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分析

2014-06-07 05:52杨星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年17期
关键词:厌食症功效脾胃

杨星

西山煤电职工总院官地分院官地社区卫生服务站 山西太原 030022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分析

杨星

西山煤电职工总院官地分院官地社区卫生服务站 山西太原 030022

目的:分析与探讨中医辨证方法对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用我站2013年1月-2014年1月接收的60例小儿厌食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特点将其分为胃阴不足型、脾胃气虚型、肝脾不和型和脾失健运型,所有患者均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结果:60例小儿厌食症患者中有35例痊愈,占58.33%;显效20例,占33.33%,无效5例,占8.33%。总有效率为91.67%。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小儿厌食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值得临床上推广。

中医辨证;小儿厌食症;治疗分析

小儿厌食症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儿科疾病,其具体指的是患者长时间食欲减退或消失,出现慢性消化功能紊乱的症状,主要的临床症状为纳呆、食量减少、注意力差、精神不振、形体消瘦、易反复感冒、多汗等,长时间下去将会导致体质、免疫力下降,甚至影响儿童的成长。中医辨证治疗可以缓解上述不良症状,并取得了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中用了我站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接收的60例小儿厌食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在1岁-13岁不等,平均为5.5岁,患病时间为1个月-2年不等,平均为11个月。根据患者的特点将其分为胃阴不足型、脾胃气虚型、肝脾不和型和脾失健运型,所以患者的诊断结果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同时排除了其他类的外感疾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

1.2 诊断标准

本次研究中的诊断标准为:(1)患者长时间厌恶进食,食欲不振,每餐的进食量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并且不存在其它类疾病;(2)形体偏瘦,面色少华,但精神尚正常,不存在腹胀感;(3)存在喂养不当历史,例如进食无定量、定时,食用的食物主要为甘甜厚味,过食生冷,零食,偏食等。

1.3 治疗方法

1.3.1 胃阴不足型

该类型疾病的临床表现为面色萎黄,纳谷呆钝,食少饮多,大便偏干,小便短黄,舌红少滓,烦躁少寐,指纹紫,脉象沉细,花剥或苔少。其临床症状比较复杂,所以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对症治疗:益胃养阴,主要选用养胃增液汤加减治疗。选用的中药主要有:北沙参、荷叶、山药、芦根、玉竹、石斛、白芍、甘草虫、乌梅,其中白芍、乌梅、甘草酸、沙参、石斛、甘化阴、玉竹等具有滋脾养胃之功效。在上述药物的基础上再辅以香橼皮可以达到理气助运的作用。对于脾气比较薄弱的患者需要加以扁豆、山药来补益气阴;对于大便秘结的患者需要加入瓜蒌仁、火麻仁来达到润肠通便之功效;对于阴虚内热的患者需要加入知母、丹皮来养阴清热。

1.3.2 脾胃气虚型

该类型疾病的临床症状为精神不振,不思进食,面色少华,食少便多,形体偏瘦,舌质淡,舌体偏胖,苔薄白,脉缓无力,指纹淡。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补运兼施,最好选用方异功散加减。其中所包含的药物有白术、人参(切,去顶)、陈皮(锉)、茯苓(去皮)、甘草等。该药方具有调节胃肠运动的功能,不仅可以拮抗肠痉挛,而且能松弛肠管,同时具有抗胃肠溃疡、促进代谢、增强免疫等作用。在上述药方中加入陈皮,则可以醒脾助运,行气化滞,有补而不滞之功效。该药物对于脾虚气滞,稍服药物就存在腹胀感的患者,对于小儿消化不良且存在脾虚气滞的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1.3.3 肝脾不和型

该类型疾病的临床症状为神情忧郁,口淡无味,默默寡欲,或性情急躁,易啼易怒,或胁胀腹满,舌红,苔薄白,夜卧不安,脉弦等。治疗该类疾病主要选用逍遥散加减,其中的药物成份主要有党参、茯苓、竹茹、柴胡、香附、陈皮、枳实、甘草、勾藤、白芍,对于夜寐不安的患者,可以在药物中加适量的欢花、夜交藤。

1.3.4 脾失健运型

该类型疾病的临床症状为食不知味,厌恶进食,胸闷脘痞,经常会伴有大便不畅,暖气泛恶,偶尔也会出现苔白腻或微黄,舌质淡红,指纹淡,脘腹胀满等。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健脾助运,药物为金正气散加减。其中的药物成分为厚朴(姜制)、半夏曲、苍术、藿香、橘皮,各二钱;炙甘草,一钱。厚朴具有温中去湿之功效,苍术具有燥湿健胃安脾之功效,陈皮具有消痰下气之功效,半夏具有利痰以除瘴本之功效,草果具有消食化滞之功效,藿香具有芬芳助脾开胃止呕之功效。

1.4 疗效标准

(1)痊愈:患者的食欲明显提高,每餐的食用量达到正常儿童的食量水平,体重增加超过0.50kg,临床症状消瘦(营养性、贫血营养不良)、腹胀、多汗等症状基本消失,而且各项检测指标接近正常值。(2)好转;患者的食欲明显好转,每餐的食用量开始增加,体重增加超过0.25kg,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检测指标趋于正常值。(3)无效:患者的食欲未见改变,每餐的食用量和体重未增加,而且各项检测指标未见改善。

2.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60例小儿厌食症患者中有35例痊愈,占到了58.33%;显效20例,占33.33%,无效5例,占8.33%。总有效率为91.67%,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3.讨论

小儿厌食症通常是指小儿长时间处于食欲不振、见食不贪、厌恶进食现象,其属于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1]。中医学认为小儿脏腑比较娇嫩,脾常不足,形气未充,所以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且小儿厌食症中有些症状属于伤食、恶食、积食等范畴[2]。由于采用母乳喂养的婴儿往往在四个月后逐渐食用辅食,如发现幼儿存在食欲不振现象,要及时到相关医院检查,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同时,对于病后刚恢复饮食的患者,要循序渐进的增加食量,禁止暴饮暴食现象,注意精神调护,尽量不要引起幼儿惊恐恼怒,因为这样会伤及幼儿的脾胃。

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功能失调,将会影响脾胃的受纳和运化[3]。而脾运健行则会促进胃纳得开,饮食自香,所以对于该类疾病的治疗还在于调理脾胃。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对患者使用了消食助运、养胃育阴、健脾益气、疏肝理气等方法,其中胃阴不足型需要适当的延长1 ~2个疗程,这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存在肝气郁结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要辅以心理疏导,以确保患儿保持积极的情绪。除此之外,还应当积极的指导患儿家属采用正确的喂食方法,以此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小儿厌食症属于小儿时期的常见症状,极有有可能诱发其他系统疾病。所以,医护人员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相关病史,对于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临床症状进行密切观测及记录,并且及时的治疗相关的并发症。中医认为,脾胃纳运功能异常是导致小儿厌食症的关键因素,因而在治疗中要坚持"肾以喜为补,脾健贵运不贵补"的原则,为患者制定良好的饮食习惯,以便于提高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效果,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1]林武全.小儿捏脊配合中药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观察[J].健康之路,2013,7(12):107-108.

[2]张志巧,夏以琳.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近况[J].中医学报,2012,15(1):117-118.

[3]邹丽萍.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120例[J].中医中药,2012,5 (10):85-86.

R272

B

1009-6019(2014)09-0140-01

猜你喜欢
厌食症功效脾胃
红景天的神奇功效及作用
国王的厌食症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被扔掉的葱须大有功效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藏雪茶的养生功效
如何让你的化妆品发挥更大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