个字。为了控制医院的就诊人数,美国建立了严格的就医转诊制度。病人看病首先要找自己的家庭医生,由医生根据需要转至相应级别的医院。家庭医生作为初级医疗服务承担者,分流了大部分病人,减轻了上级地区医院和更高级的综合教学医院的压力。而且在美国,除急诊外,就医需要提前预约,这也能避免医院同一时段涌入大量人群,从而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美国和谐的医患关系,更与整个社会的法治精神有莫大关系。医疗纠纷出现后,民众通常诉诸正当渠道解决,按法律程序依法维权。

在美国,医患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立法规范,医生须购买医疗责任险,患者则要购买医疗保险。一旦出现医疗事故或差错,双方的保险公司会出面,这样可以减少医患的直接冲突。包括调解、仲裁、诉讼在内的完备、便捷的纠纷化解机制,有助于及时有效地疏导和处理医疗纠纷。如果患者去医院闹事,反而会因危害医疗秩序而被捕,甚至被判入狱。

可以看出,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在美国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

加拿大:备受信任的家庭医生

在加拿大的医疗体系中,直接面对病人的是家庭医生,他们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初步确诊”。只要不是急症,病人觉得身体不适通常先去看家庭医生。如果家庭医生觉得问题不大,就会直接作出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果情况比较复杂或者病情较为严重,他们会将病人转给专科医生或医院。除了由家庭医生转来的病人外,专科医生一般不接受直接前来的门诊病人。在这种制度下,家庭医生与患者之间往往能建立起长期的医疗保健与信任关系。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实行严格的医药分家,医院和医生只有处方权而没有售药权,医院治疗的主要项目均由全民医保支付,医患之间基本不存在金钱往来,这使得患者在心理和经济上都相对稳定,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医患矛盾的发生率。

德国: 令人感动的和谐融洽

德国医生的公信力在民众心目中普遍较强,人们相信医生的医术和医德。健全的医疗保险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负担,基本杜绝了以药养医的现象,因此德国人对待医疗事故的态度比较明智,医患关系并没有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在德国,医患间的和谐融洽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德国的医生都很乐于同患者交流,这似乎已经成了他们的一种职业习惯。医生在查房时,就像是患者的朋友。医生进入病房前一定会敲门,得到回应后才推门,进去后就立即把门关好。见面会主动和患者握手,亲切地叫出他们的名字,然后再征询病情,交代诊疗事宜,并听取病人的意见。有一点特别值得一提,德国医生绝不会在病人面前汇报病情,以免病人担心和焦虑,从而影响恢复。在消化内镜中心,医生在给病人操作前,总是先与病人握手,并自我介绍:“今天是我给你做检查。”德国的医院里,医生和病人是完全平等的,相互之间都非常客气,吃饭在一个食堂,厕所也是共用的。

医生乐于交流是一方面,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也非常重要。德国的医院非常安静,家属一般不会陪床,这也说明他们对医生的信任度之高。患者会把检查、治疗等事宜全权交给医生处理。因此,在医院里常能见到医生陪着病人做检查的情景。

德国大多数病人都会听取医生的意见,当然对于一些治疗效果不好的疾病,医生也会和病人及家属沟通,提供可选择的几种治疗方案,再由他们来自主挑选。如果医生和患者间真的出现了纠纷,例如出现手术并发症等情况,患者一般都会理性地通过律师来和医院交涉,绝不会针对某一个医生,更不会进院闹事。

日本:患者至上的情感关怀

日本的医患关系比较融洽,主要得益于三个原因。

首先,预约制度的存在,使医院很少有人满为患的时候,始终能维持一个适度宽松的环境。

其次,在各医院的大楼里,经常能在布告栏上看到“患者服务至上委员会”的字样。这是医院为患者提供一些便利服务以及人文关怀而特设的一个部门,目的是让患者能够享受优质的服务和温暖的关怀。具体实施内容包括提供各种生活必需品、指派护工人员、接待投诉、聆听烦恼、收集患者意见等,委员会也会定期给医务人员开设一些接待患者技巧的培训。

再次,日本的医院都相当重视对患者隐私的保护,相比较之下,国内在这方面几乎一片空白。保护患者的隐私体现在很多细节上,包括病床必须配帘子,学生见习需要征得患者同意,病历中患者照片涉及隐私部位时要用纸帘遮盖等,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矛盾的产生。

日本医生通过实习考核要开始正式从医前,前辈们都会告诉他们对患者述说病情时,应尽量避免使用生涩难懂的医疗术语。特别是那些自己进入医学院后才接触到的专业词汇,能不用就不用,即使用了也一定要给患者讲明白,这样才能让患者清晰准确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医学院在学生快要毕业时,也会开展一项必不可少的训练——模拟与患者交流。由学生们轮流模仿病人,教授评分,直到过关为止。训练中,如果学生只顾着看病历,忽视了患者的感受,就要减分。这使得日本的医生在问诊时都很有耐心,而且他们说的话也都非常浅显易懂。不说医疗术语,深入浅出地讲解病情,早已成了日本医院的一种风气。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内容!

编辑:《检察风云》新媒体部

·微数据·

81.9%

根据中华医学管理学会的统计数据,自2002年9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中国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平均每年上升22.9%。一些受访人士坦承,医患关系恶化和频发的暴力事件让医生心理负担很大,变得更加小心谨慎,对一些年龄大、手术风险大的患者有时更愿意推荐保守治疗。另一项来自中国最大医学交流网站的调查显示,当被问及“你是否有过转行的想法?”时,回答“有”的人数高达81.9%。关于导致医务人员转行的主要因素,医学圈网友们投票认为,“工作负担过重”、“对收入情况不满意”、“伤医和杀医事件比例增多”位列前三。

14年

培养一个医生的周期非常长,五年的本科,三年的硕士,三年的博士,十一年出来也只是一个住院医生,还需要经过三年的住院医生轮转培养。14年之后,他才可能积累一定的临床经验和知识技能,独立地去为患者服务。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培养约60万名医学生,但是只有大约10万人可以穿上“白大褂”。据悉,目前医学毕业生的转行率居高不下,学以致用的难度也较大。

1.7人

《金融时报》曾披露,中国千人医生数为1.7,在世界上排第60位,高于人均GDP排名。参考新加坡(千人医生数为1.5),韩国(1.7)和日本(2.1),中国总体上并不缺医生。在中国,高档仪器设备和大医院设施更是超英赶美,瑞典是发明PET-CT的国家,但全国只有一台PET-CT在临床使用,实行全民医保的加拿大全国也只有9台CT在使用。由此可见,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才是不少国人为去医院看病而头痛的真正原因。

猜你喜欢
家庭医生医患医生
家庭医生
最美医生
“有个头疼脑热先想到家庭医生”带来启示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家庭医生 中国式签约
换医生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