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引领发展 让“悦·真”浸润校园

2014-06-07 10:00武汉市旭光学校齐传干
成才 2014年12期
关键词:旭光师生学校

■武汉市旭光学校 齐传干

以文化引领发展 让“悦·真”浸润校园

■武汉市旭光学校 齐传干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它涵盖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教育教学成绩等管理和育人的各个层面,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素质教育能否真正落实。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旭光学校秉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创生与时俱进的学校现代文化。目前,学校定位“光谷腹地涵养智慧学园,旭日之光润泽真情家园”的文化理念,努力发挥学校文化建设在理清办学思路、优化学校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发展学生素质、提升办学水平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一、追悦溯真,明晰“悦·真”核心理念

学校文化不是无缘之水,而是需要经营与积累,需寻根固本。追溯旭光办学历史,虽几经变迁,但始终承载着旭光的办学传统和精神追求,这是旭光文化的根与源。旭光人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校训中找到了学校发展的根基,也只有这种凝练着旭光传统和历史的文化精髓,才能让旭光师生获得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共同去继承、弘扬并创新学校文化。近年来,学校在努力传承与创新中丰富办学思想,并从人本、人性、人格三方面创生了“教以人为本,人以悦为本,悦以真为本”的“悦·真”学校文化核心理念。

悦,是轻松愉悦的精神状态,是昂扬拼搏的人生追求。悦就是快乐,是来自生命的,是被阳光照耀时暖洋洋的体温,是在柔软草地上奔跑的自由畅快,悦告诉我们,活着本身就值得我们快乐;悦是存在于内心的,是用愉悦心情面对一切真实而美好的善良念想,是用开放状态去拥抱生命各种精彩的昂扬态度,悦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具活力;悦是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后成功的喜悦,更是通过实践劳动挥洒汗水后饱满的充实感。追求快乐,是来自人天性的诉求,对成人如此,对孩子更是如此。

真,是世界本源的一面,是人性至纯的一面。真是以自然而然的状态生活,对天性不加过多修饰、不作太多雕琢;真是看得清事物的本真,认得清事物的本质;真是从真切鲜活的实际出发,以切实有效的原则去做人做事。求真,是归于生命本真的要求,是对向善不息的追问。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悦·真”是从旭光学校“情境教育”理念中提炼的核心内容,更是学校“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继承和延展。它高度概括了旭光学校欲把教师和学生培养成做人诚信、做学问科学求真的希翼,同时也很好地表达了学校的人文管理特色,符合学校的内在特色、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

二、心悦知往,营造“悦·真”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是物化的学校文化,也是一种潜在的课程,承载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学校在环境文化建设中,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传统与时代融合,既原汁原味地呈现历史文化,又形象生动地展示师生的精神风范。

(一)重现旭光文化

学校充分利用建筑、标牌、图文等形式,全方位展示学校发展的状态,让旭光人身临其境,追忆历史,凝聚精神,培养文化。学校通过设计LOGO,围绕“悦、真”述说感人故事,展示活动场景,并且以“历史”“传承”“成长”为主题,再现老校情境,介绍学校历史。学校秉承育人传统,共享生命成长,并以“悦真”“情境”为主体,展师表,育英才;学校的校训石,是学校亮丽的标准性景点,它提醒并激励师生以校训为价值标准,发奋向上;为了使教师明了育人目标,让学生知晓成人追求,学校以“情润、涵真、悦美”为三幢大楼命名,并将每层楼打造成学校文化展示的窗口,如一楼的“中国节日介绍”展示和悦之悦,二楼的“国内著名艺术大师”欣赏艺术之美,三楼的“国内金典名著”诵读经典之韵,四楼的“勤学的名言警句”倡导勤学之志,五楼的“宇宙天文常识”探索科学之真。

(二)展现班级师生形象文化

学校在环境文化建设中着力体现以师生为本的理念,打造创意班级文化墙,使每面墙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特长的平台;评选微笑天使,树立笑脸墙,让微笑成为每个旭光人的形象特征;制作师生言像,表达教育信念,许下成长愿景。

三、真情真境,构建“悦·真”管理文化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教师和学生,它决定了学校管理必须秉承人本第一的思想,并把学生和教师的成长作为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学校制度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从显性的制度约束转变成隐性的自觉行为,把制度的着力点体现在规范与引领上,这样才能形成符合教育规律和学校实际执行力的制度文化。

(一)确立“以情感凝聚人心,以制度保障发展”的管理理念

1.以情感凝聚人心

在“悦·真”核心文化下,学校管理主要是着眼于在“悦·真”核心理念下的管理态度和宗旨。学校管理层对师生员工、教师对学生要倾注真情,真心关爱、激励和赏识,坚持宽容大度的管理方式。只有全校上下用心沟通,增进彼此的感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管理才能更加人性化,更易被人接受。无私真诚的付出一定能够打动人心,真情定会凝聚人心,而人心齐泰山移,学校前进的步伐就会因此而更加坚定。

2.以制度保障发展

以制度保障发展主要是着眼于学校的管理机制和目标。在“悦·真”核心文化理念下,学校坚持团队管理,构建学习型组织,确立了统一的制度规范。学校的管理体系科学而系统,能使学校的制度充分发挥其效能。有了完善的学校制度保驾护航,才能使学校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氛围更加和谐奋进,教学工作更加井井有条。因此,只有把制度管理落到实处,才能实现学校更好更快发展的目标。

(二)确立“善知善励,多元相融”的用人理念

1.善知善励

善知,即善于发现人才,了解人才,挖掘人才。善励,是指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对在校教师进行激励,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念,是一种情景教育管理,必将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激励营造氛围,气氛产生力量,力量铸就成功。学校倡导善知善励,能够充分激发教师队伍的信心和能力,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做出更大的成绩。

2.多元相融

多元相融体现的是氛围的和谐,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体现了教学者才能的多方面融合。学校在用人方面,追求的是人才的全方位发展,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学校希望每一位教职工都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学校希望每个人都学会尊重人,尊重人的权力和隐私,尊重人的差异和不同,尊重人的劳动价值。学校在用人要求上,强调的是既能给予学生真情,又能教人真知。

(三)确立“真情真境,精心精细”的服务理念

1.真情真境

情感是人一切行为的动力。一个幸福的教师,在他的身上,必然洋溢着满腔的热情和澎湃的激情,必然充满着暖洋洋的柔情,同时还拥有高雅而有品位的闲情。成为幸福的教师,就要在教育过程中,用自己真实的情感带动学生,帮助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探索真知。教师只有保持住自己的热情、激情,努力地挖掘出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内在价值与趣味,才能使自己对工作、事业有一种日日新、月月新、年年新的感觉,使自己在与学生相处时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

2.精心精细

阳光下的美丽依附于多彩的世界,教育中的精彩彰显于学习的特色。精心,强调的是服务的策略,即服务工程中要树立精品意识。为此,学校管理者要树立精益求精的服务精神,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规范、细化服务环节,高效整合服务资源,这样才可以于细节之处彰显完美,实现服务的高品质和高效率。精细,强调的是服务的梯度。学校要从方方面面为老师和学生着想,对师生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对师生的困难要尽快主动解决,对师生和家长的合理化建议要虚心听取,以脚踏实地的真情服务让学校和师生拥有美好未来。

四、追悦求真,实施情境课程文化

(一)自主合作,打造“悦·真”课堂

在“教以人为本,人以悦为本,悦以真为本”的“悦·真”理念引领下,在《教师报》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开展了以“灵动”“快乐”“自主”“高效”为追求的“情境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从小组组建、导学案设计、课堂实施到组长培训,基本形成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情境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根据每班学生的综合素质,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理,将全班学生以5人为一单位组建成若干学习小组。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二度消化教材与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学科导学案,分为设定目标、达成目标和反馈目标三个板块,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落实三标教学,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了更好地实施“情境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导学的基础上,学校也加强了小组建设,开展了组长培训,提高小组的自主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在倡导生教生、生管生、生帮生、生评生的同时,实现了学生的自主管理。“情境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在异质小组中的互动合作,达成了学生共同提高的目标,实现了愉悦、灵动、高效的“悦·真”课堂。

(二)拓展课程,丰富校园活动

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做实“运动健体、阅读养性、习惯立德”三大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举措,让学生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阅读的习惯、健全的人格,这已成为每个旭光教师对学生成长的期盼,成为每个旭光教师的教育理想与信念。

(三)着力个性发展,开发校本资源

丰富的传统文化是学校宝贵的课程资源,学校先后编辑了《知礼德育》《可爱的家乡》《可爱的旭光》等校本教材,使其成为晨会、班会、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重要资源。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积极发掘区域文化及师资优势,开设了十个学生社团。这些社团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发展的平台。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旭光师生学校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董旭光永济调研农牧产业项目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及电力技术探析
学校推介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浅析1962年台湾“旭光作战计划”破产之原因