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数学课程目标的特点

2014-06-06 10:32张淑云
卷宗 2014年4期
关键词:义务教育课程目标变化

张淑云

摘 要:数学课程目标,不仅反映了我们对数学科学的认识,而且反映了我们对数学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作用的理解。深入分析课程目标,把握课程目标的变化,能让我们清晰地知道这一路是如何走过来的,并将如何继续走下去。

关键词: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目标;变化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实施结果的一种预先设计,它既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归宿。

初中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尾声,通过学习初中数学的课程目标,能够把握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整体标准和要求。笔者以初中数学被划入义务教育阶段之后所颁布的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对课程目标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能够总结出数学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势。

1 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数学颁布的课程标准

1986年4月12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自1986年7月1日起施行。此后,初中数学开始纳入义务教育阶段。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顺利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至今国家已先后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数学颁布了四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它们分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1988);《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以下分别简称为88大纲、00大纲、01标准和11标准)。每一次新的课程标准,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既有对前一次标准的传承,又有其革新之处,体现了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2 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数学课程目标的特点

2.1 88大纲:“三个第一”

88大纲是初中数学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后颁布的,其特点可以用“三个第一”来概括。第一次为初中数学单独编写课程标准;在此之前,初中数学都是与高中数学编写在同一大纲中,如1986年的《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只是分别对初中学段和高中学段设定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如此一方面体现了对初中数学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其与不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数学区分开来。第一次在教学目的(课程目标)中提到,“每一个公民”。88大纲明确提出,初中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切实掌握现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初中数学知识是要为“每一个公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服务的,充分地体现了初中数学已被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的事实。第一次关注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品质的养成。在教学目的(课程目标)的最后一句中,提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体现国家对于数学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还要能够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修养。

2.2 00大纲:首次提出“创新意识”

00大纲是88大纲的试用修订版,大部分内容保持不变,但是也作了一些调整。00大纲首次提出,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21世纪的高科技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大纲中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就要开始培养一种创新意识,体现了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此外,将88大纲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改为“思维能力”,提高对学生解决问题意识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指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思维能力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前者注重的是一种思维过程的表述,而后者则强调问题的解决。

2.3 01标准:整体性和阶段性

01标准与之前颁布的大纲存在很大的区别。首先,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中国自建国以来,学习苏联以“教学”代替“课程”的说法,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时期,我国的教学都是在搬用苏联的理论。历史的影响,终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褪去。其次,01标准首次将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和初中数学的课程标准编入同一文件中。将小学和初中放在一起,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性。在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目标时,对小学和初中又进行分阶段目标,又体现了阶段性的特点。最后,01标准对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2.4 11标准: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自身发展

经过10年的数学教学的观察和发展,11标准从结构体系上来说,与01标准基本一致。都是在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总体目标时,对小学和初中进行分阶段描述。而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又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等四方面进行阐述。但是,从内容上来说,却又有一些改变。11标准在01标准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自身发展。例如,在01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并强调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需要的能力,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从数学教学延伸到实际生活,虽然不是本标准中首次体现的,但是却在这里得到了升华。

3 对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数学课程目标的展望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每一次课程标准中,对于数学课程的目标都在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更新。随着人们的发展,对于数学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对于数学的应用价值也认识得更深刻具体。正如11标准中所描述的那样,“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3]数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数学的重视也会得到加强。

将来的数学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想像能力一般都被用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事实上,数学也需要想像能力。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想像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想像力更是一切创造性劳动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将来学生无论是从事抽象的科学研究,还是形象的艺术创造,都需要想像。可以说,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想像能力的开发。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是敢于想像,且极具想像力的阶段,应该得到大力提倡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黄翔,童莉,沈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目标的新变化[J]. 课程·教材·教法,2013(1):29-33.

[2] 米山国藏. 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义务教育课程目标变化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从9到3的变化
这五年的变化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鸟的变化系列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