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品牌建设现状与对策

2014-06-05 15:28骆辉戴继勇王玲
质量与标准化 2014年7期
关键词:安徽安徽省全省

文/骆辉 戴继勇 王玲

安徽省品牌建设现状与对策

文/骆辉 戴继勇 王玲

本文全面梳理了安徽省品牌建设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安徽省实施品牌建设提供参考。

品牌建设 问题 对策

品牌是质量、知识产权、服务、技术、创新、营销、社会责任和文化价值的综合体现。品牌建设是拉动自主创新、实现市场价值、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是推动市场和资源集中、促进经济调整升级的关键举措,是助推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省品牌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培育和发展了一大批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如黄山、宣纸、江淮、奇瑞、马钢等已为世人所熟知。但由于品牌发展仍然不足,缺乏强有力的品牌,提出基于政府层面的品牌建设方案已迫在眉睫。

一、品牌建设的基础现状

质量工作战略地位不断提高。从1998年颁布《安徽省质量振兴计划》到2013年初省政府颁布《安徽省质量发展纲要》,质量工作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强。安徽省是全国第4个开展质量兴省活动的省区,2011年省政府设立安徽省政府质量奖,目前,全省16个省辖市全部设立了市长(市政府)质量奖,当涂、灵璧、凤阳、凤台和霍山等48个县区设立了县(区)长质量奖,接近全省县区总数的1/2。

质量工作基础日益夯实。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等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等重大战略平台为依托,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检验检测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际标准制订实现零的突破,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实现翻番,省级以上品牌拥有量位于中部地区前列。

通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省争创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品牌的整体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3年,全省有效期内省级名牌总数1 353个,位居中部地区前列。全省累计认定著名商标1 991件,驰名商标662件,位居中部地区前列。品牌基地总数达52个,实现了全省16个市全覆盖。

在知识产权、科技创新方面,合肥成为全国第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合芜蚌成为全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安徽成为全国第一批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2013年,全年申请发明专利34 857件,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1位,同比增幅居全国第3位。发明专利授权4 241件,居全国第8位,中部第1位,增幅居全国第2位。截至2013年底,全省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1 566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93件。

2013年全省新增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数113家,共371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数32家,排名全国第二。

农业方面,截至2013年,全省共认定有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746个。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380家,产品1 200个。180家企业中的320个产品通过有机认证。截至目前,已拥有21个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

服务业方面,截至2013年末,全省AAAA级以上景区共138家(其中AAAAA级7家),继续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黄山市中国旅行社、安徽中国青年旅行社、安徽好之旅旅行社跻身全国百强社,省旅游集团、黄山旅游集团连续5年跻身中国旅游集团20强。新增四星级以上饭店14家(其中五星级3家),全省四星级以上饭店总数达到144家(其中五星级22家),共引进国际著名饭店管理公司品牌24个,全省高星级饭店拥有量首次位居中部六省第一,在全国也处在前列,黄山国际大酒店和合肥泓瑞金陵大酒店荣获“中国饭店金星奖”。全省有8家达标级百货店、3家金鼎级百货店、25家中华老字号企业和25家四钻级以上国家级酒家酒店。

品牌建设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品牌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获得“安徽名牌”的制造企业工业产值从2007年的2 948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5 722亿元。品牌的运用和保护不断加强,现实价值和经济利益充分彰显。运用法律手段确立了宣纸的唯一原产地的地位,其中红星特皮四尺宣纸的零售价,从2011年前的490元/刀(100张)升至目前的2 000多元/刀,有效提升了品牌价值和产品附加值。

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工作,品牌建设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出台了《安徽省名牌产品管理办法》、《安徽名牌产品标志管理办法》、《安徽名牌产品评价细则》、《安徽省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条例》、《关于实施商标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意见》、《安徽省旅游业品牌建设规划(2011-2015)》、《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茶叶品牌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意见》和《安徽省质量发展纲要》等。此外,很多地方也因地制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如2007年,黄山市出台了《黄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工作的决定》。

二、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政府层面看,有的认为品牌培育和发展是企业行为,对品牌建设不加重视。一些地方把品牌建设片面理解为追求名牌数量的多少,驰名商标数量的多少,缺少长远规划和政策支撑。

从企业层面看,目前安徽省的大部分企业对品牌建设不够重视。根据对申报2013年安徽名牌的企业调查显示,仅有约30%的企业设置专门的品牌管理职能部门,有大概10%的企业根本没有设置相关部门;有的企业仅仅把品牌看作是一个产品的外观形象,只注重产品包装和广告推广,忽视品牌的内在建设;有的把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当作荣誉,拿到后束之高阁,没有充分利用品牌资源进行有效运作,服务于企业和经济发展;有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商标注册不全或者忽视国外商标注册,被他人抢注或者效仿,削弱了品牌的竞争力。

从社会层面看,安徽品牌发展的文化氛围和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年轻消费群体对国外、省外品牌的认知度相对较高,而对于安徽的知名品牌却知之甚少;社会上假冒名牌产品现象屡禁不止;缺乏品牌相关的理论研究和与品牌相关的咨询服务。

品牌的含金量较低,与国内发达省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据World Brand Lab统计,2013年,世界品牌500强中,安徽品牌无一入选;安徽及其周边省份2013年中国品牌500强分布情况为:上海35、浙江40、福建35、江苏29、山东37、河南11、湖北11、安徽6、湖南7、江西4、山西2。无论在华东六省一市还是中部六省都处于落后地位。

驰名商标发展不平衡,在三次产业中分别为39、73和5个。商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等新兴领域的品牌建设滞后。皖江城市带拥有驰名商标89件,占全省总数的76%,皖北地区不少县域,至今还未实现“国字号”品牌零的突破。

目前,1 353个安徽省名牌产品中,加工制造业占绝大多数。然而,发展很不平衡。大多数集中在冶金、线缆制造、家电、有色冶金及锻压加工业等领域,而在大型超市、IT产业、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很少有安徽的知名品牌。

从地域分布来看,呈现“南多北少”的局面。在近5年全省731个安徽省名牌产品中,大多集中在合肥、芜湖、马鞍山、宣城和安庆5市,而皖北没有一个城市上榜企业数超过32个,品牌分布十分不合理。

省级层面品牌战略发展的文件和规划尚未出台,品牌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和协调推进机制。各相关部门都在评选自己的品牌,且存在交叉重叠。如名牌评选有质监部门的安徽名牌、商务部门的出口名牌;地理标志保护有工商部门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质监部门的地理标志产品和农委的地理标志认证;质量奖有省政府质量奖,还有省质量协会的省质量奖。各类品牌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影响了社会公信度,增加了企业负担。

三、实施品牌建设的对策

①加大安徽品牌形象的宣传与推广

品牌塑造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议将品牌宣传列入省、市对内对外宣传的重要内容,在全省和各市形象推介、新闻宣传等方式中,对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和品牌区域进行重点宣传报道。借助多种手段,通过展会、比赛、文化节、媒体宣传等形式加大对安徽自主品牌的宣传力度,还可以创新宣传方式,比如在网上设立安徽名品馆、集中区域建立安徽品牌展示区、在商场建立专门销售专柜、建立品牌销售专区等,为实施品牌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②加大品牌知识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

对品牌知识的宣传能够让品牌理念深入人心。应利用现代媒体向广大消费者传播品牌理论知识。对于品牌有关的优惠政策,应该把它们集中在一起,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出去,让企业、消费者对政策有深入认知,以便品牌建设更好地推进。

①做好质量、标准、管理、商标等基础性工作

支持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完善企业计量保证体系,推广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等国际通行的管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鼓励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企业文化,从被动创牌向主动创牌转变。支持建立各行业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优化机构设置,合理布局平台,推进检验检测机构整合重组、资源共享、开放合作。积极引导企业注册并规范使用商标、商号。

②加强品牌建设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鼓励企业培养和引进品牌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并且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针对中小企业,通过建立服务性的专家团队,为企业提供专业咨询。不定期开展培训,尤其针对企业管理人员,引导他们增强品牌意识,充分发挥其在品牌创造、品牌经营、品牌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

③开展品牌相关研究工作

建立安徽省品牌战略研究机构,加强品牌发展研究,学习知名国际品牌成功经验,引导和支持现有品牌的发展。开展品牌价值测算研究,为企业品牌管理、提升品牌价值提供服务指导和技术支撑。开展消费者对品牌的顾客满意度测评工作,并且定期发布相关信息。建立品牌大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①加强品牌建设统筹规划

成立由省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组成的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对全省的品牌建设统一领导,从品牌建设的各部门职能、产业布局、重点行业等进行统筹规划。解决品牌建设中出现职能交叉的问题,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政府在企业创名牌中的作用,做好服务、引导工作;对于已经颁布的优惠政策,必须及时兑现,树立公信力。

②建立品牌建设服务大平台

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品牌服务机制,构建品牌建设服务大平台。以服务企业为宗旨,建设信息化平台,在政策信息、人力资源、与品牌建设有关的诸如名牌、商标、知识产权、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等方面共享资源。平台应开展与品牌建设有关的培训、研究和调查,并且能够为企业提供经验交流机会。

①建立品牌建设专项资金和政府采购制度

建立品牌发展基金,专项用于支持品牌建设。各市及有条件的县(市、区)也应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在同等条件下,政府优先采购省级以上知名品牌产品。应每年举办一届国家级和省级知名品牌产品博览会,进一步扩大安徽品牌的影响。

②加强财税、金融支持

在财税、金融上给予政策支持。如在科技研发、技术改进、项目引进等方面给予财政支持;对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企业的境外宣传、参展、推销和企业走出去等开拓国际市场活动给予重点补助等。对一些高新技术品牌企业,可以将前期的投资列为费用支出,在税前扣除,从而降低税赋;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可定位于产业研究和开发阶段,采取拨款和贷款贴息的优惠政策。对知名品牌企业给予金融信贷支持。适时开展以品牌无形资产为担保的贷款服务;对知名品牌企业发展技术的贷款,给予优先保证,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予适当的利率优惠。

坚持创名牌与保名牌并举。完善省内执法联动机制和维权网络,加强与其他省市的协调合作,积极探索建立共同保护名牌的联动机制和网络体系。引导企业对知识产权、品牌专利的认知,加强知识产权、专利品牌保护。出台品牌保护条例细则,严厉打击非法侵害企业专利与知识产权的经济犯罪。对于出现损失的企业,应简化维权之路,出台相应的赔偿、补贴制度。依法严厉打击无证经营、以假充真、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于目前的招投标制度,也应该及时改善,保证质量,保护品牌。

[1] 高翔,吕庆华.名牌战略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对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2(10):84-89.

[2] 余明阳,姜炜.品牌管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This paper offers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basic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Anhui Province's brand building,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The paper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implementation of brand building in Anhui Province.

Brand;Brand building;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作者单位:安徽省标准化研究院)

猜你喜欢
安徽安徽省全省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在宁举办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